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公布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县(市、区、旗)名单,全国共135个县区入选。此项工作的背景是2021年底全国所有县(市、区)都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督导评估验收,同期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开展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部署开展优质均衡创建试点工作。

树立标杆或试点,充分发挥先行示范作用,努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和有效举措,是我国改革发展中的宝贵经验。因此,这批先行创建县有着积极的意义,以“先建”带动“后建”,努力提高义务教育整体发展水平。当然,从“基本均衡”到“优质均衡”,需要经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衡量标准和指标体系发生了变化,义务教育的内外部环境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除了“先行示范”,更让人期待的是能否在此动态过程中产生更多的“突破探索”,为到2035年全面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借力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上取得突破。在我国传统城镇化进程中,“城镇挤、乡村弱”的问题较为突出,过往学校布局又多受重点思维、效率思维影响,此问题在教育领域尤为明显。如果无法在新发展阶段实现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突破,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将无从谈起。应借力乡村振兴战略大幅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把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推进和实现作为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重点和难点,力争在这一阶段实现历史性突破,以教育均衡助力共同富裕。《通知》也将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作为核心任务,并提出通过更加全面的标准化建设,科学合理布局城乡学校。当然,确保乡村学校的标准化建设最重要的是经费保障和强化政府责任。各级政府要以更高标准完善义务教育阶段经费保障机制,尤其确保经费投入向乡村薄弱学校倾斜。

结合“双减”政策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在更新教育发展观上取得突破。深入推进“双减”和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都纳入了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这两者之间也有着密切的关联。“双减”政策背后的核心主张就是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而优质均衡发展程度的高低则考验着“双减”政策能否真正落地。“双减”政策加大了义务教育学校招生的规范力度,推动多地实施教师大范围轮岗制度等,都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更重要的是,“双减”初衷在于为学生减负,指向的是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这也是从“基本均衡”步入“优质均衡”阶段的教育发展观的应有之义。《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指出:不给学校下达升学指标,不单纯以升学率评价学校、校长和教师。面向“优质均衡”的教育发展观,不能再简单以分数、升学来衡量优质与否,而要能够让学生获得多元化学习机会,得到全面发展。

在优化县域教育生态中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在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上取得突破。在县域教育体系之中,义务教育扮演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不但学段时间跨度最长,而且上连高中和中职协调发展,下接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因此,不能孤立地从义务教育学段推进优质均衡,更要从优化县域整体教育生态的系统思维出发寻求突破。一些地方出现“县中坍塌”现象,其根子正是当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基础薄弱甚至“念歪经”。良好县域教育生态的构建,在于百花齐放,而非一枝独秀。因此,需要转变思路找准方向,支持县域内各学校依据自身特色打造校本课程资源,结合学生能力发展与个性发展,从而建立起本土化、特色化的县域教育体系。在盘活县域教育资源并贯通各个学段的基础上,人民群众的满意度自然得到提升,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自然会少了很多阻力。

人民群众对美好教育的需求是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的。如果说“基本均衡”阶段是解决“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教育需求,那么“优质均衡”阶段就是解决“既患寡又患不均”的教育需求。随着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先行创建和持续突破,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更加值得期待。

(作者系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中国教育报》2022年05月06日第2版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