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陂镇陶古村村民石远辉的地里,一株株芋苗舒展着叶子在暖阳照耀下茁壮生长。
这几天,石远辉趁着天气晴好,忙着抢种芋荷。
“我是2年前开始种植的,一开始只种了1亩地,后来扩大到3亩,今年预计种植10多亩。”石远辉笑呵呵地顺手一指,“喏,你看,那边是别人托我一起种的。我们种了多少,阿斌便收多少,不愁销。”
一次巧合
江西小伙兴宁创业
石远辉口中的“阿斌”,是陶古村的“女婿”。
“阿斌”全名叫王斌富,江西吉安人。1998年,王斌富在广州打工,结识了同在一家公司的陶古村姑娘石春霞。不久后,他们的爱情修成正果,夫妻俩决定辞去原来的工作,转行做生意。
“当时,有位客户跟我们合作得很愉快,我们便想着送点土特产回馈客户。但愁啊,一直想不到送什么比较合适。”回忆起当年的场景,王斌富觉得仿若就发生在前不久,“跟岳父聊起这事,他立马说‘家里传统的浸芋荷仔姜极好’。”
对啊,尝过家里浸芋荷仔姜味道并深深爱上的王斌富直呼这是个好建议。“我便拿了几罐自己家里做的浸芋荷仔姜送给客户,他吃过后,竖起了大拇指,跟我说这是‘人间美味’。”这下,一个想法跃到王斌富的脑海:这么美味的“土货”,不能浪费了。
经过调研,王斌富察觉到,黄陂镇具有多年的芋荷种植历史,几乎家家户户都会腌制芋荷,但村民大多都是自给自足,没有将此作为一个产业,形成一条产业链。既然如此,为何不自己来开这个头呢?听了他的想法,妻子石春霞很是支持。于是,王斌富便与石春霞回到了陶古村,开启了两人的新事业。
2012 年,王斌富与石春霞投资近百万,在村里建成了加工包装车间和冻库,并注册成立了梅州市客佳香食品有限公司,主要收购村民种植的芋荷,并加工制作成“浸芋荷”“浸仔姜”“浸豆角”等具有地方风味系列产品。“顾名思义,‘客佳香’谐音就是‘客家香’,希望把我们客家土特产推广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王斌富解释道。
为了把产品销售出去,打开市场,王斌富二人在兴宁城区和村里都开设了销售门店。因产品原汁原味地保留了酸浸芋荷、浸仔姜等带给消费者纯粹的味蕾体验,很快,“客佳香”系列产品便收到了不少人的好评。王斌富也就此留了下来,成了地地道道的陶古村人,凭着一口流利的兴宁话,任谁都想不到他是来自江西的女婿。
一次尝试
乡村芋荷进城出海
王斌富为人和善,与村里人也相处得很融洽,乡亲们都亲切地叫他“阿斌”。“我现在是陶古村的一员,不仅想把产业做好,也想带着乡亲们致富奔小康,让大家生活越来越好。”王斌富说道。
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食品行业投入成本大见效慢、传统腌制品的销路只限于一部分群体等因素都让王斌富与石春霞对前路感到没有那么大信心了。“2015年至2017年,这三年特别困难,遭遇了瓶颈期,产品单一,销路也打不开。”王斌富告诉记者,前几年因生产许可证快到期了,夫妻俩一度有放弃的打算。“后来,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镇村干部、乡亲们都劝我们再继续,便想着再坚持一下。”
想干想法也随之而来。在实践中,王斌富发现,一般蔬菜冷冻久了会腐烂、变味,但生芋荷冷冻后不但自身品质能保持得相当不错,且芋荷有清热解毒促排便的功效,拿来炒菜更具备清甜爽口的特点。说干就干,王斌富尝试着把生芋荷洗净切块后封装冷藏售卖,增加销售品种。这次尝试,突破了芋荷长期售卖只能腌制的传统观念,不仅实现了市场一年四季都有生芋荷食用,而且进一步拓展了芋荷的食用价值和消费市场。如今,王斌富的生芋荷已经有了固定的订单,不少农庄和酒楼纷纷向他进行订购。
“单靠农户各自的零散种植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村民种的芋荷越多,我就更有底气去拉订单。”随着芋荷销售市场的进一步拓展,王斌富便想流转村里更多的土地,带动更多的村民来种植芋荷。
“他有这个想法,我们当然支持,去年便流转了30多亩地给阿斌种植芋荷,今年他预计扩种到100亩,让村民一起来种,并保价收购,我们也在帮他一起发动村民来种植芋荷。”陶古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石尚玉说道。
石远辉跟着王斌富干,尝到了甜头。“芋荷种植简单,对土地要求不高。每年5月到11月,便是收割的时候,亩产多达18000斤,1亩地就能收入12000元,可比外出打工好多了。”石远辉望着地里的芋荷苗,充满了希望。
据了解,王斌富不仅流转土地发动村民一起种植芋荷,还吸收了10多户村民到公司务工,解决部分劳动力。
“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不仅能为农户带来土地流转收入、种植收入,还有到公司上班的务工收入,解决了村里的增收问题,也使得芋荷慢慢成为村里的特色产业。”石尚玉说。
在王斌富位于陶古村的销售门店,记者看到有不少直播设备。“我从2019年便开始尝试直播了,线上线下一起发展,目前基本天天上线直播一下,主要是我妻子在负责。”王斌富笑着说道。近两年,随着网售、农村电商、直播带货等线上销售渠道的逐步拓展,王斌富的销售市场也越来越广。
“产品逐渐有销往深圳、广州和香港等地。除了种植芋荷,接下来,也想发动村民种植仔姜。”对于未来,王斌富现在信心十足。
梅州日报记者:叶惠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