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菇栽培技术视频_姬菇种植菌种视频_大棚种植姬菇技术视频

有种思念绵长

如同汉水从丹江口

潺湲数百公里

直到武汉

大棚种植姬菇技术视频_姬菇种植菌种视频_姬菇栽培技术视频

清明将至,东西湖区辛安渡街红星社区三角村和东风社区东风村的村民,不约而同,折下村口发出新芽的花椒树枝和橘树枝,去看望他们的“丰队长”。

这位“丰队长”,是曾任辛安渡街红星大队(红星社区的前称)副大队长的丰廷彦。

姬菇栽培技术视频_大棚种植姬菇技术视频_姬菇种植菌种视频

“他一直劲杠杠的,走得没有征兆啊。”

“操心了一辈子,还没来得及休息啊!”

“他住院时还告诉我又来了蔬菜礼盒订单。”

村民们不舍、惋惜、痛心。

“他一直说要死而无憾,他做到了。”三角村负责移民工作的“小队长”李向阳眼里噙着泪花,将记者带回到14年前那个“天字号工程”。

2010年春,湖北省南水北调大移民工作迎来了历史性的大决战,要在2010年11月全部搬迁完毕,丹江口市六里坪镇孙家湾村是最后一批搬迁的村庄。

当时,孙家湾是丹江口市有名的蔬菜种植村,临近武当山景区,去往丹江口和十堰市区的交通也便利。占尽天时地利,村民们的日子很安逸。离开世世代代居住的家园,去未知的地方重新谋生,不是所有村民都舍得下。

“我50岁了,出去了还能找到工作吗?”“我爸80多岁了,这个关口怎么能出去闯?”被分开安置在武汉市东西湖区和荆州市江陵县的村民们焦虑重重。

当时,移民搬迁工作被形容为“天字号工程”,难度极大。时任村支部副书记的丰廷彦,是这一“天字号工程”的一线冲锋队员之一。

几乎不眠不休地开展工作,宣传动员、土地房屋测量、实物登记......每一项工作推进都是时间紧、任务重。此外,丰廷彦还要前往东西湖区和江陵县参与安置地选址、房屋建设等工作,一个月内在孙家湾和东西湖、江陵往返十次是常态。“天不亮就骑着电动车出门,我从来不知道他晚上什么时间回来的。”儿子丰义回忆,很少见到父亲,偶尔见到时,他的鞋和裤腿总裹着厚厚的泥浆。

李向阳说:”被抱怨甚至被骂是常态,我有时气得不想干了。但是丰队从来不闹情绪,是我们的定盘星。他经常说,党员和村干部不能讲条件、不能有怨言,要理解村民们的情绪,要靠政策、靠信心、靠方法完成工作。”

没日没夜干,很多村干部累得受不了,都佩服丰廷彦的战斗力,“他是从部队回来的,是累不跨的铁人。”然而,妻子经常看见丰廷彦在夜深人静时坐着嘘气。

李向阳记得,正式搬迁那天,下着大雨,村民们将锅碗瓢盆、床被衣服,甚至家门口的花椒树、橘树都带上了,人群中还有刚出生的婴儿、80多岁的老人......他们带着对故土的无限眷恋,带着对未来的迷茫担忧,启程出发。包括孙家湾在内的移民村故事登上全国主流媒体,“舍小家为大家”的移民精神感动全国。

大棚种植姬菇技术视频_姬菇栽培技术视频_姬菇种植菌种视频

2010年冬,丰廷彦带着65户移民来到东西湖区辛安渡街红星大队三角村的新家,“天字号工程”的搬迁工作告一段落,但另一个更大的挑战来了。

“我们的出路在哪里?”

“既然动员大家一起来了,我必须负责到底。”

最初,丰延彦带着移民们重操旧业——种菜,想复制孙家湾村的成功。“孙家湾村成为丹江口市有名的蔬菜种植村,是丰队长和村干部们带着大家干出来的。丰队长在部队时是‘笔杆子’,回村后进了村委会,自学成了种菜行家。他和村干部们带着大家将坡地改造成梯田种橘树,又组织大家去山东寿光学习技术提高产量。”

然而,三角村没有孙家湾那么优越独特的气候和水土条件,且周边竞争者多,蔬菜种植业没有火起来。

新环境下该怎么办?丰廷彦的忧愁,比动员搬迁时更甚。

姬菇种植菌种视频_大棚种植姬菇技术视频_姬菇栽培技术视频

丰廷彦试种姬菇成功。

8月的一天,烈日炎炎,他在三角村4公里外一个大棚里,发现了夏季不常见的姬菇。种植户吴敬喜告诉他,夏季姬菇产量少,价钱高,但是种植难度特别大。

“怕什么,要搞就搞!”当过兵的丰廷彦敢闯敢试, 在辛安渡街道办牵线搭桥下,筹资6万元,买来菌袋3万棒,全部交给吴敬喜。“亏了算我的,赚了是你的。”丰廷彦对吴敬喜说:“我跟着你学技术,看市场。”

姬菇种植气温必须低于30℃,而武汉夏季高温时间长,只要一个生产环节未达标便前功尽弃。为了提高成功率,丰廷彦还通过街道办等部门请来华中农业大学教授传授技术。

大棚种植姬菇技术视频_姬菇种植菌种视频_姬菇栽培技术视频

姬菇栽培技术视频_大棚种植姬菇技术视频_姬菇种植菌种视频

丰廷彦带着村民掌握了姬菇种植技术。

试种期间,丰廷彦制定学习计划,像军人一样不折不扣执行,白天下田实操摸索,早中晚饭时间各挤出半小时读技术书,临睡前一小时写心得笔记。

试种成功了,三亩夏姬菇亩产达6000公斤,一亩纯收入1.2万元。

丰延彦乘势而上,联合其他移民新辟30亩的种植规模,成立合作社开始基地化生产,请来技术人员手把手教授农户种植技术,为他们提供技术保障和承担市场、资金风险。高峰时,每天都有30至50位移民在基地工作,“不用起早摸黑,也不再劳心费神,只要按点上下班干好手里的活儿就行了,收入比原来多不少。”移民们的信心越来越足。

大棚种植姬菇技术视频_姬菇种植菌种视频_姬菇栽培技术视频

省市支持建成的联动大棚,也倾注着丰廷彦的心血。

这一创业模式,成为移民致富典型被广泛推介。

移民有了相对稳定的收入,丰廷彦却并没停下来。“不能把宝都押在姬菇上,产业要多样化。”

在三角村的田垄上,记者看到了独具特色的牛蛙养殖大棚、畅销全国的黄桃养殖基地、可稳定收取租金的联动大棚......多样性的产业,线上线下联动销售模式,让移民的荷包一天天鼓起来。

养殖牛蛙的广东人林鸿新预测2024年又将丰产。林鸿新在2019年物色养殖地址时被丰廷彦“主动认识”,他说“我当时犹豫在哪里干,老丰说来吧,你的事也是我的事。”商人的敏感性告诉他,老丰是个可靠的人,于是租下60亩地,投资建起养殖基地,并聘用移民到基地工作。

姬菇栽培技术视频_姬菇种植菌种视频_大棚种植姬菇技术视频

丰廷彦带着村民们发展特色养殖业。

基地开张后,丰廷彦经常来转,林鸿新有一次抱怨养殖区前的十字路太窄,货车进出不方便,丰廷彦马上找来人,拿起锹下地将路拓宽。牛蛙养殖越来越红火,高峰时,林鸿新年销售额数百万元。2023年,林鸿新追加投资在移民村新增100亩基地。还有村民学会了牛蛙养殖技术,自己开始创业。

“可惜我这个老朋友了,他住院前几天,还在念叨帮我申请尾水处理设备补贴。”林鸿新长叹一声。

辛安渡“黄桃大王”张士新也是被“挖”到移民村来的,移民们跟着学技术,做市场,将黄桃养殖基地从2013年的40多亩拓展到现在1000多亩。

姬菇种植菌种视频_大棚种植姬菇技术视频_姬菇栽培技术视频

黄桃,也成为丰廷彦和村里发展的一大特色产业。

“老丰挖这些养殖大户过来是算过账的,村民出租土地和务工能获得双份收入,学会技术后还可以自己创业。”红星社区副书记魏胜红告诉记者。

如今,红星社区建起了特色水果采摘园、四季蔬菜大棚、精养鱼塘等多元产业,成了远近闻名的“特产村”。

姬菇种植菌种视频_大棚种植姬菇技术视频_姬菇栽培技术视频

连片的大棚,记录着丰廷彦和村民们的奋斗故事。

在三角村,即使是失去劳动能力的高龄老人,每年也能稳定拿到一笔“分红”,这来自丰廷彦争取省市支持建成的联动大棚。大棚每年出租,租金全部用于村湾建设和移民分红。92岁的徐世海老人、89岁的齐秀英老人回忆起丰廷彦,红着眼眶说:“丰队长想的很细致,除了年轻人和中年人就业要管,我们这些没有劳动能力的人更要管。”

搬迁前,孙家湾村人均年收入约5千元,近年来三角村人均年收入突破了2万元。2011年,部分移民担心就业难回到丹江口就业,只有30户移民常住三角村。看到新村产业越来越旺、生活越来越好,归去丹江口的移民又纷纷回到东西湖,目前已有50户常住在此。

姬菇栽培技术视频_大棚种植姬菇技术视频_姬菇种植菌种视频

丰廷彦带领村民们将三角村建成“全国文明村”。

姬菇栽培技术视频_大棚种植姬菇技术视频_姬菇种植菌种视频

双层楼房整齐划一,绿葱葱的树木和太阳能路灯一字排开,4500平方米的休闲广场上,有凉亭,有戏台,有健身器材。满墙家风家训,邻里美美与共。夕阳西下,村民结束一天的忙碌,下棋、聊天、健身,不亦乐乎。2020年11月,三角村被授予“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称号。

刚搬来三角村时,乡间土路裹灰挂泥。让移民拥有一个好的居住环境,丰廷彦一直挂在心间。

丰廷彦酝酿了一个包含硬件建设和村规村风的村湾整体改造方案。为了让方案更科学,他“托关系”找高校专家指导,利用休息时间考察其他地区美丽乡村,向有关部门汇报方案时“一鼓作气”,一天就把好几个相关部门全都跑完。

姬菇栽培技术视频_姬菇种植菌种视频_大棚种植姬菇技术视频

丰廷彦(前排右一)与相关单位走进村里项目工地。

最终,“红星三角村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和“村湾改造项目”落地,进村道路扩建和硬化、村间巷道铺设青石板,增加绿化面积,新建文化健身广场、公厕,安装太阳能路灯......一项项环境改善工程开始推进。

不止于此,“红星移民小康示范村(区级)项目”“移民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项目”“红星美丽家园建设项目”等项目也纷纷落地。

新家园一天天在变化,有“颜”更有“味”,村民们的归属感和幸福感也越来越强。

大棚种植姬菇技术视频_姬菇种植菌种视频_姬菇栽培技术视频

姬菇栽培技术视频_姬菇种植菌种视频_大棚种植姬菇技术视频

村湾改造项目让村民的庭院美观整洁。

村民付青菊说:“这些年,我们村里的环境越来越美,硬件设施比城里小区也不差。”

一老一小,是丰廷彦牵挂中的牵挂。在三角村最亮眼的广场旁,是2层楼的老年活动中心,500平方米的空间里,按摩室、书法室、音乐室等一应俱全,村民们日常活动丰富多彩。74岁的李德华老人告诉记者“原来以为我老了就是在门前屋后种点小菜打发时间,哪里想到会有这丰富的生活。”

姬菇种植菌种视频_姬菇栽培技术视频_大棚种植姬菇技术视频

村湾中心广场成为村民休闲好去处。

从村口经过的H92路公交车,承载着村里不少青少年的记忆。刚搬来时,20多个孩子需要去街道上小学和幼儿园,丰廷彦和辛安渡街道与相关单位协调,H92路公交车延长至三角村。

“只要村民反映问题,丰队长必有回声。”

姬菇栽培技术视频_大棚种植姬菇技术视频_姬菇种植菌种视频

“我爸这个人,有着难以理解的固执。他觉得他是党员,是村干部,就一定要对全村移民负责。”

丰义告诉记者,他试图去了解父亲那么强的责任感从何而来,唯一可以解释的是,父亲是一名党员,并深受党员爷爷影响,荣誉感、使命感、责任感已渗入了他的骨子里。

2023年8月至9月,丰廷彦住院的前夕,还在操心东风村的事,沿江高铁项目需要征用辛安渡街东风社区东风村的部分土地。东风村也有部分孙家湾村移民,来到武汉后,即使不在同一个村,也不是丰廷彦的工作范围,但是“只要涉及移民的事,丰队长都会惦记着东风村”。东风村移民仍然十分信任“丰队长”。为了做好征地协调工作,丰廷彦直接住在了东风村一个月,并3次自费往返丹江口,请移民们的老家亲戚也从旁协助。最终,这项千头万绪的工作一个月内完成。

姬菇栽培技术视频_大棚种植姬菇技术视频_姬菇种植菌种视频

走家入户了解村民需求,是丰廷彦数十年的习惯。

“你快退休了,差不多就行了。”有人这样劝丰廷彦。但是丰廷彦心中从来没有“差不多”。

丰廷彦常说:“如果因为我的疏忽出现问题,群众就要遭殃。他们可能不会骂我,但我会骂自己。”

红星社区毗邻汉江干堤,每逢汛期,丰廷彦每天坚持12小时巡堤,专挑堤内杂草丛生、有隐蔽点的路段细致观察,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可能出现白蚁穴或管涌的地方。在巡堤之外,他还要开展村里日常工作及生产活动。

别人采访时曾和他谈起这些事,他说,自己只是尽了党员和村干部的本分。

他的这种“本分”,还体现在无数习以为常的工作和生活细节中。

有人说他“不管走到哪里,心里似乎只装着一件事,怎么让移民过上好日子。” 丰廷彦住院前2个月的周末,好不容易有时间和同事约着一起去外地旅游,听到当地有个村子产业发展好,丰廷彦马上改变行程去村子考察。同事说“我们一个景点没去成,全程都在考察项目了。”

有人说他“对自己要求严格,不仅做事非常认真,也很注意言行举止,从不乱发脾气。”但是,脾气好的丰廷彦,也有发脾气的时候。在姬菇产业化后,基地负责技术的几个年轻人想买三级菌种,丰廷彦坚持要一级菌种,一级菌种比三级菌种栽培难度大得多,但成本更低。年轻人喊着“太难了,搞不了。”丰廷彦恼火得发了脾气,“你们不搞,我来搞。”自己学技术,最终搞成了。事后,年轻人也理解了丰廷彦,“你们不当家不知柴米贵,省一点就赚一点,更重要的是,自己学会了,也多一个本事。”

姬菇栽培技术视频_大棚种植姬菇技术视频_姬菇种植菌种视频

面对村民问题,丰廷彦(右四)“现场就办”。

丰廷彦的离去太突然,直到住院前,村民们眼中的他还充满干劲。

2023年9月,丰廷彦感觉腿脚麻木,村民去医院看望他时,他还在念叨联系渠道订购了村民几百份蔬菜礼盒,11月他被确诊胰腺癌,12月4日清晨,噩耗就传来,距离他正式退休还有4天时间。

· 记 者 手 记·

他是一个简单的人。

他只有一个朴实的想法:自己是党员又是村干部,让全村人过上好日子就是自己一辈子最大的责任。

他一辈子只干了一件事:做一个村民满意的村干部,村民有诉求,他必有回音。

他的口头禅和工作风格是“要搞就搞”“说到做到”,没有弯弯绕绕,不会拖泥带水。

他也是个不简单的人。

在丹江口孙家湾村,从部队笔杆子变成精通种菜技术的村干部,“搞”出全市有名的蔬菜种植村;在武汉市东西湖,在全新的环境全新的挑战下“搞”出全国有名的全国文明村。

从孙家湾村到三角村,村民就是他“全部的世界”,一日一日、锲而不舍地做着涓滴“小事”,只为不辜负那一份信任,只为对得起党员这份荣誉和责任,直到倒下的那一刻也未曾减退分毫。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