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说油菜“不是闲花野草流”。油菜开花是为了结籽,农民种油菜是为了卖菜籽,油菜是一种经济作物,菜籽油是很好的食用油。古人认为,菜油甘辛温,润燥,散火丹,消肿毒,还是外用刮痧的妙油。现代科学认定,人体对菜籽油吸收很高,具有一定软化血管,延缓衰老的作用。传统的菜籽油芥酸的含量较高,是否会使心脏受损还有争议,此争议使菜籽油受冷落了很久,但现在种的都是低芥酸油菜。本乡本土的人做菜总是惦记着菜籽油,说菜籽油香炒菜滋润肥厚。

图片

油菜古称芸薹,我国种植历史很早,新疆、甘肃、内蒙古等地都是油菜的故乡,所以也叫胡菜。上海地区的油菜种植始于元朝,至明清郊区已普遍种植,是农民自己食用的油料,一般都是夏收以后吃菜籽油,秋收以后吃豆油。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由于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扶持油菜生产的政策,以及油菜籽产量的提高,郊区农民感到种植冬油菜比种植秋大豆解决食油问题合算,因此市郊油菜面积稳步增长,产量提高。到了1965年,油菜面积扩大到70多万亩。亩产达到300多斤,从这一年开始,实现了全市城乡人民食用植物油自给。这是那个年代郊区农业的辉煌,现在忘却了的里程碑。

由于种油菜比种麦子经济效益好,又能实行用地与养地结合,所以农民种油菜的积极性比较高。油菜面积逐年扩大,1992年郊区油菜种植面积达到140多万亩,创了历史最高水平。随着郊区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油菜籽市场价格的开放,油菜籽市场出现了阶段性的波动,市场波动,生产也波动,种植面积逐年下降。90年代中后期以后,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快,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用工大的油油菜籽种植面积继续减少。到2010年,上海郊区油菜籽种植面积只有13万亩左右,到如今看不到大面积生产性的油菜田了,一些地方只是为了观光农业,看看油菜花而种植的几十亩、上百亩的油菜田大盆景。

油菜—水稻,曾经是上海郊区粮油生产用地养地结合的一种好茬口模式,农民也喜欢种。种油菜土壤又松又肥,有利于后季水稻的生长。种麦子土壤容易板结,田脚瘦。但由于种油菜花工多,要一棵棵人工种,一棵棵人工收割,还要人工脱粒,遇到梅雨早来,菜子要发芽霉烂,风险也很大。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以后,农田的这点收入显得微不足道了,所以农作物种植尽量种机械化程度高、用工少的麦子、水稻。尽管后来油菜也实行了机械化播种,机械化收割,但还是没有粮食生产机械化效果好。

尽管现在春天各种花花草草比以往要多得多,但不见菜花,这个春天总觉得寂寞。所以善解人意的上海郊区农民,还是为向往春天的人们种了一小片一小片的油菜,到了春暖花开时节,人们结队成群走出城去,来到田野,此行只为菜花来。(稼穑)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