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阿合奇县苏木塔什乡阿合塔拉村“猎鹰之乡”牲畜养殖合作社内一派繁忙景象。
对先·巧开西从一贫如洗的“羊贩子”到身价百万的养殖大户、致富带头人,除了踏实苦干、有经验,也离不开他精明会算账。20多年来,他一门心思搞养殖,认真算好增收账,当好“羊司令”“牛司令”,不仅自己脱贫致富,还带领乡亲谱写了一首贫困村养殖致富曲。
从“羊贩子”到“养殖大户” 甩掉贫困帽子
阿合塔拉村山地面积大,交通不便,村民守着一亩三分地,增收难度大。遇上天旱,连口粮都成问题。
让对先·巧开西记忆深刻的是:9岁的时候,他从山上下来,第一次知道有学校,第一次见到砖房。
“小时候,家里人口多,生活困难,吃不好穿不暖是常有的事。所以,我就梦想着将来一定要过上吃好穿暖的日子。”对先·巧开西说道。
为减轻家庭负担,让弟弟妹妹们吃饱穿暖,1994年,初中毕业的对先·巧开西跟着哥哥在巴扎上卖肉……
万事开头难。对先·巧开西因为没经验摔过跟头。但是,挣钱养家的热情从未在他心中熄灭,失败反而激起了他的斗志。在他和哥哥的努力下,他们家慢慢改变了贫困面貌,生活得到了改善。
只靠卖肉,无法实现自己的致富梦。于是,对先·巧开西决定搞养殖。2000年后,畜牧市场开始稳定向好,他们养殖的牛、羊卖了个好价钱,家庭收入提升了不少。2005年,对先·乔开西的出行工具从摩托车升级为皮卡车,家里的房子从土坯房变为宽敞明亮的砖房,成为村里数一数二的富裕户。
常说“命薄一张纸,人勤饿不死。”对先·巧开西用实际行动甩掉贫困帽,彻底拔掉贫困“根”,过上了向往的生活。
从放养到圈养“羊司令”规模养殖有“钱”途
随着羊肉价格逐年攀升,对先·巧开西想多养一些羊,但一直未能如愿以偿。
羊再增加就管不过来了。枯草季节,夫妻俩要赶着羊群走1个多小时的路程,才能找到牧草,来回3个小时。羊满山跑,还得随时盯着,不时清点,把走散的羊吆喝回来,每天放牧都弄得筋疲力尽。
对先·巧开西想明白了,要想扩大规模,增加收入,只能走圈养这条路。2011年4月,他放弃熟悉的养殖模式,把挣到的钱和扶贫资金用来成立“猎鹰之乡”牲畜养殖合作社,把羊群赶下山坡圈养起来。
圈养后,一个人可以管理400只山羊。不需要带着羊群满山跑,每天用机器拌料,分给羊群,工作量减少了。重要的是,不受气候和牧场限制,规模可以灵活控制。
过去,阿合奇县牧区养殖产业大都是传统的生产模式,以家庭为单位小规模的种植和养殖,缺乏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对先·巧开西大胆尝试的规模化养殖模式,成为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为提高合作社效益,对先·巧开西尝试养牛、马等大畜,扩大养殖范围,带动更多人参与规模养殖。同时,他还买了养殖类的书籍,边学边养。利用科学的养殖方法,改良牲畜品种、科学配比育肥饲料,做好疫病防治,提高养殖水平和质量。
从一人富到一起富当好“领头羊”
对先·巧开西有个绰号叫“头羊”,村民们都开心地说,正是有了这个“头羊”,才有了大家今天的富裕生活。而这位“头羊”还有一串头衔,“优秀致富青年”“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民族团结先进个体工商户”“文明诚信个体商户”“致富带头人”“土专家”,最让他骄傲的就是近期荣获的头衔——“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这份荣誉对我来说既是鼓励,更是鞭策。现在我只想着如何才能不负重托,做大做强畜牧业,带领更多乡亲‘奔’向美好生活……”对先·巧开西算起“未来账”时道出内心的想法。
2020年,阿合塔拉村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项目完毕后,阿克塔拉村承包给“猎鹰之乡”牲畜养殖合作社进行公司化运营,合作社采取分红模式进行发展,所盈利的钱60%进行分红,10%的钱为在合作社就业的贫困户发放工资,20%的钱上交给村集体经济,剩余10%的钱将作为合作社后续发展资金。目前,2200平方米的养殖合作社里小畜存栏600只、大畜300头。年均出栏小畜800只、大畜300头,销售收入400余万元,利润80余万元,带动增收建档立卡贫困户220户,累计分红资金168.6万元。
“对先·巧开西是个肯努力、能吃苦的人,他率先尝试圈养,发展规模养殖业,走出一条优质高效产、供、销一体化的畜牧业道路。他致富后不忘乡亲,倾力帮贫济困,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村党支部书记阿依托别克·亚森说道。
在“念牛羊经”“发牛羊财”的路上,对先·巧开西充分发挥一名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当好带领乡亲致富的“领头羊”,用实际行动,不断影响、感染、帮助身边人,激励更多群众朝着幸福生活大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