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胡宗仁通讯员胡金春文/摄)一个智能化的钢架大棚里,靠南的一边整齐排列着10个镀锌板帆布鱼池,北侧是无土栽培的蔬菜。“鱼池里养殖了草鱼、鲈鱼、马口鱼,其中3个鱼池的草鱼,每尾有1公斤重。”3月14日,在开化县何田乡田畈村,浙江省开化十一都清水鱼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开化十一都公司”)技术人员邵锋介绍,这是“鱼菜共生”生态循环新模式,因为有大棚的庇护,大棚内养殖系统的水温一年四季都能保持在较为稳定的状态,从而实现鱼类的常年生长。
“鱼菜共生”就是把“工厂化养殖”与“无土栽培”相结合,将养鱼的水输送到多层立体浮床上种植蔬菜,形成“鱼菜共生”的氮磷养分循环利用体系。在这个循环系统中,水从鱼池流出,经过几道水处理工序,鱼的粪便残饵通过微生物系统转化为种植系统需要的养分;蔬菜将养分吸收,水质被净化,循环水最终又回到鱼池继续养鱼,实现一水双收。
“为了养好这尾清水鱼,我们一直在探索。”开化十一都公司负责人邱廷英介绍,清水鱼是开化乡村振兴的一张“金名片”,已经成为农民的“致富鱼”。
2016年,邱廷英与人合伙成立了开化十一都公司,在田畈村开始养殖清水鱼。当年,开化十一都公司就建了40个水池,上盖玻璃温室大棚,开始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清水鱼。
“每个水池是80立方米,总面积4600平方米。”邱廷英介绍,他们与浙江省农科院、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浙江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以及衢州市、开化县等相关部门开展技术合作,还设立专家工作站,一心一意科学繁育、养殖清水鱼。3年后,开化十一都公司成功销售200多万元的清水鱼。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清水鱼虽然成功了,但是这种模式有两大缺点:一是用电量大,高的时候一个月电费达1.3万元;二是效益低,投入成本高,养殖的利润少。
试水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后,2021年开化十一都公司又动脑筋在基地另外一侧挖了65个深水池,进行古法流水坑塘养殖清水鱼。为了解决水的问题,他们铺设了一条260多米长的引水管,将溪里的山泉水引进水池。同时,又打了4口深井。
“古法流水坑塘养殖清水鱼,一个水池可养殖三五百斤的草鱼。”邱廷英告诉记者,这种模式的特点是,能耗低,经济效益还可以,但是要大批量生产有困难。
而且,开化清水鱼基本上是露天养殖的,受季节性干旱、病虫害影响较大,对水源水质要求也比较高。这些问题一直困扰养殖户,也同样困扰着来自浙江师范大学化学院的省科技特派员郑善坚。
作为水产养殖专家,多年来,郑善坚一直致力清水鱼养殖技术研究,经常深入开化清水鱼养殖基地开展实践应用。2020年,他从金华开展“虾菜共生”的项目研究中得到启发,将“鱼菜共生”系统引入清水鱼养殖,可以较好地解决其水质和病害问题。
2022年8月,在郑善坚的指导下,开化十一都公司投入80万元,建起一个占地1400平方米的“鱼菜共生”基地。2022年10月,我省首家清水鱼“鱼菜共生”养殖系统终于落地,基地放养了第一批共1万尾鲈鱼、草鱼、马口鱼的鱼苗。
“现在,5个水池里的鲈鱼,每尾有7两重。2个水池里的马口鱼,每尾已经长到12厘米,到今年5月就可以上市了。”邵锋说。
一旁的衢州市水产技术推广中心工作人员王怡分析说,何田乡试水“鱼菜共生”养殖清水鱼已经成功,与传统工厂处理的养殖系统相比,该新模式具有用药少、能耗低、零排放等多重优势,同时,还能有效避免“小瓜虫”等鱼类常见病害,达到了“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的最终效果。
眼下,开化十一都公司正将原有的工厂化循环水系统进行改造,计划利用生态循环新模式,扩大清水鱼的养殖规模,辐射带动开化清水鱼产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