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面积折耳根种植技术视频_致富经折耳根种植_致富经折耳根种植方法

图为红旗村村民在采挖折耳根。

入春以来,乌当区百宜镇漫山遍野的折耳根进入采挖季节,随处可见村民忙碌的身影和丰收的喜悦。

人勤春来早。4月4日一大早,红旗村村民邓书碧跟往常一样,不到6点钟就起床,洗漱完毕,便来到田间给前来帮工的10多名村民安排活路,并和大家一起下地忙活起来,挖折耳根、翻土、洗折耳根……忙得不可开交。

52岁的邓书碧是乌当周阳志玲果蔬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也是红旗村白腊塘组的致富带头人。

“前些年,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没有劳动力,村里的土地大部分都撂荒了,我觉得很可惜,也很心急。”邓书碧一直在外做果蔬生意,期间,她看到了小小折耳根带来的商机。“产地卖得便宜,市民买得贵,中间差价大。如果能够直销折耳根,就可以让利给折耳根种植户,提高收入。”

去年4月,邓书碧回到了家乡,联合4户村民一起成立了合作社,租用了100多亩地,种植折耳根以及生姜、辣椒等蔬菜。

做了多年生意,折耳根的“生意经”邓书碧算得很清楚。“折耳根产量高,一年四季都可以种植,一亩折耳根年产5000斤左右,按照每斤2元的价格,每亩地能收入10000元,除去约6500元的成本,每亩能有3500元的利润。”邓书碧说,去年,合作社种了30多亩折耳根,收入近10万元。

曾经撂荒的土地,种上了高收益的蔬菜,让村民们看到了在家门口实现致富的希望。更重要的是,合作社拓宽了村民增收的渠道。

“在租地这块,我们每亩给500元的租金。除此之外,我们每天吸纳10多名村民务工,每人每天开100元的工资,并且优先使用村里的贫困户。”邓书碧说。

53岁的陈克英就是其中之一。“种了一辈子地,比起种苞谷,我更愿意在合作社打工,收入真是比以前好太多了。”言词之间,都是陈克英对合作社的感激。陈克英把家里的7亩地全部租给了合作社,每年光土地租金就有3500元,再加上每个月打工两三千元的收入,家里的经济条件越来越好。

“以前我也去外地打过工,一年也就两三万元的收入,而且花销也大。现在在家门口打工,干的老本行,收入也不低,还方便照顾老人,日子要越过越红火了。”陈克英高兴地说。

红旗村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非常适合折耳根的生长,种出来的折耳根色白、酥脆,口感很好,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在市场上供不应求。“目前,全村的折耳根种植面积已达300余亩,今年我们还将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以全村4个合作社为载体,带动更多村民参与到折耳根等蔬菜产业中来。”红旗村村支书钟启伦说。

通过持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高效农业产业不断激发出新的发展活力,带动越来越多的村民走上增收致富之路。去年,红旗村实现21户79人脱贫,全村人均收入达到11000元,农业产业已初步形成规模。

小小折耳根成为致富大帮手,浓缩着乌当区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中的努力。

乌当区把农村产业革命作为农村发展的关键点和扶贫攻坚的支撑点,重点围绕蔬菜、中药材、精品水果、生态渔业等农业产业进行推进。今年以来,乌当区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着力在产销衔接、拓展市场上替农民谋出路,让农民打消顾虑,超前谋划农产品市场销售渠道和方向;认真研究产业结构调整现状,科学分析农产品产销数据,及时掌握市场需求,有效解决农产品供求信息不对称问题,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同时,乌当区积极培育发展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推进“村社合一”,注重发掘能人、培养能人,建立“集体引领、能人带动、农民入社”的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建设模式,推动合作社向专业化、职业化转变,完善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落实农户在产业链、利益链、价值链环节的份额,加大结构调整与扶贫攻坚结合力度,扩大产业项目对困难农户的覆盖面和带动力,让低收入农户在产业发展中获得可持续的良好收益。

【关注头条号乐居买房,掌握购房好时机。】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