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蔬菜撑起致富路
——绛县下高池村张贵财产业脱贫纪实
张贵财,绛县下高池村人,正如他的名字一样,有点“贵”气,有点“财”气,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更是闻名十里的“种菜达人”。
生活所迫做起“苦劳力”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如今年收入近20万的张贵财,几年前还是村里的贫困户。
张贵财的贫困与村里的整体贫困不无关系。下高池村位于县城的西北方向,距县城10多公里,地势偏远。闭塞的环境导致村民文化程度整体不高,思想观念陈旧,沿袭着上几代人的耕种习惯,以小麦、玉米种植为主,靠天吃饭,经济效益低。张贵财也不例外,几亩地微薄的收入,压根不足以支付两个孩子的学费和生活费,两个十几岁的大小伙,经常因为生活费少在学校缺衣少食。
为了缓解家庭经济压力,张贵财曾去砖厂当搬运工。他每天起早贪黑、人晒得漆黑,手磨得全是老茧,即使这样一家人依旧是紧张度日。2014年底,张贵财一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转变从发展产业开始
张贵财脱贫致富也与下高池村的发展休戚相关。2015年,下高池村村“两委”因地制宜,宜菜则菜,在古绛镇党委的支持下,组织党员、群众代表到长治市长子县考察大棚青椒种植项目。驻村工作队赶紧找到还在做“苦劳力”的张贵财,劝说他“村里要搞大棚蔬菜种植项目了,过几天会组织人参观,你家有劳动力,我们给你报上名,先去参观感受一下。”在工作队的引导下,张贵财作为贫困户代表之一,参与了这次考察。“进了人家的村子以后,都看不到地,全是大棚的白顶,真整齐,人家是公司统一规划管理的,辣椒种得真好,个大肉厚,真羡慕。”张贵财至今忘不了当时内心受到的冲击。
2016年,大棚蔬菜种植项目确立,村里流转100亩土地建大棚,准备成立蔬菜种植基地,吸纳贫困户。可张贵财犹豫了,虽说大棚挣钱,但投资也大,从哪来那么多钱投资?驻村工作队了解了他的顾虑后,赶快跑到他家解释,“建大棚是村集体项目,大棚建好后承包给个人种植,以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为主,不用个人投资。”张贵财心里一波涟漪平了,但转念一想,“还是不行吧,我没有种过菜,想把大棚种好那是需要技术的,万一赔钱了咋整,我可折腾不起。”“放心吧,这不是你一个人的顾虑,村里和我们都会考虑这个问题,哪能放任你们自己瞎种,村里会聘请一位技术员,就跟我们一样,驻村,直到教会你们为止。”工作队的劝说,终于打消了张贵财的顾虑。
按照村里的规划,建设51个温室大棚,3—7月种植青椒(直椒和圆椒),8—11月种植西葫芦,有两季收益。但张贵财还是不放心,他小心翼翼的承包了2个大棚,生怕赔了钱使家里雪上加霜。于是,他紧盯着技术员,技术员让下一步干啥,他回到棚里立马执行。定期组织的培训会,他一次不落,他说,“学了技术,才发现很多种植误区,以前农民种菜都是瞎种,没有产量,种下只够自己吃。”就这样,从育苗到栽种再到开花坐果,张贵财每干一步,都要跟技术员确认一下是否操作无误,看到张贵财棚里青椒的坐果率,技术员喜笑颜开地对他说,“老张啊,你这没问题,一棵苗上结七八个果,坐果率说明你种青椒技术已经可以了,就等着卖钱吧。后半季咱们再种西葫芦,西葫芦比这简单,对你来说,就轻车熟路了。”
果不其然,2016年,张贵财的两个大棚收入达到近3万元,他顺利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2017年,村里又新建了18个大棚,赚到“第一桶金”的张贵财早就盯上了这些大棚,他主动找到村里,又承包了2个,凭借小额信贷政策,他又贷款5万元投资了两个韭菜大棚。他盘算得好,“青椒3—7月份种植,西葫芦8—11月份,韭菜从立冬忙到来年2月份,时间正好能错开,这样全年都有收益。”“那么多活,你能干过来吗?”“现在忙不过来就雇人干。”话语间,张贵财流露着自信。
现在张贵财的蔬菜大棚已发展到7个,占地10亩。前半季,青椒亩产6500—7000斤,总收益8.5万元左右;后半季,西葫芦亩产8000—9000斤,总收益8万元左右。韭菜大棚2个,占地2.5亩,收益3万元左右。一年下来,张贵财的收益近20万元。
变身“种菜达人”
同样是种大棚蔬菜,张贵财每棚产量总比其他种植户多个2000-3000斤。2018年很多种植户的青椒苗出现了病毒,叶子发黄,苗不长,坏死了很多,而张贵财家的蔬菜棚却丝毫不受影响。这可急坏了其他贫困户,“老王,你看就你种的菜没出问题,产量这么高,你可不能保留,得教教我们呀!”“看你说滴,保留啥哩,你们不懂啥就来问我,我打啥药、下啥化肥,我都和你们说着。”就这样,自技术员离开后,张贵财变成了“技术传承人”,一步一步地指导着其他蔬菜种植户。
渐渐地,十里八乡都知道下高池村蔬菜种得好,下高池村的张贵财蔬菜种得最好。在下高池村的带动下,周边很多农户也开始种菜,慕名前来请教张贵财。后来,大家都开始称呼他“种菜达人”,信他的人、请教他的人越来越多,他推荐的化肥,种植户既怕买不对,又怕买贵了,于是张贵财干脆代销化肥,为种植户提供便利。
“前几年日子真难过,咋也不敢想一年能收入20万,国家扶贫政策真好,也多亏了村里和工作队的帮助,让我这个农村苦劳力打了‘翻身仗’。”王贵财时常满怀感激地对别人讲。
如今的张贵财,依旧一年到头忙活着他的地头活,妻子干不了棚里活,到外面务工。大儿子娶了媳妇有了孩子,除了帮张贵财干棚里活,收麦季节还去帮人开联合收割机赚钱。小儿子大学毕业,在北京一家设计公司上班,全家人的日子是越过越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