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黑斑蛙综合种养关键技术

稻-黑斑蛙综合种养关键技术

_李全杰等

黑斑蛙的人工驯养由来已久,在湖北、安徽等地区养殖规模较大,且多为稻蛙综合种养模式。2020年5月28日,农业农村部下发的农渔发〔2020〕15号文件指出,黑斑蛙等养殖历史较长、人工繁育规模较大的相关蛙类,由渔业主管部门按照水生动物管理。现将其关键技术总结如下。

一、选址

稻蛙养殖区应距离居民区500米以上,稻田土壤 符 合 《 绿 色 食 品 产地环境质量》 (NY/T391-2021)和《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15618-2018)的规定;水源充足,无污染,排灌方便,不受旱、涝影响;水质应符合《渔业水质标准》(GB 11607-1989)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的规定。

二、田间工程与设施

1.田埂及食台工程

田埂加宽并夯实,宽度大于0.6米,高出水稻种植平面0.5米以上。田埂与水稻种植平面之间筑高出平面0.2~0.3米的食台,宽约1.5米,食台连接田埂和稻田并绕田埂1周。在筑好的食台上搭建投料台,投料台由竹筒和长方形的40目网布构成,用与网布等宽的竹筒将网布撑起。网布两边埋入地下,防止蛙钻入,形成类似“蹦床”的投料台。

2.开挖蛙溜

根据稻田的形状,在稻田中间开挖蛙溜。蛙溜深0.5~1米,面积按照《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 第一部分:通则》(SC/T 1135.1-2017)要求实施,不超过稻田面积的10%。

3.循环水工程

循环水工程包括取水泵站、高位蓄水池、进水管(渠)、排水管(渠)、生态净化池等相关工程。进排水口对角设置,安装20~40目的过滤网袋。生态净化区面积按种养面积的8%以上配套,超过50亩的种养区应按照相关要求建设“三池两坝”“四池三坝”或人工湿地等尾水净化工程,以实现种养尾水循环使用或达标排放。配套电力及水务设施要满足取水或排水(涝)需求。

4.防敌害及防逃设施

在稻田上方架设距离地面2米以上的防敌害聚乙烯网,网孔大小1~3厘米,将种养区域顶部和四周全覆盖,以防止田鼠、黄鼠狼、飞鸟等敌害生物捕食黑斑蛙。靠食台外侧用塑料薄膜或20目网片设置防逃设施,防逃设施高出食台60厘米以上,并埋入地下10厘米以上。

三、种养技术

稻蛙生态综合种养的时序如图1所示。

鲫鱼稻田养殖技术_稻田养鲫鱼经济效益_养殖鲫鱼稻田技术要点

图1 稻蛙生态综合种养时序示意

1.稻田准备

在收割完水稻后清除秸秆,排净蛙溜里的水。若蛙溜淤泥深度大于0.3米,先将淤泥浆喷洒到田面曝晒,霜降前翻耕田面。来年3月,蛙溜加水10~30厘米,以稻田面积计算,用生石灰70~120千克/亩化浆趁热全田泼洒,可以达到杀死敌害生物和病原微生物的目的。清塘24小时后加水淹没田面,浸泡24小时后排干,重注新水至蛙溜八分满,pH在7.5~8.5时方可放入黑斑蛙受精卵。

2.水稻生产

选用耐肥、抗伏倒、抗病虫害等优良性状的水稻品种。5月中旬栽插,水稻株行距控制在20厘米휰厘米,基本苗3~4株/穴。水稻生长期间不施肥、不使用农药,每周用EM原液的500倍稀释液,按50升/亩全田喷洒。

3.蝌蚪驯养及成蛙养殖

(1)蝌蚪驯养。异地的蝌蚪和幼蛙运输或养殖成活率较低,通常选择受精卵原池孵化驯养。若单块田超过3亩,则选用驯食后的幼蛙直接养殖。卵块按 5 团/米2 投放,每团卵块约 2 000 粒受精卵。在22℃左右时,受精卵5~7天可全部孵化完成,孵化后成“小刀片”。“小刀片”在池底不会游泳,靠卵黄囊供给营养,之后 2~3 天生长成“牙签苗”。“牙签苗”以水体中的藻类为食,此时向水体中投放人工培养的小球藻,可帮助蝌蚪开口。再经过7~10天,“牙签苗”长成“绿豆苗”,将水位加深至淹没食台5~10厘米,开始用粉状人工配合饲料进行驯食。饲料蛋白质水平为40%,前2~3 天按 1 次/天的频率投喂,之后增加到 2 次/天,投喂均在太阳出来之后或太阳下山之前温度高时进行,直至完全变成四条腿蝌蚪。

(2)成蛙养殖。长成四条腿蝌蚪时逐渐降低水位,露出食台,经 10 天左右就能完全变态成幼蛙。露出食台后搭建投料台,最初野生黑斑蛙繁殖时,幼蛙不上投料台,会钻入食台下面,因此食台四周要埋入土里。经过几代养殖后繁殖的蛙苗变态后能适应食台,不再将网片埋入土中,两边固定并绷紧,保持干燥即可。幼蛙上食台后投喂0 # ~3 # 颗粒饲料,投喂频率为早晚各1次。黑斑蛙畏光,光照太强时不摄食,要在早上太阳出来之前和晚上太阳下山之后投喂,投喂量根据蛙的密度和吃食情况而定。若蛙不上料台摄食,可在蛙饲料中加入少量蚯蚓或黄粉虫等活饵驯食。活饵能让投放的配合饲料由静止状态变为运动状态,进而被蛙发现取食。驯化至蛙能自行跳至料台后,逐渐减少活饵数量,直至料台上的饲料在蛙的活动下能变为运动状态,才算完成蛙摄食人工配合饲料的驯化工作。七八月为蛙吃料的高峰期,此时要投喂充足的饲料,使蛙快速生长;9月温度开始下降,蛙的摄食量降低,投喂量要适当减少。

(3)田间管理与疫病防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加强蛙溜中的水质管理,定期换水,使用 EM 菌等生物菌剂和小球藻调节水体,防止水质过肥;定期使用EM菌等生物菌剂喷洒田面,通过稻田的菌相平衡控制有害病原菌滋生;用乳酸菌发酵饲料或选购成品发酵饲料投喂,预防肠炎等疾病;定期在蛙料中添加免疫多糖或维生素等提高蛙的免疫力,对料台和蛙溜进行消毒处理;及时清除田边杂草,打捞处理死蛙,在保持养殖环境卫生的同时,也能减少田鼠、黄鼠狼等敌害的隐匿点;坚持每天巡田,查看水稻的生长情况、蛙的生长及摄食情况;定期检查排水设施的运行状态,做好排涝工作。

四、经济效益

稻蛙生态种养模式可亩产有机大米400千克、0.7万元,黑斑蛙1 000千克、3.6万元,亩利润达2万元,是水稻单作的10倍以上,经济效益显著。

五、小结

稻蛙生态种养模式下农药、化肥投入为零,有益菌的定期投入和生态净化区的配套能修复稻田生态环境,避免了农业面源污染,生产出来的产品可以满足大众对高质量农产品的需求。

稻蛙生态种养模式推广性强,在种植水稻的同时能有较高的收益,能调动农民种稻的积极性,对基本农田的保护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