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洪亮:“这个西瓜不是一般的商品,它是有品牌的。”

金竹乡党委书记 邓飞:“他自身也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另外他跟宜宾、泸州、重庆的经销商有密切的联系,所以当初我们就签给了他。”

由于刘洪亮长期从事西瓜销售,在宜宾重庆等地有稳定客源。所以他在今年5月,以1元钱每公斤的最低保护价跟当地瓜农签订了合同。李锡辉种了14 年西瓜,他是第一次跟刘洪亮签合同,就在西瓜要大量上市时,没想到一连几天下起了雨。

西瓜协会会长 刘才:“上水的瓜,就是这个瓜的生长不正常,水分不能够蒸发,所以它这个水分通过根系上去,那么集中在西瓜里面,西瓜吃不得。”

虽然李锡辉预感到大雨会影响西瓜的销售,但因为和刘洪亮签订了合同,他还是觉得心里有底。

李锡辉:“签的合同是最低价格每斤0.5元,他就是卖不到0.5元,他就是卖不到0.5元,他都要给我们0.5元一斤。”

刘洪亮:“签合同之前,我们也跑了很多市场,我们当时为什么签0.5元每斤的保护价,是因为我们估计这个市场价应该在每斤0.6元以上,可能大部分时间在每斤0.65元左右。”

让刘洪没算计到的是西瓜刚上市就碰上十几天的阴雨天气。他收了部分西瓜后,不但没赚钱,反而亏本了。于是刘洪亮放慢了收瓜的速度,这种做法让当地的西瓜种植户很不满意。

种植户 李小君:“我记得有一次,他叫我们把瓜摘下来,他沿路设点,然后大家都把那个瓜给他挑到那里去,然后他说下午来装,最后下午没有来。”

刘洪亮:“你通知我,我不可能马上放车来,我要到实地看,一看瓜是生的,然后我们通知他过三天,四天,但是很多农户不明白你是什么意思。”

按照合同,刘洪亮只收购8成以上熟的西瓜,而没达到8成熟的西瓜他一个也不收。一方说瓜熟,一方说没熟。熟与不熟成为收与不收的关键。农户怕西瓜过熟,就想把瓜趁早卖给其他经销商,但发现,此路不通。

经销商 肖宗红:“刘洪亮是跟我们签订的这个经销合同,他是专销,我们跟他签订的是宜宾总经销。”

因为商标专营,经销商要想使用金竹西瓜商标,必须和刘洪亮签订经销合同。

刘洪亮:“哪里有瓜,我通知你经销商,我安排你到那里去收,什么价位的,就是价格悬殊不大的情况下,你可以跟农户协商,因为质量不一样嘛。”

跟刘洪亮签订经销合同后的经销商才可以直接和农户进行交易,并在优质西瓜上贴金竹西瓜的商标,这样就可以卖出每公斤2元钱以上的好价钱。如果经销商不跟刘洪亮签约,就不能收购已经和刘洪亮签约农户的西瓜。

种植户 李小君:“这个商标被刘洪亮买下了,如果商贩要来买的话,他就给商贩贴标。这样其他商贩来买的话,他赚不了一定的利润,他也肯定不会来的。”

为了得到充足货源,刘洪亮聘请了保安,在路边设障,这样外面经销商就难以进来。一时间,农户与刘洪亮的矛盾一触即发。当地政府认为刘洪亮的做法严重影响了西瓜销售,矛盾激化迫使刘洪亮放弃了商标专用权。而原来签约的部分西瓜将由另外的专销商来收购。但这一次,当地政府吸取了以往教训,商标的使用是由专销商和西瓜协会来共同监督。

西瓜协会会长 刘才:“使用权是他,但是管理在我们这一块,并且贴商标是由我们协会的人来贴。”

经销商 吴刚:“我们经销商和小商小贩都喜欢贴商标,因为贴商标虽然成本高一点,但是说实话,卖起来就保证质量和品质了。”

这次在当地农户签订的保护价回收合里明确规定,西瓜必须达到八成熟才能收购,但西瓜的成熟度没有科学检测仪器,完全靠经验判断。

和刘洪亮发生矛盾后,陈应群就决定把自己的西瓜卖给别的经销商,没想到,别的经销商也同样不愿意买她的瓜,陈应群这才确定确实是自己的西瓜还没有达到8成熟。

种植户 陈应群:“熟了的瓜,那个把那儿有一道弯弯,然后那个把那儿有根根,颜色也不一样,响声,敲起来的声音也不一样。”

记者:“等于是现在完全知道,这个熟的瓜是什么样子了。”

种植户 陈应群:“基本上认得了。”

这场西瓜风波过后,当地经验不足的种植户都请来有经验的或西瓜协会的人帮助摘瓜。这样,就能保证摘下的全是成熟的西瓜了。

我们采访快结束时,金竹西瓜已经销售了将近三分之二,这里每天都有将近20个经销商直接在农户的家里或者地头收购。

经销商:“我们不管它大瓜小瓜,反正好瓜就好价钱,不好的瓜就价格便宜一点,只要成熟的瓜就可以卖,生瓜就不行。只有一个标准,就是成熟度。”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