暮春时节,草长莺飞,在罗甸县龙坪镇大乐亭湖往西、燕山脚下,郁郁葱葱的森林里藏有一道罗甸人最爱的农家菜——胡蜂蛹。
4月14日,走进王洲生态胡蜂养殖基地,不大的砖瓦房里齐齐整整地码着600多群种蜂,再过两周,这批种蜂将免费发放到100多户农户手中进行放养。
养殖基地
基地负责人王洲告诉记者,村民不用投资一分钱,只负责日常的管护,由公司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回收、统一销售,经过四至五个月的养殖周期出蛹后,村民和公司按照当市场价格四六分成,据统计,平均每养殖一群胡蜂就能够增收1600元左右。
今年36岁的王洲,原来在浙江的一家炊具厂负责管理,每月工资能达到一万多元,放弃高薪返乡创业,面对别人的不解,王洲说:“在外打工终究不是一辈子的事,父母年纪大了,小孩又到了上学的年纪,都需要人照顾,既然早晚都要回来,还不如趁年轻回来闯一番事业。”
王洲在查看种蜂生长情况
即便是从“零”开始,王洲也不打无准备的“仗”。
“蜂蛹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特点,富含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是一种纯天然的美味滋补食品,市场前景很好。”据王洲介绍,早在2014年,他就开始通过网络了解胡蜂相关养殖知识,并多次前往云南的一家胡蜂养殖场“拜师”学习。
经过一年多的沉淀后,依托罗甸优良的自然环境,丰富的深林资源,王洲先后投入了12万元,创办了王洲生态胡蜂养殖场,从云南引入蜂种,开始试养100多群胡蜂。
“种蜂不做巢、中途死亡、掉蛹……”,由于经验不足、技术不成熟,问题接踵而至,试养的第一年,种蜂死亡率高达50%,亏损近8万元。
工人正在喂食
“实在养不下去就别养了,别把这么多年务工的积蓄都搭在里面。”家人的担忧,让王洲压力倍增。
可开工没有回头箭,王洲不甘心再回到工厂做一名“打工族”,于是他开始静下心来虚心向同行请教,并和当年一起学习养殖的同学建立微信群,把大家遇到的问题汇总,一起沟通、探讨,携手攻克养殖难题。
通过不懈努力,2017年王洲成功实现了扭亏为盈,于是他又着手对种蜂进行“升级换代”,引进产量更高,市场单价更好的新品种,这次“提质增效”在当年就为他带来了14万元的盈利。
喜获丰收
“产业自己都搞不明白,自己都不盈利,怎么谈带动乡亲发展。”尝到“甜头”的王洲开始思考如何做大产业和定位公司的发展模式。
2018年,王洲开始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养殖模式,发放68群胡蜂,带动43户贫困户参与放养,户均实现增收2846元。
“胡蜂的放养管护不麻烦,地里的活路一样都不耽搁。”今年53岁的贫困户龙远用告诉记者,去年领养的一群胡蜂,由于管理得当,产量高达178斤,获得了6400元的收入。
龙远用在基地学习种蜂培育技术
如今,通过王洲的示范带动,已有12人陆续开始自己发展养殖,生态胡蜂特色养殖也正逐步朝着产业化发展,未来,他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依托该产业因“蜂”致富,因“蛹”增收。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梁晓琳
何登成
编辑 梁晓琳
编审 张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