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崔振波
2月16日,记者在抚顺市抚顺县峡河乡眼望村看到,村民正在割蛹、挑拣、打包……忙得不亦乐乎。一个个蚕茧在史学金手中破“壳”,旋刀划过,一只只胖乎乎的蚕蛹被丢落到面前的大筐里。
今年72岁的史学金,从35岁开始养蚕。几十年里,让他感触最深的就是,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农民的收入跟着翻番地往上涨。“过去,柞蚕品种不好,病害多,产量低。现在不一样了,蚕种好,吃得少、长得快、身体壮,产量是过去的两三倍。”史学金说,通过改良品种和科学化管理,家里放养的80亩柞蚕,产量达到近1500公斤。
蚕种好,柞蚕养殖的技术也提高了。走进加温房,一个个装满大茧的塑料箱摆满了屋子。史学金说:“经过7天的‘桑拿’时光,这些蚕蛹将变成红皮蛹,每斤价格要比普通的黑皮蚕蛹贵十多元。”为生产红蚕蛹,眼望村家家户户建起控温房。室温恒定控制在28℃至32℃,蚕蛹八成为红皮。经过加温过程,不但可获得售价更高的红皮蚕蛹,还可杀菌、淘汰病蚕。史学金说,现在养蚕比以前收入高了不少,一年差不多有10万元的收入。
经过多年的发展,柞蚕养殖已成为峡河乡的特色农业产业。峡河乡党委副书记刘洋介绍,目前,峡河乡常年用于柞蚕放养的面积达4.5万亩,全年生产柞蚕1200吨,年产值约4800万元。乡内有600余户、1300余人熟练掌握养蚕技术,蚕农年人均收入可达4万余元。随着蚕蛹产业的蓬勃发展,更多新职业涌现,专业的蚕蛹温控、割蛹、质检和销售从业人员越来越多。
为拉长产业链条,峡河乡加大科研投入力度,经过多年的品种选育、繁育,先后培育出小白蚕、水青、胶蓝、鲁洪、小杏黄等不同颜色的珍稀柞蚕品种,建设了“七彩柞蚕观光园”,开发柞蚕生态特色食品,发展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越来越多的游人因“七彩柞蚕”被引流到峡河乡。2020年,抚顺柞蚕已经获批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刘洋说,柞蚕养殖产业通过强化技术创新、集约生产经营,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丰收”,其产业外延不断拓展,乡亲们的增收致富之路愈加宽广。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