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合买提江·肉孜心情还有些郁闷。
两个月没有回家,昨天晚上一进家门,妻子就抱怨上了。
你还知道回家吗?你跟鸽子过吧!
老婆,我很累,还没有吃饭,有没有吃的?给鸽子打了两天疫苗的艾合买提江·肉孜疲惫地坐到沙发上,对老婆笑笑。
我累了还得做饭,你累了回来就要吃的。
老婆,理解万岁!
你当个林业站站长已经够累的了,又让你去村里养鸽子。给你发双份工资了吗?你这么积极干嘛?
我们的日子好了,村里还有那么多贫困户,咋办呢?我们不帮他们谁帮啊?鸽子到了最关键的时候,不能离开人。
鸽子,鸽子,你心里只有鸽子!要不别人咋叫你鸽子王呢?我看应该叫你鸽子妈妈。你把关心鸽子的心放在老婆身上一点点好不好,你就不怕我哪天也跟鸽子一样飞走吗?
哎!我是雄鹰,你是鸽子,你想往哪儿跑,我都能把你逮回来。艾合买提江·肉孜一跃而起,做了个雄鹰的动作,把老婆抱住。
起开,起开。艾合买提江·肉孜的妻子挣脱开他进了厨房。随即,把早准备好的热汤饭端上来说,吃吧,吃吧。
谢谢老婆!老婆最疼我。
……
第二天早晨吃过饭,艾合买提江·肉孜的妻子缠着他,让他陪着逛街买东西,中午一起去看看爸妈,说今天是周末。
艾合买提江·肉孜说鸽子合作社还有事儿,得赶回合作社。
老婆一听生气了,去吧去吧,去了就不要再回来。
艾合买提江·肉孜没时间给老婆解释,到合作社门口停车后,用微信给妻子转过去600块钱,并留言:老婆,对不起!
艾合买提江·肉孜跨进大门儿,关在四米高、十一米宽的大笼子里的几千只鸽子,隔着红黄娇艳的菊花,远远看到他过来了,咕咕咕地叫着,呼啦呼啦,煽动翅膀飞上飞下迎接他。
艾合买提江·肉孜迎着鸽子,吹了响亮的呼哨。拧成疙瘩的眉头顿然月朗风清。
察汗乌苏村为蒙古语名称,译为汉语是“白色的水”,其村民原居住在巴音布鲁克草原,逐草放牧。由于超载放牧、持续干旱少雨以及蝗虫鼠害等因素,巴音布鲁克草原盆地草场逐年退化,草原承载能力大幅下降,为此,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于2005年启动了巴音布鲁克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决定在“十一五”末期实现累计生态移民一千四百户,约七千人,重点考虑贫困牧民家家庭。
2007年,和静县委、县人民政府积极响应巴州草原生态保护“人畜下山来,绿色留高原”的号召,将牧区7个乡镇因病、因残、因灾返贫的583户近2000名牧民,先后搬迁安置到莫呼查汗一带,组建新村—察汗乌苏村,隶属于额勒再特乌鲁乡管理。在那一刻起,他们的身份也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由牧民向农民转变。察汗乌苏村是自治区级深度贫困村,也是和静县重点扶贫村。
一句国家通用语言也不会,完成身份转变,不是简单的称呼之变,这其中,包含着放弃、牺牲,也必须经历阵痛,才能获得重生。
这也就是说,察汗乌苏村扶贫攻坚要比其他村庄,多了不少困难。
察汗乌苏村在乡、村干部的带领下,转变观念,强化培训,健全完善组织,压实攻坚和包联责任,确保每一位扶贫干部人人有责任,个个担重担,思想上解惑,劳力上共助,方法上指导,技术上传授,信息上沟通,稳步推进牧民脱贫。大力发展庭院经济,探索建立了“党建+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模式,引导合作社最大限度整合资金、技术、信息等各类资源,大力扶持庭院养殖的困难户,引导贫困户养鸡、养鸽子,大搞牛羊品种改良,相继建成了鸡苗孵化散养基地、规模化鸽子养殖合作社、牛羊品种改良示范点、额吉锅盔作坊,逐步增强了贫困户自身造血能力,增加了贫困户收入,加快了脱贫致富的步伐。
为了让贫困户在种鸽养殖产业上获得稳定收益,2018年8月,和静县察汗乌苏乡让在察汗乌苏村成立规模化种鸽培育基地。从选址、建设鸽舍、购买鸽笼、饲料、鸽苗、组织合作社,雷力风行的干部们在短短几个月全部完成,各就各位,堪称中国速度。经推选,村里48户贫困户以鸽子入户分红的形式,自愿将扶贫项目价值24万元的4000羽鸽子集中托管给合作社饲养,托管时间为5年,将孵化养殖一个月的小鸽子,免费发放给贫困户养殖。这是和静县第一个集饲养技术培训,种鸽培育,乳鸽、鸽子蛋销售示范性合作社。
祖祖辈辈在山上放羊的牧民,刚下山时因分不清小麦和韭菜,打达瓜和西瓜,闹出不少笑话。对养鸽技术一窍不通的牧民,第一年鸽子养的不太成功。乡领导非常着急,决定在乡里物色一个懂鸽子的厂长,选来选去,把目光落在了艾合买提江·肉孜的身上。
今年47岁的艾合买提江·肉孜毕业于新疆农业大学,毕业后一直在林业部门工作。2014年,他担任额勒再特乌鲁乡林业站站长。艾合买提江·肉孜是维吾尔族人,从小在和静县长大,他爷爷和爸爸都喜欢养鸽子,从他记事起,家里就养了一群鸽子,有一百多只。平常,他帮爷爷和爸爸喂鸽子、放鸽子,多少有一点鸽子养殖知识。
从小耳濡目染,他打心眼里喜欢鸽子、爱鸽子,冥冥之中,总觉得自己和鸽子有前世的渊源,养鸽子是他的另外一个梦想。所以,当乡领导找到他,提出让他包联鸽子养殖基地,他二话没说,非常爽快地答应了。
承诺从来不只是一句话那么简单,承诺是信任、是责任、是压力。对艾合买提江·肉孜来说,承诺还意味着更加双倍的付出,包联鸽子养殖基地,林业站的工作一样不能少,就是说他得担任双份工作,承担双份的责任、压力和挑战。
他记得爷爷告诉他,维吾尔族人喜欢养鸽子,是因为鸽子性情温顺忠诚,还是和平、善良、幸福的象征。鸽子非常通人性,你发自内心地爱护鸽子,欣赏鸽子,鸽子就一定不会让你失望。
艾合买提江·肉孜很认同爷爷的话,爱鸽子是养好鸽子唯一的前提,只有爱能克服一切困难,爱是无边际的。可是,农业大学毕业的艾合买提江·肉孜明白,仅仅有爱还不够,毕竟家里散养的鸽子和现代化规模养殖完全不是一个概念。爱加上和科学技术,才是养好鸽子的最佳搭档。
2019年5月,艾合买提江·肉孜接手鸽子养殖基地后,白天工作,晚上挑灯夜战,加紧学习科学养鸽技术,在干中学,在学中干。
科学规模养鸽是一个全新而陌生的专业。一旦深入学进去,艾合买提江·肉孜才体会到有多难。小时候看到的都是鸽子自己孵蛋,顺理成章,而现在人工孵化,就是代替了鸽子妈妈的职责,过程极细致而复杂,说起来无非就是取蛋、翻蛋、照蛋和晾蛋等看似很简单的程序三种方式,可是实际情况却很麻烦。先是取蛋,不宜过早或过迟。取蛋时须将蛋窝一同取出,以免种鸽恋巢抱窝影响下一轮产蛋。取蛋时,要做好种鸽产蛋时间和鸽蛋标记记录,并建立档案。鸽蛋取出后,可直接进孵化机孵化,也可暂存放。鸽蛋保存温度不能高于100摄氏度,也不能低于50摄氏度,且空气要新鲜流通。如有条件,可将种鸽蛋放在恒温180摄氏度的保温箱或蛋库内保存。
从入孵的第二天起人工翻蛋,每3至4小时翻一次,每天翻5至6次,一直到出壳前两天停止翻蛋;照蛋:每批孵化5天后,进行第一次照蛋,第二次照蛋是孵化后10天进行,把无精蛋和死胚蛋及时取出,以免臭蛋影响孵化效果;晾蛋:孵至12天后将鸽蛋端出孵化箱进行晾蛋。那可不是一枚两枚呀,一次孵化近千枚,可见工作量之大。孵化鸽子温度控制也极为重要,鸽蛋进入保温箱的第1至4日,保温箱内温度设置为36摄氏度至38摄氏度;第5至7日,温度设置为34摄氏度至36摄氏度;第8至15日,温度设置为30摄氏度至34摄氏度。高了不行,低了也不行,绝对不能出错,工作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在雏鸽快出壳的几天,将蛋悄悄地放回母鸽子巢穴,雏鸽出壳的后30天左右,要在翼下穿刺注射鸽痘疫苗,稍不留神,雏鸽会被抓伤,得小心翼翼。艾合买提江·肉孜带领由维吾尔族、汉族、蒙古族、回族四个民族组成的四名员工,每天24小时守着鸽子,吃住都在厂里,他把厂当成了家。
尤其翻蛋的时候,每三四个小时要翻动一次,一夜无法睡个囫囵觉。养大鸽子也不容易,为确保鸽子健康,需每天喂水、喂饲料、打扫卫生、冲洗粪便、通风换气、查鸽子粪便,鸽子的疾病很复杂,只有做好防疫和预防才是养好鸽子的根本。四座六七百平方米的大厂房,上万只鸽子,一天下来累得腰酸背疼。关键是鸽子一刻也离不开人,要来回在鸽子厂房里查看哪那只鸽子下蛋了,轻轻地拿出来做好标记,放入孵化机。有的雏鸽体弱,还得帮着喂奶。
20天左右的时候,雏鸽下窝,开始吃谷物,比如白豌豆、红高粱、白高粱、花生、瓜子、玉米等等。一开始是吃小颗粒的谷物,之后就开始逐渐加量加大颗粒谷物,千万不能搞混了。之后还要教喝水,把雏鸽的头轻轻往水里按一下,让嘴沾到水,它就明白啦。为确保鸽子的健康,还得把它们放在室外的笼子里,让它们飞行锻炼,根据四季变化进行不同方式的洗浴。发给贫困户饲养的鸽子,还得每月定期去检查打防疫针。
这么一大串讲述听着都够累,艾合买提江·肉孜带领他的团队,手把手地交给牧民,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在鸽子基地,就这样一天一天把自己和员工培养成了养鸽专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艾合买提江·肉孜把每一只鸽子都当成了自己的孩子,呵护备至,鸽子的成活率达到了98%,繁衍速度很快,从8000羽增加到18000羽,一举成为全县最大的种鸽养殖培育基地。2019年底,该村给贫困户兑现分红3.84万元,2020年底,计划兑现分红5.28万元。卖鸽子收入16万元,全部用于扩大规模鸽子养殖,同时带动6名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集中托管贫困户增加到83户,辐射带动周边100余户庭院养殖户进行科学养殖,进一步拓宽致富渠道。
艾合买提江·肉孜鸽子养的好,村里人尊称他为鸽子王。他说他不是鸽子王,他是鸽子的妈妈。通过养殖鸽子,他深深体会到“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这句话的意义。一年多来,自己虽然很累,很少回家跟妻儿团聚,亏欠了家人,心里十分内疚。但当他看到雏鸽一个个长大,张开翅膀飞翔,他收获感受到了做“妈妈”的幸福和快乐。
今年十一长假,艾合买提江·肉孜一天都没有休息。要换季了,他忙着给公鸽和母鸽打记号,分笼饲养。换季,鸽子容易生病,鸽子又得要打预防针。活多得总也干不完。奇怪的是,一双孩子般纯净的眼睛竟在一个中年男人的脸上,被一圈黑眼睫毛保护着,犹如冬夜荒漠的原野上,行路人看到窗口的灯,闪烁着温暖迷人的光亮。
推开恰格德尔家的大铁门,立刻被鸽子、鸡、牛羊、蜜蜂等高低错落、音阶各异的声音包围住。院落不大,一尘不染,几盆波斯菊纤纤地摇着身姿,院子右边的养殖区也打扫的干干净净,。看得出这是对未来有期许的人家。听到有人进来,恰格德尔拿着小盆儿,一拐一拐地迎上来。
昨天有人订购100只鸽子,村里决定选10家贫困户,每家收购10只。恰格德尔见有人过来收鸽子,他特开心,忙招呼他们进屋里去坐,喝完茶再走。
恰格德尔以前在巴音布鲁克牧场替别人放羊,三十二岁那年响应政府号召,搬迁下山。搬家那天,他和妻子收拾了简单的被褥和锅碗捆在马背上,所有的家当加在一起不足500元。把一个蒙古包送给了邻居,蒙古包虽然已经破旧,毕竟是住了十多年的家,里面装着他们青春爱情的美好记忆,妻子舍不得离开,哭得一塌糊涂。下山后,他们不会种地,生活困难。再生第二个孩子,恰格德尔和妻子没日没夜地打工,他不想让孩子吃他们那样的苦,要让孩子过上好日子。在政府的帮助下,他进入和静钢铁厂打工,从一个什么都不会的牧民,成了熟练的钢铁工人,月工资2500元,生活渐渐有了起色。可是,2015年7月,一场突如其来的一场车祸让他跌入人生低谷,原本贫困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大腿以下被截肢,住院欠下一屁股债。恰格德尔想到了死,他不想拖累妻儿,他要离婚,劝妻子改嫁。妻子抱着他哭得伤心欲绝,要死我们一起死,要活我们一起活。恰格德尔在床上躺了整整一年,妻子整天以泪洗面。最困难的时候,政府没有忘记他们。村里帮他申请了补贴,给他妻子安排了特设岗位,帮他联系医院,用保险公司赔偿的钱安装了假肢。恰格德尔终于能站起来走路了,尽管走路时间长点,假肢连接处会磨破出血,疼得钻心,但能够站起来走路了,恰格德尔重拾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恰格德尔说政府对他们的帮助从未中断过。帮扶他家150只鸡、85只鸽子和两头母牛;给他家盖了羊圈、鸽舍和鸡笼子;补助钱款帮他家盖了抗震安居房,又帮他们申请了5万元贴息贷款,在家里开办了小商店。他家分的85只鸽子,到2020年,已经繁殖了150只,卖鸽子挣了800多元。钱不算多,但他从中看到了新希望。按照他家的庭院规划,下面养羊上面养鸽子,鸽子养殖要达到上千只。如今,他早已摆脱了贫困,儿子今年也考上了理想的大学,手头也有了几万元的存款,日子越来越好了。恰格德尔自己定下了新的目标,两年内实现家庭庭院经济翻两番,人均收入2万元。
别看恰格德尔是个残疾人,他心残志不残,他善于学习,养鸽子、养羊、养鸡、电焊、骑摩托车电动车、修理家电,样样都会。他每天骑着摩托车、电动车满村庄跑,忙得不亦乐乎,村民给他起个外号叫“变形金刚”。恰格德尔有自己对生活的理解,他说我们是父母生的,困难的时候问父母要钱,父母没有钱给我们。我们不是国家生的,国家对我们却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我们也不能一直依赖国家,日子过好了,是给我们自己过的,不是给国家过的,就像鸽子养殖基地墙上刷的大标语“扶贫先立志,致富靠自己”。
今年49岁的才才,一家四口是从原巴音乌鲁乡敖伦布鲁克村搬迁过来的。刚搬来生活不习惯,生病了,一分钱也没有,向亲戚朋友借500块钱,谁都担心她还不上,没人借给她,最后还是村委会拿出1000块钱让她治病。2018年,村里给她家免费发放了85只鸽子,和鸽子从来没有交集的才才,开始学习养鸽子,因为不懂如何养殖,鸽子死了不少,十多羽鸽子还被老鼠咬死了。如今,她养鸽子很专业,已增加到了100多羽,卖鸽子挣到了钱。
贫困户吐尔洪·托尔逊从巴音布鲁克镇赛里木村搬迁过来后,嫌弃村子破旧,连一条像样的路都没有,房子长得一模一样,晚上回家经常找不到家门。一气之下外出开车,没想到几年过去,村子变得跟花园一样漂亮,还建起了各种厂房,于是,他结束在外漂泊的生活,回到家门口就业,成了鸽子养殖基地的一名员工,月工资3000元。妻子在村里干保洁,月工资收入1500元,政府还免费为他们申请了一台脱毛机,帮人杀鸡、鸽,一只收入三元,两个儿子上学,学费全免,生活还有补贴,一分钱也不用花。吐尔洪·托尔逊对现在的生活非常满意,他说,从前在山里开卡车,危险又辛苦,只有夏天四个月挣钱。现在,月月拿工资,还能学技术。致富后的吐尔洪·托尔逊,于2020年初花8000元买了一辆二手吉利车,每周去和静县城接儿子回家更方便了。
这样的例子察汗乌苏村有很多。鸽子放飞了希望,从此斩断贫困的根,让梦想成真。(李佩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