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或者更新版本不小于10的flash播放器, 请点击这里安装

致富种植桐油怎么样_致富种植桐油好吗_桐油种植致富

2017年,石门县铜鼓峪村种植的30亩羊肚菌,种植一亩纯收入达1万余元。

相关链接:

红网时刻记者 李慧 摄影 杨杨 常德报道

“快来看,这些板栗树全部结了果呢!”2017年9月,随着湖南常德市石门县铜鼓峪村党支部书记覃北平一声吆喝,村部对面山上板栗实验基地上,见到了15年未结果的“铁树”开花结果的奇迹。

而这个奇迹,正是湖南省人民检察院驻石门县磨市镇铜鼓峪村工作队长陈风华铸造的。他携妻带子,把根深深扎进了贫瘠的土壤。凝心脱贫,不使一人掉队;聚力致富,不让一户落后,用情抒写脱贫“史记”。

把“驻村”变成“住村”,用脚步丈量土地

扶贫就要扶最穷的地方!”3年前,湖南省检察院考察组一共考察了石门县三个村,其中有两个村当时较穷,但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唯独铜鼓峪村不仅没有任何潜力,而且基础极差,要啥没啥,用石门土话讲,简直就是“穷巴了垫子”,扶贫队长陈风华却定了这个最穷的铜鼓峪村。

铜鼓峪一直是出名的穷村,属于典型山区,过去被人称为穷得“屙屎不生蛆”,村民靠种植水稻和玉米维持生计。本村农田和旱地面积较小,大块的平地更是少之又少,无法引进公司进行大面积开发利用。产业要发展,连地都缺乏。

“一时间,我也傻眼了,困难程度是我没有想到的,更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带着满腔热情去扶贫,迎来的竟是群众的冷眼相对”。原来,该村曾几次进驻过扶贫队员,在发展经济的路上连续遭受5次失败,他们对依靠扶贫工作队脱贫已心灰意冷。工作经验丰富的陈风华决定从深入调查研究和排除村民、尤其是村支两委的思想障碍入手,力排群众“冷眼”。

致富种植桐油好吗_致富种植桐油怎么样_桐油种植致富

湖南省人民检察院驻石门县磨市镇铜鼓峪村工作队长陈风华(左)的扶贫工作获村民点赞。

从驻村的第一天开始,陈风华就把铺盖卷搬进了村里。艰难起步的那段时间,陈风华与扶贫队员跋山涉水于全村,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连续近50天,挨家挨户了解村民的家庭结构、居住条件、农耕种植、惠农政策和喜怒哀乐等。“想吹糠见米,就要有很好的产业来保增收。”工作队先后与村干部到石门县5个乡和外地3个乡考察养殖、种植等产业。

3年前,陈风华刚来扶贫时,就遭遇了妻子的不理解和不支持。“你去扶贫,一扶三年,扶贫的三年正好是儿子高中的三年,我管不住儿子。”为了全身心投入扶贫工作,他积极做通妻儿的思想工作,把儿子从长沙的田家炳中学转到了石门读书,并促成妻子提前退休来石门照看儿子。坚持把“后方”搬到“前方”,坚持把“驻村”变成“住村”,用脚步丈量村里村外的每一寸土地。

把“铁树”变“摇钱树”,科学激活沉睡资源

桐油种植致富_致富种植桐油好吗_致富种植桐油怎么样

改良后的板栗树成功开花结果。

15年前,村里为了扭转贫穷面貌,动员村民大面积栽上了3000亩板栗树。没想到,这些树像吃了铁砣,枝叶繁茂,栽下去后十多年竟没开过一朵花,没结过一个果。眼望着这些“铁树”,百姓想砍掉改种别的,但林业部门不准砍,村民只得望树兴叹,倍感苦恼。

原来,以前的工作队带领铜鼓峪村发展桐油、种植板栗、种植柑橘和改栽柚子全部失败,全村上下对依靠扶贫工作队脱贫已心灰意冷。如何再次提振村民脱贫致富信心,唤醒沉睡15年的资源?

“靠山吃山”,这是陈风华在跋山涉水调研石门县5个乡和外地3个乡养殖、果业等产业后找出的发展出路,他邀请湖南省林科院院长李昌珠带领3名研究板栗的博士进村实地研究,提出了“改良换头”方案。

“任何人都不能动,连‘高位换头’都不准。”村民根本对改良方案不买单。面对各种阻力,陈风华促成省林科院与村上签订了包含免费嫁接、免费培训、失败包赔等内容的协议,同时通融了林业部门,解决村民的担忧。于是,部分村民参与其中试着干了起来。

2016年3月第一批“高位换头”嫁接的530亩板栗树首次开出板栗花蕾,村民信服了,下半年又“改良换头”了500亩板栗树。专家预计,在盛产期给村民每年至少创收200万元。

致富种植桐油好吗_桐油种植致富_致富种植桐油怎么样

2017年,村民覃思烟(右)光是在山上捡来的板栗就卖了3000多元,陈风华(中)来到她家中访问。

亲眼目睹“铁树”开花结果,村民的心也随之如同这花和果实一般,点燃了村民发展产业的信心。80岁的老党员覃正伦惭愧地说:“过去守住3亩山地,一年忙上头还倒亏,现在三亩板栗到盛产期一年至少可收万把块钱!”2017年,村民覃思烟光是在山上捡来的板栗就卖了3000多元,面对这笔意外财富她想都没想到。

“扶贫也好,关键是发展产业,贵在精准,贵在因地制宜。通过发展产业、扶持产业,解决扶贫道路造血问题、输血问题。”陈风华表示,改良板栗具体解决了保护青山绿水生态、老百姓的村里产业空白和可持续、可推广的问题,通过这1000多亩板栗树嫁接,下一步村里剩下的2000余亩还可以嫁接,还可以推广到全镇,将板栗产业做大做强。

2016年底,铜鼓峪村实现整村脱贫。2017年,是该村稳定脱贫年,“短腿跑得快,长腿跑得远”,这是村里产业发展的形象比喻。

陈风华带头积极培育板栗、油茶、脐橙、光伏等脱贫支柱产业,想办法把“肌体造血”的营养供足,实现稳定脱贫。

【这一年·脱贫攻坚】湖南脱贫攻坚答卷有“量”有“质”

刚刚过去的2017年,精准扶贫的阳光雨露洒向贫困人口、贫困家庭。这一年,湖南33万贫困人口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搬”进了幸福生活,扶贫产业的发展不但脱了贫还闯出了一条发展路径;预计湖南省2017年可实现140万左右农村贫困人口脱贫、2700个左右贫困村出列,5个国家级贫困县和7个省级贫困县已做好脱贫摘帽验收准备,贫困群众满满的幸福写在了脸上。

这一年,其中一个关键词——“精准”,进一步提高贫困户的精准识别度,开展为期2个月的集中清理,新纳入符合条件对象116.37万人,清退识别不准对象86.46万人,坚决杜绝“数字脱贫”“虚假脱贫”“被脱贫”,严格控制贫困人口错评、漏评和错退现象发生。

第二个关键词——“提质”,4月开始的为期2个月的脱贫攻坚突出问题集中整改,重点围绕基层迎检填表负担重、一些政策落实还不够到位、举债建房问题突出、信访反映问题较多等方面问题抓好整改落实。狠刹形式主义,切实减轻基层负担……确保脱贫成效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群众检验。

第三个关键词——“深度贫困”,解决脱贫过程中“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问题,2017年,确定了湖南重点扶持的11个深度贫困县和549个深度贫困村。从加大政策力度和推动扶贫协作上精准发力。

第四个关键词——“惠民”,2017年150余个省级重点产业项目直接帮扶20余万贫困人口稳定增收;新增扶贫小额贷款70亿元,17.8万贫困农户解决产业发展资金难题;建设“扶贫车间”700多家,帮助3万多名贫困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5万多名“两后生”接受职业学历教育;农村低保指导标准由2640元/年提高到3026元/年,实现“两线合一”……这些是数字,也是民生。

这一年,湖南脱贫攻坚既有“量”也有“质”,从脱贫数量和脱贫质量上双向发力,追求脱贫目标实现的同时,在“质”上做文章,全员行动,以更大的力度,更有力的投入,更具有针对性的扶贫举措,让贫困人群真正摆脱贫困状态,让他们过上有质量的生活。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