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猗县是全国最大的优质鲜食枣生产基地。全县枣树栽植面积20万亩,鲜枣年产量3亿余公斤,总产值2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2%。冬枣产业,已经成为临猗县培育扶持的优势产业,在这条产业链上,还有另一场“蜕变”正在上演,那便是以冬枣为同心圆,持续扩大内需、拉动消费。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着力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在临猗,收入逐年攀高的枣农,对产业发展信心强、预期高,敢投资、敢消费,特别是每年采摘季之后的消费潮,远近闻名。

冬枣富民——敢花钱

冬日的早晨,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临猗县庙上乡南贯底村李魁的身上,138平方米敞亮的新房里,38岁的李魁边躺在躺椅上晒太阳边盘算着今年冬枣的收成,心里禁不住乐开了花。

李魁说:“这几年最大的一笔开销,要算去年在县城购房了。138平方米楼房,每平方米4800余元,首付25万元,剩下的做了15年的分期。”

老百姓挣钱不容易,花钱更谨慎。之所以敢消费,还得感谢临猗县这两年不断增收的冬枣产业。

原来,李魁看到了冬枣带来的效益,便加大投资,采用“以地养地”、分批投资的办法,将原有的大田冬枣升级成竹竿棚设施冬枣,后来升级成钢架单膜棚,现在正考虑升级成更高级的钢架棉被棚。他还承包了其他村民的12亩枣园,改造成水泥桩棚。

谁先抢占市场,谁就有更大的优势。

李魁的投资理由是设施越高级,冬枣上市就越早、价格就越高,最早上市的冬枣一公斤三四百元,最迟的一公斤只有几元。当然,设施越高级投资也越大,从遮雨棚到竹竿棚、水泥桩棚,再到钢架单膜棚、双膜棚、棉被棚,最后到最高级的地坑暖棚,一亩地的投资从几百元到十几万元不等。

种枣获利后到城里买房买车,在庙上不算新鲜。李魁说:“我们村在村里干的人80%都在城里买了房。”

临猗县富硒大枣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庙上乡胥村村民隋建国是临猗枣业的名人,被公认为冬枣产业的“播火者”。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隋建国就开始学习枣树种植技术。他去过当时的山西省果树研究所及国家枣种质资源圃等科研机构,边干边学,一待就是一年。

隋建国说:“这辈子最重要的投资就是自己。之前种甜瓜、西瓜、葡萄、油桃、苹果,折腾了个遍,啥也没弄成,还欠了许多债,不投资自己学习技术不行啊。”

学成回乡,隋建国先试种示范,成功后又给村民传播并免费传授接穗、种植技术,直接推动了当地冬枣产业的发展。

这几年,他还干了一件大事,就是选育“临冬2号”冬枣新品种。“新品种含糖量更高、口感更脆爽,经济效益更高,这是临猗县第一个冬枣新品种,所以取名叫‘临冬’。”说起冬枣的点点滴滴,隋建国的眼中闪烁着光芒。

消费金额从日常开销向车、房等大额支出升级扩容,消费场景从农村向城市迁移,投资方向从生产经营向个人成长迭代,在枣农们敢消费、敢投资的背后,是红红火火的产业。

枣业振兴——有钱花

让普通老百姓有钱花,敢花钱,是拉动当前经济发展的最好方式。庙上乡土壤肥沃、光照充足,非常适合冬枣生长,发展冬枣产业是让老百姓能挣下、有钱花的最有效途径。

看到栽植冬枣能挣钱,临猗县战军鲜枣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庙上乡胥村村民李战军,就到邻村承包了30亩地,每亩投资6万余元建成了地坑暖棚,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自动温控系统等设备应有尽有。

“根据天气预报,我可以在手机上设定好湿度和温度。施肥喷药更方便,在手机上点一下,10个大棚45分钟就喷完了,原来得整整干两天。”11月3日,正在棚里指导工人施肥的李战军如是说。

枣农惜树,每每采摘期结束,大家都会尽早给树补充营养。

看到冬枣产业发展势头持续强劲,李战军又到相邻的永济市卿头镇关家庄村承包了380亩土地,建成设施枣园,成为规模最大的种植户。

从小户到大户,从个体经营到成立合作社引领更多村民,从本村本乡种植到向周边县市延伸——众多的“李战军”,推动着“临猗冬枣”以庙上乡为圆心,不断向四周辐射发展。

在庙上乡张庄村的临猗县特贡冬枣专业合作社,一台大型枣子分选线轰隆作响,不同大小、红度、含糖量的冬枣随着传送带向前移动,被分选成五六个等级。

“这台枣子分选线花了200余万元,是目前国内先进的选枣设备。”说起面前的分选线,特贡冬枣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徐银峰脸上挂满了笑容,“今年上了这台分选线后,效果很明显,永辉、百果园等大型商超和平台都找上门和我们合作了。”

打入高端市场、进入大型商超,一直是临猗冬枣人的梦。这两年,庙上乡也有人尝试,但总因为分选标准不达标铩羽而归。

这台分选线,每小时可分选冬枣三四千公斤,根据不同的标准,分选线最多同时可以进行8个等级的分选。精细分选意味着更高回报,同样的等级,每公斤冬枣价格要比普通分选的高4元。

杨燕果家住永济市开张镇石桥村,见到她时,她正在临猗县特贡冬枣专业合作社打工。“家里种着十几亩冬枣,每当地里活忙完,我就到这里打工,一天能挣200块钱,也算多份收入。”她说。

如今,庙上乡的冬枣产业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链条,全乡冬枣种植面积稳定在10万亩左右,链条上不仅有众多种植户和种植专业合作社,有以段龙刚为代表的加工销售环节投资人,还有人数更多的务工者。不管身处产业链条哪个位置,他们都分享着整个产业发展的红利,“能挣下,有钱花”成为他们共同的感受。

枣有支撑——可持续

激活消费潜力、激发消费动力,最核心的问题就是消除老百姓的后顾之忧,收入稳定增长可持续是关键。在临猗,要想保持枣农的收入稳定增长,必须保持冬枣产业链的健康发展。

今年6月18日,山西临猗第五届鲜枣文化节在庙上乡的鲜枣园开幕。开幕式上,枣产业国家创新联盟授予临猗县“鲜枣生产4.0先行先试示范区”荣誉称号。同时,临猗县还与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共同组建了“中国优质冬枣产地联盟”。

临猗冬枣产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近年来,临猗县立足县域鲜枣的种植优势,全方位推动‘南果’发展战略实施,制定了全省首个‘设施冬枣生产技术规程’,大力推广实施六项鲜枣高新管理技术,科学规范‘临猗冬枣’区域公用品牌授权管理,成功申报‘临猗冬枣’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不断做优做强鲜枣产业。如今,冬枣已经成为全县继苹果之后又一新的支柱产业。”临猗县林业局局长杨虎说。

目前,临猗冬枣除了销往北京、上海等国内市场外,还出口到俄罗斯、美国、澳大利亚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

为解决产业发展融资难题,在临猗县委、县政府的推动下,当地各大金融机构业务跟着产业链条走、跟着市场需求走,纷纷开展“整村授信”工作。

“不用担保,信用贷款最多可贷30万元。被评为‘信用村’后,利息可以降至5厘左右。”临猗农村商业银行庙上支行行长谢晋泽说。

截至目前,仅临猗农村商业银行庙上支行一家,在庙上乡的贷款余额就有2.5亿元,存款余额5.6亿元,今年新增授信农户510户,新增贷款8400万元。

除了农村商业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新田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也都在庙上乡开展各项业务。

插上金融翅膀,冬枣变“致富宝”,产业发展走得更稳当、更开阔。

每年6月到10月是冬枣采摘季,在庙上乡,运枣的车辆接连不断、收枣的客商络绎不绝、装枣的群众忙前忙后。随着网络销售的兴起,各大快递公司也纷纷入驻庙上乡,有的公司甚至实现了村级网点全覆盖。

如今,临猗县拥有涉枣企业及合作社300余家,在全国设有1000多个销售网点。临猗鲜枣种植面积占全国的16.3%,排名第三,产量占全国的26.2%,排名第二,全国鲜枣市场占有率达25%。

发展冬枣产业,已然成为庙上乡乃至临猗县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和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的成功案例。

如今,培育本土新品种、发展富硒冬枣的隋建国,关注着技术更新;将发展冬枣的战场铺到县外的李战军,实施着规模扩张;嵌入冬枣发展内部的临猗农村商业银行,探索着产业如何与金融共赢;临猗县委、县政府则正出台一系列措施,全力推动着冬枣产业的标准化及品牌化;在临猗冬枣产业技术综合试验站,今年新建的配备增温集热系统、智慧物联网等先进设备的智慧设施大棚,正试验着如何将上市时间再往前提……在蒸蒸日上的冬枣产业带动下,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的循环链条正螺旋式向上发展。

本报记者任志霞 本报通讯员陈永年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