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唰……唰……唰……”清晨,一阵阵清脆的扫地声,打破了通江县民胜镇黎明村的宁静……为倡导文明乡风,提升治理能力,建设美丽村庄,黎明村兴起了 “共产党员模范、勤劳致富标兵、遵纪守法榜样、环境卫生表率”“四块”牌子争创活动,家家户户的村民,赶早起床的第一件事,便是拿起扫帚清扫落叶、收拾院子。

党员模范:真正的荣誉是责任

“儿女让我进城带孙子享享清福,但我放心不下朝夕相处的父老乡亲们,趁身体还够硬朗,再为他们做点事吧。”第一眼见到黎明村的老支书戚仕志,高高的个子、一身整洁的中山装,60多岁的人看上去50开外,眼神无比坚定。

戚仕志1997年到村任职,一干就是20年。架电线、修公路、搞产业……每一桩往事的背后,都满藏着辛酸和汗水。

2016年,为优化支部班子年龄结构,他主动申请退职,但退职后的他一刻也没闲着,先后流转20余亩土地、10余亩塘库,种葡萄、养鱼、发展林下土鸡……

“要富口袋,得先富脑袋,只有我们起好了头,搞懂了技术,再教给老百姓,他们才会跟着干。但有的难以转变观念,有的扯筋调皮,有的想着法子为难你。难啊!” 回想起二十多年干事创业的过程,戚仕志也有无奈,但更多的是满足, “我们这一辈是苦过来的,但看到老百姓过上了好日子,我也心满意足了……”。

如今,在戚仕志的农场里,葡萄、李子年均亩产可达2000斤,4000尾鱼、1000多只土鸡,今年收入近16万元,在他的带动下,周边30多户村民搞起了庭院经济。

“让老百姓从土里刨出金,在家门口赚到钱,我打心眼儿里高兴。”他由衷的笑了笑,当谈及他在村任职20多年的奉献和被县委评为优秀支部书记的经历时,他却说:“共产党员真正的荣誉是责任。”

致富标兵:大家富才是真的富

“班长,明天葡萄园的任务是啥呀?”“老李,鱼塘这边呢?”

“一、三社的培土防寒基本完成了,明天大伙统一到四社去覆膜……”忙完了一天的活,村民们常常聚在一块等候合作社的安排。

乡亲们口中的“班长”、“老李”,正是四川四和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李文海。沙溪镇人,个头不高,40来岁,常年一身迷彩服,领着一帮村民在园区忙活,朝夕相处中,村民早已把他当成了自家人。

1997年,李文海离开老家到上海打拼,十多年来,攒了一些积蓄,也结交了不少朋友,但他觉得生活没有“归属感”。三年前,他放弃了收入丰厚的工作,毅然选择了回乡创业。

“他跟我说要创业,我首先问他准备做什么。”李文海的朋友何俊说,“他说要搞种养业时,我吃了一惊,好不容易才进城,现在又回去,为啥?但他很坚持,说未来的农业必定有前景,所以我们兄弟几个商量之后,举家返乡、共同创业。”

2015年11月,在招商引资项目的支持下,李文海、何俊等一同创办了四川四和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和一家专业合作社。他们以“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先后流转全村1300余亩土地,投资近1000万元,发展优质干果、中药材、蔬菜等种植业和土猪、跑山鸡等畜禽产业。今年,初投产净利润达40余万元,日用工量超过110人,带动村民户均增收近8000元。

“只要咱老百姓的腰包越来越鼓,村子里的收入成倍儿增加,哥儿几个再辛苦也值了。”李文海笑着说。

“现在,我们早上八点上班,下午六点回家,来去还有专车接送,生活越来越安逸了!”村民们齐声称赞。

守法榜样:兴村创业与法同步

“以前大部分村民有理无理都热衷信访,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经常进一步激化矛盾。”黎明村村主任戚思平说起群众信访不信法,头痛不已。

百日连阴雨,总有一朝晴。一年前,黎明村将《会前学法制度》贴上了墙,以“农民夜校”为载体,有条不紊地上起了普法课。“前年二社老王借了我3000元钱,说好了去年10月还给我,可到现在连人影都见不着,怎么办?”“我亲戚在外搞建筑,把手摔成了骨折,到底咋个赔?”……在每周的普法会上,常常聚着一帮村民热火朝天的聊着这样那样的问题。

平日里,除了邀请公、检、法、司等部门的老师以外,还将“乡贤能人”一一请出来,配合村里开展“面对面”“互动式”普法教育。

70多岁的老党员戚太刚是授课老师之一,在村任职近20年,1997年退职后,他当起了村里的义务宣传队长,以发生在村民身边最鲜活、最有趣的事件为例子,先后开展了100多场次义务讲法。 “为了给大家讲好,我得抽时间先学懂了,再领着大家伙学,一个带一个,一个帮一个,村风自然就转变了,我文化不高,讲得不精彩,但我们村老一辈留下来的传统可不能丢咯。”戚太刚慢吞吞的说到。

“有了戚老革命,我们不仅在家门口就可以学到许多法律知识,还可以在互动交流中增长见识。”二社村民刘福礼感慨。

当前,随着扶贫攻坚的纵深推进,涉及拆迁、征地、流转、环保等事项越来越多,稍有不慎,就会引发群众矛盾。但在黎明村“老革命”的言传身教中,这些惠民政策和扶贫项目,实施得无比顺利。

卫生表率:环境好生活才有劲

初冬的早晨,白墙红瓦、小桥流水、环村水泥路……黎明村的“高颜值”画卷徐徐展开,村在林中、人在画中……很难想象,几年前的这里,被贴上了“脏、乱、差”的标签。

“我不怕脏,也不怕累,我来当保洁工吧!”2014年,在村委会选保洁员的时候,周兰英第一个举起了手,“我是贫困户,国家扶持我,我不能白白享受啊!”

周兰英一家五口,老伴儿戚太荣虽是聋哑人,但手脚麻利、明白事理,两个儿子已自谋职业,女儿上了初中。起初,戚太荣对周兰英摇头摆手,不愿意费这事,周兰英把脸一垮告诉他:“我们是贫困户,不能光靠别人帮!”

就这样,每天早上4点多钟,当村民们还沉浸在梦乡中时,周兰英就和老伴戚太荣提着扫帚出门了。两人步行近5公里,一路清沟渠、理杂草、扫垃圾。时而蹲下、站起,时而弯腰、捡拾,看似简单的动作,老两口却要忙活大半天。

一些村民问他们一天挣多少钱?周兰英笑着说:“一天16块。”“这点钱,你拿来做啥?”村民不理解。周兰英身板瘦小但声音洪亮:“图个好心情,图给大家一个好环境。”村民们逐渐被他们的坚持所感动,今年5月,黎明村评选卫生家庭,村里的党员、群众纷纷举双手推荐了他们。

……

黎明村是一个点,映射着整个大巴山村欣欣向荣的面,面对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弱、贫困程度深等难题,“四块”牌子正激励着贫困村的村民们,在这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红色土地上,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强势推进,大踏步迈向新生活。(通江县委组织部 李燕林)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