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本应是万物萧条的季节,但位于毕节市赫章县的德卓镇,却是一幅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
德卓镇地处赫章县西部,与云南韶通为邻,地处偏远。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当地政府加大了对偏远山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随着“组组通”公路的修建,四五米宽的水泥路蜿蜒着“爬”上了山,为德卓镇群众带去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走进水炉村,白色的大棚一排排地展现在我们眼前,这是由水炉村村民王东种植的46个大棚的中药材。“这里种植了22棚黄精,每棚产量达1500斤,预计每棚纯收入有22500元。此外,还种植了草莓与红豆,下个月草莓就成熟了。”该镇农村服务中心的张春平告诉记者,同时,这46个大棚成功带动了18户村民创业增收,解决了30人的就业问题。
据了解,德卓镇的中药材种植采用了订单制,与成都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公司先下单,农户再根据订单规划进行种植,完全不用担心中药材的销路。
除了大力发展中药种植,德卓镇的养殖也搞得有声有色。走上德卓镇柏杨村的山头,在冬日的暖阳照射下,一群牛儿显得十分悠闲。
“我们养的是西门塔尔和夏洛莱,这些牛原产地都是法国的。”一提到牛,村中的养殖大户曾朝勇有说不完的话。这个硬朗的汉子从10多岁就开始喜欢上了牛,对牛的品种,养殖方式,生活习性等如数家珍,可谓名副其实的养牛专家。
“我养了100多头牛,每年出栏就有80多头,附近有咱们西南最大的牲畜交易市场,完全不愁销路,同时,我们还有公牛配种,牛粪出售的渠道,日子过得好着呢。”靠着养牛,曾朝勇一家7口年收入就突破了百万元,现在,曾朝勇儿子也加入了养牛事业中来,子承父业,相信未来的日子能更加红火。
据了解,柏杨村成立了同心养殖专业合作社,统一向农户提供品种改良、疫病防治、饲草指导、市场化运作等公共服务,提高养牛的组织化程度,促进产业规模化、低风险、高效益运行。(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田翔、郑维晟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