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公开了农业养殖领域的一种稻田吊养螺的方法包括包括沿稻田的入水口和出水口处挖掘环形的养螺沟,随后对养螺沟和稻田中灌水,使养螺沟和稻田中水位等高,再将养殖区内进行消毒杀菌后进行螺的吊袋养殖。为实现螺蛳养殖与水稻种植的和谐共生,本技术方案开创性地提出在稻田里采用吊袋养殖螺的模式,既发展了水产养殖,同时也保证水稻机械作业正常进行,有效解决了“养螺”与“种稻”之间的矛盾。此外,由于该养殖环境中水质肥沃,容易产生大量浮游动植物,因此,本技术方案中开创性在环沟中放入鱼苗来控制浮游动植物的生长实现了一田多

(19)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CN117814150A

(43)申请公布日2024.04.05

(21)申请号202311165260.X

(22)申请日2023.09.11

(71)申请人萍乡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

地址337000江西省萍乡市经开区金陵西

路50号

(72)发明人吴海军周萍张建宏夏涛涛

范鸿潮刘志放易俊姚建萍

刘嵘李周仁肖江萍

(74)专利代理机构北京腾远知识产权代理事务

所(普通合伙)11608

专利代理师胡朋

(51)Int.Cl.

A01K61/51(2017.01)

A01G22/22(2018.01)

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3页

(54)发明名称

一种稻田吊养螺的方法

(57)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农业养殖领域的一种稻田吊

养螺的方法包括包括沿稻田的入水口和出水口

处挖掘环形的养螺沟,随后对养螺沟和稻田中灌

水,使养螺沟和稻田中水位等高,再将养殖区内

进行消毒杀菌后进行螺的吊袋养殖。为实现螺蛳

养殖与水稻种植的和谐共生,本技术方案开创性

地提出在稻田里采用吊袋养殖螺的模式,既发展

了水产养殖,同时也保证水稻机械作业正常进

行,有效解决了“养螺”与“种稻”之间的矛盾。此

外,由于该养殖环境中水质肥沃,容易产生大量

浮游动植物,因此,本技术方案中开创性在环沟

中放入鱼苗来控制浮游动植物的生长实现了一

A田多用,一田三收。

CN117814150A权利要求书1/1页

1.一种稻田吊养螺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沿稻田的入水口和出水口处挖掘环形的

养螺沟,随后对养螺沟和稻田中灌水,使养螺沟和稻田中水位等高,再将养殖区内进行消毒

杀菌后进行螺的吊袋养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稻田吊养螺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稻田选择,选择水源充足土壤腐殖多且排水性能好的烂泥田;

S2,稻田改造,沿田埂开设环形的养螺沟,养螺沟的面积不得超过稻田总面积的10%,

稻田的进水口和排水口设置在稻田对称边的养螺沟中;

S3,种养前准备,稻田保持5cm水位,稻田中每667m使用5kg茶麸,浸泡24h,制成茶麸浸

泡液,随后在稻田中施加基肥;

S4,水稻种植,插秧行距30cm,间距30cm,每个插秧点插2~3株秧苗;

S5,螺苗投放,先在养殖区中进行螺试点投放,以螺的存活率判断茶麸毒性的消失情

况,当茶麸毒性消失后进行吊袋养殖;

S6,日常管理,对于田间产生浮萍的情况放入萍乡红鲫、鲤鱼和草鱼冬片,随后在田间

备放增氧设备;

S7,起货,在2‑3个月饲养后,将吊袋里的螺倒出,保留仔螺或者重新投入螺苗,开始新

一轮养殖。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稻田吊养螺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中养螺沟宽

60‑80CM,深度为40~60cm。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稻田吊养螺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口带有进水

管,排水口带有排水管,进水管和排水管采用直径为200‑240mm的PVC管,进水管口套孔径为

0.425mm的尼龙网。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稻田吊养螺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3中基肥的添加包

括每667m施用腐熟的有机肥200~400kg和生石灰10kg,随后在养殖期定时投喂发酵料或

有机肥。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稻田吊养螺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吊袋养殖包括采用

的吊袋规格25*35,网眼为10‑40目。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稻田吊养螺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每个吊袋中密度放入50

~200颗仔螺,当仔螺生长速度满足要求后,再将仔螺移出,随后在吊袋中放入种螺,在养殖

沟渠中间平行牵拉粗绳用于吊袋并保证养殖袋没入水中0.1m以下,每1m吊6到10个养殖袋,

一年养殖3到4批。

CN117814150A说明书1/3页

一种稻田吊养螺的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于农业养殖领域,具体是一种稻田吊养螺的方法。

背景技术

[0002]螺是市面上主要的食用螺类,如螺蛳粉、楚山田螺等都以螺为原材料。为了实现螺

的大规模养殖,现有技术如CN110604080B的技术方案公开了一种在低产稻田中主养螺的方

法,这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稻田选择,选择基本农田保护区以外的低产稻田,条件符合

SC/T1009规定。(2)稻田改造,将稻田改造成面积为1‑3亩,底部平整无沟,田埂高度50cm,蓄

水深度30cm,有进排水口的养殖田。(3)螺种投放,4月中旬前投放螺种,要求个体重≥3g,雌

雄种螺比例为2‑6∶1。每667㎡投放300kg螺种。(4)饲料选择和投喂,通过不同时期投喂不同

形态的饲料,前期提高仔螺的成活率、后期抑制仔螺数量过度增长以维持较稳定的螺数量,

均衡投喂优质饲料并做好日常水质管理、巡查等工作,保证养殖对象的正常生长。(5)通过

适当的捕捞方法获取量大质优的大规格螺供应市场。

[0003]但是上述方案中养殖螺均采用“底播”模式,即将螺蛳均匀撒入稻田中,进行人工

饲养。但该模式受自然界福寿螺等敌害影响较大,并且牺牲水稻的种植空间一定程度上降

低了土地利用率。

发明内容

[0004]为了解决螺底播养殖牺牲水稻种植空间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稻田吊

养螺的方法。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稻田吊养螺的方法包括沿稻田

的入水口和出水口处挖掘环形的养螺沟,随后对养螺沟和稻田中灌水,使养螺沟和稻田中

水位等高,再将养殖区内进行消毒杀菌后围上尼龙网进行螺的吊袋养殖。

[0006]进一步,包括以下步骤:

[0007]S1,稻田选择,选择水源充足土壤腐殖多且排水性能好的烂泥田;

[0008]S2,稻田改造,沿田埂开设环形的养螺沟,养螺沟的面积不得超过稻田总面积的

10%,稻田的进水口和排水口设置在稻田对称边的养螺沟中;

[0009]2

S3,种养前准备,稻田保持5cm水位,稻田中每667m使用5kg茶麸,浸泡24h,制成茶

麸浸泡液,随后在稻田中施加基肥;

[0010]S4,水稻种植,插秧行距30cm,间距30cm,每个插秧点插2~3株秧苗;

[0011]S5,螺苗投放,先在养殖区中进行螺试点投放,以螺的存活率判断茶麸毒性的消失

情况,当茶麸毒性消失后进行吊袋养殖,其中螺苗包括但不限于环棱螺、中华圆田螺和东风

螺等,其中东风螺应在盐碱地区域养殖;

[0012]S6,日常管理,对于田间产生浮萍的情况放入一定比例的萍乡红鲫、鲤鱼和草鱼冬

片,随后在田间备放增氧设备;

[0013]S7,起货,在2‑3个月饲养后,将吊袋里的螺倒出,保留仔螺或者重新投入螺苗,开

CN117814150A说明书2/3页

始新一轮养殖。

[0014]进一步,所述步骤S2中养螺沟宽60‑80cm,深度为40~60cm。

[0015]进一步,所述进水口带有进水管,排水口带有排水管,进水管和排水管采用直径为

200‑240mm的PVC管,进水管口套孔径为0.425mm的尼龙网。

[0016]2

进一步,所述S3中基肥的添加包括每667m施用腐熟的有机肥200~400kg和复合

肥40kg和生石灰10kg,随后在养殖期定时投喂发酵料或有机肥。

[0017]进一步,所述吊袋养殖包括采用的吊袋规格25*35,网眼为10‑40目。

[0018]进一步,每个吊袋中等密度梯度放入50~200颗仔螺,观察生长速率,当仔螺生长

速度满足要求后,再将仔螺移出,随后在吊袋中放入种螺,在养殖沟渠中间平行牵拉粗绳用

于吊袋并保证养殖袋没入水中0.1m以下,每1m吊6到10个养殖袋,一年养殖3到4批。

[0019]采用上述方案后实现了以下有益效果:1、为实现螺蛳养殖与水稻种植的和谐共

生,本技术方案开创性地提出在稻田里采用吊袋养殖螺的模式,既发展了水产养殖,减少敌

害生物对螺生长的影响,同时也保证水稻机械作业正常进行,有效解决了“养螺”与“种稻”

之间的矛盾。此外,由于该养殖环境中水质肥沃,容易产生大量浮游动植物,因此,本技术方

案中开创性在环沟中放入萍乡红鲫、鲤鱼和少量草鱼冬片来控制浮游动植物的生长,实现

了一田多用,一田三收。

[0020]2、本技术方案利用养螺沟和水稻种植区存在高度差的情况,当水流引入稻田时,

养螺沟和水稻种植区形成连通器结构,从而使水稻种植区的压力大于常规稻田的压力,从

而便于稳定水稻底部,为水稻底部提供水压稳苗。

[0021]3、同时本技术方案开设的养殖螺区域在田埂处,不挤压水稻的种植空间,实现耕

田的最大程度利用。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3]实施例:一种螺的稻田吊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24]1稻田选择

[0025]选择水源充足、阳光充沛、水质良好无污染、土壤腐殖质较多、保水性能好、排灌方

便、遇旱不干和遇涝不淹的烂泥田。

[0026]2稻田改造

[0027]沿田埂挖宽60~80cm,深40~60cm的养螺沟,其面积不得超过稻田面积的10%。养

螺沟内要求进、排水通畅,可实现流水养殖。稻田的进、排水口设置在稻田对称边的养螺沟

中。进、排水管采用直径为200‑240mmmm的PVC管,进水管口套孔径为0.425mm的尼龙网。环沟

为“养殖区”,养螺蛳和鱼,其余区域为“种植区”,只种水稻。

[0028]3种养前准备

[0029]3.1消杀

[0030]2

稻田保持5cm水位,每667m使用5kg茶麸,浸泡24h,制成茶麸浸泡液,均匀泼洒,以

消灭蚂蟥、野杂鱼、福寿螺及其他敌害生物虫卵。

[0031]3.2施基肥

[0032]3

在水稻种植之前,结合耙田施入基肥,每667m施用腐熟的有机肥200~400kg和生

CN117814150A说明书3/3页

石灰10kg,随后在养殖期定时投喂发酵料或有机肥。

[0033]4水稻种植

[0034]水稻选择病害少、抗倒伏的优质稻品种。插秧行距30cm,间距30cm,每个插秧点插2

~3株秧苗。

[0035]5螺苗投放

[0036]利用少量螺“试水”,确认茶麸毒性已经消失,可布置吊袋。吊袋规格25*35左右,网

眼为10‑40目。选择活力足,壳完整的螺苗,每个吊袋等密度放入50~200颗仔螺,观察其生

长速率。此外,分别在吊袋中放入种螺,以观察种螺的产仔率。沿田埂每1m放置6‑10个吊袋。

同时,在养螺沟里投放萍乡红鲫苗、鲤鱼苗和草鱼苗。

[0037]6日常管理

[0038]如果浮萍泛滥等,可人工捞出或者放入大规格草鱼冬片。禁用任何化学药剂(如百

草枯、草胺膦),以防危害螺。此外,考虑吊袋模式螺不能自由移动,可能存在缺氧情况可在

田里添加增氧设备、增加换水量或者降低水位。

[0039]7起获

[0040]一般经过2‑3个月的饲养,螺蛳可达商品规格,应及时起获上市。起获时,直接将吊

袋里的螺倒出,保留仔螺或者重新投入螺苗,开始新一轮养殖,在养殖沟渠中间平行牵拉粗

绳用于吊袋并保证养殖袋没入水中0.1m以下,每1m吊6到10个养殖袋,一年养殖3到4批。

[0041]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

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

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

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

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

所固有的要素。

[0042]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及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

过多描述,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知晓申请日或者优先权日之前发明所属技术领域所有的

普通技术知识,能够获知该领域中所有的现有技术,并且具有应用该日期之前常规实验手

段的能力,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在本申请给出的启示下,结合自身能力完善并实施

本方案,一些典型的公知结构或者公知方法不应当成为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实施本申请

的障碍。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

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发明实施的效

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

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