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种菜需要土壤,但我只需要水;别人养鱼需要换水,但我可以将水资源循环利用。”
说出这话的人名叫陈斌,是一位来自成都的70后。靠着这种新奇的想法,他开始了一条名为“鱼菜共生”的创业之路。
作为一个农耕大国,中国已经有了好几千年的蔬菜栽培历史。但要想种菜,首先就得有肥沃的土地,然后得保证施肥。
而中国人养鱼的历史也可以追溯到殷商末期,当下的淡水养殖业更是司空见惯。可是,养鱼也需要定期换水。
然而陈斌却打破了以上两种定规,喊出了“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的口号。
为此他往里砸了好几百万,甚至抵押掉了自己的房子。一路走来,他也经历过亏损、误解和嘲笑。
但他最终用年入600万的成绩回击了以前的那些流言蜚语,用事实证明了这条路的可行性。
“鱼菜共生”的初衷:为了孩子的身体健康
2013年的暑假期间,陈斌再次带着妻子和儿子走访了成都周边的几个有机农场。
他们需要为儿子挑选一些相对安全、健康的食材,因为孩子患上了严重的食物过敏。
陈斌
陈斌出生于1973年,大学毕业后就留在广州工作。他所从事的是IT行业,年薪能达到30万以上。
再加上妻子的薪资,他们这个小家庭的经济状况也算得上是中上水平了。
所以如果儿子没有出事的话,或许陈斌会一直这么按部就班下去。
“他在2013的时候患上了很严重的食物过敏,别人能吃的东西他都不能吃。因为这件事,我就辞职回家了。”
而辞职回家的陈斌,开始奔波于各大有机农场之间。他必须保证儿子吃的食材上没有农药残留,可这一点很难达到。
因为每一个有机农场,都会标榜自己的食材是“纯天然绿色蔬菜”。
可从一个父亲的角度而言,陈斌不能让儿子去冒险,这极有可能会危及到孩子的生命。
而正当陈斌无计可施之时,他突然听说了一种新型农耕模式——“鱼菜共生”。
这是从国外传过来的,不过国内还没有系统的经营模式。经过上网查找资料,他大概了解了其中的奥秘和内容。
一边养鱼、一边种菜,形成一个闭环的循环系统。
这不仅仅是花一份心思办两件事,更重要的是,这能保证蔬菜上没有农药残留。
因为养鱼不能使用农药,只要沾到一星半点就会前功尽弃。
这种农耕模式让陈斌看到了希望,可是他跑遍了整个成都都没有收获。
毕竟现实和想象是有区别的,这种模式看似简单,但真正实施起来还是困难重重。
在遍寻无果之后,爱子心切的陈斌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既然别人都不做,那就由自己来做这个第一人!”
陈斌的妻子
可是,妻子在得知这个想法后却表示了反对。
丈夫作为一个理工男,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只会弄电脑、敲代码,他什么时候和农业打过交道啊?
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创业不是儿戏,万一血本无归怎么办?
但陈斌已经下定决心了,虽然人到中年,可还是有一股说干就干的热血劲儿。
他也没有冒冒失失直接投资,而是花了整整10个月的时间去研究相关论文,并进行了模拟实验。
当实验成功后,他终于有信心大展拳脚了。
2014年,他带着家中仅剩的90万积蓄来到了成都郊外。农场面积起初只有3亩地大小,陈斌既是老板也是员工。
他首先要把养鱼池、种菜池和生化池建起来。
而这个循环系统的第一步,就是把养鱼池里的鱼粪传输到生化池里去。
第二步,生化池会将水源中的鱼粪层层分解,然后将分解过后所得到的营养物质传输至种菜池。
第三步,蔬菜在吸取营养物质的同时,能对水源起到净化作用,而净化过后的水源又会重新回到养鱼池里。
虽然整个过程是闭环的,但能很好地达到动物、植物与微生物和谐共存的目的。
不过,这暂时还是陈斌的美好幻想。
等到他真正上手的时候,鱼儿的存活问题、蔬菜的营养问题和生化池的抽取分解等难题还是出现了。
鱼苗存活率低、蔬菜营养不良、抽取分解不彻底
另一方面,当附近的农户听说这个新来的中年人要搞什么“鱼菜共生”的新型农场时,大家都纷纷跑过来看热闹。
这些人老老实实地种了大半辈子的地,还从没试过把鱼和蔬菜养在一起,这法子能行得通吗?
而陈斌的妻子虽然拗不过他也同意了,可心里仍然不看好丈夫的决定。
为了证明自己,陈斌找来施工团队开始建造农场。但建完后他又感觉不满意,转头就给拆了。
拆了又建、建了又拆,如此反复多次,这个小农场才终于停工。
但这么一通折腾下来,陈斌不仅花光了90万积蓄,还将自家房子都抵押了出去,又另外去银行贷了100万出来。
光是建造一个农场,前前后后就砸进去了将近200万。
这种现状让陈斌的妻子无法接受,而他们的身边也开始出现了许多嘲讽质疑的声音。
但外界的阻力并不能阻挡陈斌前进的脚步。2015年,他正式购买了一批鱼苗和菜苗。
一切准备就绪后,他先信心满满地将鱼苗投放进了养鱼池。
等鱼苗养上几天产生粪便后,生化池就能派上用场了,到时候菜苗也就可以种下去了。
但意外来得猝不及防,等陈斌第二天早上来到农场后,他惊讶地发现水面上密密麻麻地漂浮着很多死去的鱼苗。
好几十条鱼苗,最后只活下来了一条。
这个意外打击得陈斌有点缓不过神来,他原以为养鱼是最简单的。可现在看来,应该是万事开头难。
“虽然研究了很多论文,但在实践上还是个半吊子。我就开始联系一些国外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向他们请教改进方法。”
陈斌
通过专业人士的指导,再加上自己坚持不懈的尝试,陈斌终于攻克了养鱼这一难关。
他根据实际情况对养鱼池进行了改造,不再把池子建在地面上,而是从地下开始挖,就像北方人民用来储存食物的地窖一样。
而原先的养鱼池深度不足1米,后来新建的足足有1.6米。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使得养鱼池能变得冬暖夏凉。就算大棚里的温度再高,也不会对鱼苗产生什么影响。
同时为了防止鱼鳞刮伤,他还在池子里种满了青苔。这样一来,鱼苗的生长情况果然好转了很多。
堆积的鱼粪通过管道进入了生化池,在分解过后变成了种菜池的养分。
可一段时间下来,陈斌却发现蔬菜的生长状况不是很好。菜叶子蔫蔫巴巴的,颜色还发黄。
这显然是营养不良的表现,可是供输过来的养分也不少啊。养鱼池里的鱼儿都活蹦乱跳的,怎么偏偏这些蔬菜不行呢?
身为半吊子的陈斌,再次选择向专业人士求助。而经过分析,大家认为问题还是出在养鱼池的身上。
陈斌的养鱼池中只饲养了常见的四大家鱼,即鲢鱼、鳙鱼、草鱼和青鱼。
而四种里面只有青鱼是肉食性鱼类,它的粪便中富含磷、钾等微量元素。
可仅凭它一己之力,根本无法满足种菜池对这些养分的需求。
所以应该合理增加鱼苗种类,最好多加一些肉食性和杂食性的。与此同时,也可以适当提高鱼苗密度。
鱼粪供应量越多,种菜池所能得到的营养物质就越多。
随着这个问题的解决,种菜池里的各类蔬菜都在茁壮成长、长势越来越喜人。
但过了一段时间,陈斌又发现养鱼池里的鱼儿有点不太对劲了。由于鱼苗的种类和密度过高,所以池底堆积了很多鱼粪。
而生化池里的抽取管道并不能将这些鱼粪抽取干净,经过时间的累积,这些鱼粪就会释放出氨氮。
可是氨氮浓度过高,对任何一种鱼类来说都是致命的。也因此,养鱼池里的鱼儿都受到了影响。
同时,生化池的分解功能也不尽如意。很多营养物质都没能被分解出来,算是白白浪费了一部分。
为了使生化池达到最大程度的使用,陈斌又对原有的生化池进行了改造。
仅长度,就从原来的数十米增加到了四十米。而且内部分成了7个分解池,越往后分解得越细。
这一点,从水源的浑浊程度上就能得到体现。最后一个分解池里的水,看起来就跟普通的自来水差不多。
而经过多次改进,陈斌的农场也逐步迈入正轨。
实行“3+2+1”模式,开拓网上销售渠道
2017年,他将3亩地的农场扩建到了5.3亩。到了年底,蔬菜产量达到了15万斤、鱼产量也高达1.8万斤。
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大家再也不会认为他是在瞎胡闹了。没想到这种看似天方夜谭的事情,也能在现实的土壤中开花结果。
原先的嘲讽质疑都变成了心服口服,可陈斌却一点都高兴不起来。
因为产量是保证了,可收益无法保证呀!
15万斤的蔬菜和1.8万斤的鱼都通过传统销售渠道卖了出去,要么卖给批发商、要么卖给市场里的小商贩。
陈斌
但通过这种方式所获取的利润少之又少,再加上前期巨大的投资成本,使得农场一度处于亏损状态。
而外人只看见了喜提产量的一面,却没看到销售模式上存在着的不合理之处。
为了扭转亏损局面,陈斌再次突发奇想:“既然有了蔬菜来源和肉食来源,我为什么不能自己开一个餐饮店呢?”
这样既将产品推销了出去,也省去了餐饮业的进货成本和运输成本。
在妻子的支持下,陈斌很快就将这一想法付诸行动了,而他也把这种新型经营模式称之为“3+2+1”模式。
利用前期宣传吸引感兴趣的人们来此参观,并让员工为他们详细讲解养鱼池、生化池、种菜池三者之间的合作模式。
让更多的人了解“鱼菜共生”,也让“鱼菜共生”惠及更多的人。
然后鼓励游客自己采摘蔬菜、打捞鱼类,等到了中午就把这些食材做成菜品。
这样,游客也能吃得放心、吃得开心。
最后,很多游客都会选择购买一些食材及其衍生产品带回家。
如此一来可谓是一举双得,在宣传“鱼菜共生”的同时大大推动了农场利润的增长。
但勇于开拓创新的陈斌并不打算止步于此,他又提出了一个新想法——外卖配送。
像这种天然绿色、没有农药残留的菜蔬,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欢迎。
但不是每个人都有时间、有精力来农场看一圈,这就跟很多人没功夫做饭只能点外卖的道理一样。
于是陈斌保证,顾客头天晚上下单、最迟第二天晚上菜蔬就能上餐桌。
陈斌
而一般来讲的话,员工们在整理好订单后,会在每天上午9点之前将菜蔬打包好,然后交由快递统一配送。
基本能在下午3点之前送到顾客家里,最晚不会超过5点。
并且在打包菜蔬的时候,工作人员不会去除根部的根系。
这些根系就好像一个证明,证明这些食材是来源于陈斌的农场、是当天被亲手采摘出来的。
但目前,这种网上销售渠道仅限于同城配送。
经过对销售渠道的改革,陈斌的“鱼菜共生”农场打响了知名度,也获得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
他开始不断扩建农场规模、增加菜蔬品种。截至2020年,农场面积已经占地30亩,而每一亩的年收入就高达20万元。
这么算下来,陈斌一年的年收入能有600万元。
陈斌
比起他之前的薪资来说,两者之间可谓是天差地别。但为了“鱼菜共生”的顺利发展,他也付出了很多精力和牺牲。
能取得这样的成绩,靠的就是他自己的持之以恒和勇于创新。
“鱼菜共生”的现状:引领新型农业发展
2019年,陈斌在自己摸索“鱼菜共生”的同时,还通过收费培训的方式将这项技术对外输出。
而学员也是来自全国各地,当他们学成回去之后,陈斌还会为他们提供技术支持。
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帮助大家实现这个创业梦,也让更多的消费者从中获益。
但其实“鱼菜共生”这个理念,并不是近些年才兴起的。
关于它的起源尚有争议,不过中国南部地区和东南亚各国早在千年前就开始了实践。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稻田养鱼。
上世纪70年代,来自澳大利亚的一些园艺爱好者提出了系统的“鱼菜共生”模式,他们也成为了该模式的先行者。
从90年代末以来,全球多个大学已经对“鱼菜共生”的可行性进行了相关技术研究。
后来这个模式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所认可,他们将小型的“鱼菜共生”系统归为可持续农业模式,在多个地区进行了试点推行。
而近些年来,这种新型农耕模式也在国内得到了大幅发展。
2014年,上海的刘永军在参加一场农民培训会时,接触到了“鱼菜共生”这个理念。
这颠覆了他以往的传统认知,也让他生出了实践之心。而在此之前,他本来只是单纯地在大棚里种植蔬菜。
刘永军
后来他将种菜和养鱼结合起来,历经多次失败和重重困难后终于迎来了收获。
截至2020年,他的年收入已经高达3600万。
而来自重庆的谢云灿刚好和刘永军相反,他一开始是一个养鱼大户。
2016年相关部门推出了“鱼菜共生”种养模式,他觉得新奇便尝试了一下。
同年年底,他的农场就为他带来了190多万的收入。在节约水资源和饲料成本的同时,他还带动了许多人共同就业。
而随着越来越多人的加入,“鱼菜共生”还推动了衍生技术的出现,其中一部分获得了国家专利和奖项。
现在,“鱼菜共生”项目已经成了重庆市市政府的重点扶持项目。
与此同时,这种新型模式也吸引了很多年轻人的参与。2016年,三名香港大学生来到广东江门进行“鱼菜共生”实验。
他们一开始只是为了完成毕业论文,后来则干脆投身于这条创业之路。
为了鼓励年轻人创业,江门市相关部门免费为他们提供了大棚和资金。
而在研究过程中,三名大学生受到的阻力都是来自于家人。
“他们对农业缺乏了解,十个家人中有九个半都反对,剩下半个犹犹豫豫。”
不过几个年轻人顶住了压力,不仅用实际行动让家人改变观念,还获得了4项国家发明专利和3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这种将水产养殖和水耕栽培巧妙结合的农业模式也正在得到大众的认可。
后记
回望陈斌走过的这一条路,他创业的初衷只是为了孩子的身体健康。
但在不断的实践摸索中,他逐渐成长为了一个“新农人”。既帮助了他人创业、就业,也推动了现代农业的进步。
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鱼菜共生”不失为一种稳妥便捷的种养模式。
而陈斌的成功也告诉了大家,现代农业不该再局限于以往的固有思维,农业也要跟上时代的脚步、接受科技的洗礼。
只要肯钻研、肯付出,跨行业也能做出一番成绩。
参考文献
1.CCTV《致富经》,2021.05.14《“大鱼哥”有绝招,靠鱼种菜》
2.《中国新闻网》,2019.12.17《工科男跨界创业当农场主:让“鱼菜共生”技术惠及更多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