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段晓芳通讯员许爱英李秀慧

何芝兰,沽源县小河子乡小河子村的大学生村官,虽然只是一个“80后”的小丫头,但在村民心里却是“主心骨”,谁家有了急事、难事第一个想到的总是她。

何芝兰出生在沽源县小厂村,父母都是农民,一年到头劳作却仅仅够养家糊口。一直在农村生活的何芝兰自小看着就在心里种下一粒种子:“等学好知识,一定要改变这样的生活,让像父母一样的农民富裕起来。”

2008年何芝兰被选聘为小河子村的大学生村官,曾经的那粒种子终于有了合适的“土壤”,开始“发芽”。

刚到村里,何芝兰担任村主任助理。为了和大家打成一片,她常常到各家走访,了解情况。有时候看到街上有大爷大妈蹲在墙根聊天,她也“凑热闹”,从田里的庄稼,说到圈里的猪仔,从谁家要嫁闺女了,说到谁家孩子要考学……就是在这样无拘无束的闲聊里,何芝兰对村里的大事小情都有了数。和村里的孩子们交朋友,与困难群众结对子、认亲戚,哪家要出门办证,谁和谁有了矛盾纠纷,哪家孩子考大学要选专业……她总是第一个着急,熟悉的就给大家伙儿及时解答,不清楚的就上网查资料、联系同学、同事,想方设法帮助村民释疑解惑。时间久了,何芝兰成了村民家里的“常来客”,朴实的村民都喜欢上了这个年轻的大学生村官,也不把她当外人,亲切地喊她“小何”、“丫头”、“闺女”……

小河子是一个传统农业村,主要以种植燕麦为主,村里人告诉何芝兰:“一亩地好年景才能产100来斤粮,全卖了也就百十来元钱。”大家都知道地里不产粮,但谁也说不清到底为什么。了解情况后,何芝兰认为,要想改变村里落后的现状,让农民多打粮、有收入,就必须先搞清楚这土地到底适合种什么。

经过查阅资料、实地调查,并进行土质监测,何芝兰了解到小河子村的可耕地一部分是黄沙地,另一部分是带有碱性的黑土地,黄沙地适合种植马铃薯,而带有碱性的黑土地适合种植西兰花等种类的蔬菜。

但村民们祖祖辈辈习惯了种燕麦,突然要改种别的作物,特别是种蔬菜,没经验没技术,谁也不敢去尝试。怎样才能改变村民的这种保守思想、惯性作为,何芝兰和村委会成员开始反思:群众之所以不愿调整种植结构,是因为没有看到其中的便利和收益,那就想办法先让大家看到收益。

于是,在乡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何芝兰和村委会成员积极争取到了相关项目支持,不仅为村里打了机井,铺设了管道,整修了田间路,还引进规模蔬菜种植企业。同时,引导村民,一方面以300元每亩的价格进行土地流转,增加收益;另一方面,在蔬菜种植企业打工、挣工资、学习种植技术。

经过几年不懈努力和经营,小河子村的马铃薯种植和蔬菜种植让村民的收入翻了好几番。何芝兰,这个从大山里走出来,又回到大山的年轻大学生,也用自己的青春和智慧,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上扎深了根,开出了花,结出了果,成了村民真正的贴心人。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