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振兴故事让人信心满怀——去年脱贫摘帽 今年干劲更足

贫困户齐绍新

垛石街道柳家村贫困户许方霞

贫困户孟凡华正在大棚内采摘草莓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追求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是永恒的主题,是永远的进行时。202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在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中国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标志着“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站在新奋斗的起点上,我们要做好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做到“摘帽”不摘帮扶的同时,着力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建立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渠道,通过“扶志”“扶智”,激发贫困群众向上向善的内生动力,让百姓依靠勤劳双手,把日子过得“芝麻开花节节高”,携手迈向共同富裕。

“守山老汉”齐绍新

回首2020 吃上“致富果”工资三连涨

“走,进屋坐坐,暖和着呢。”2020年12月30日,记者来到章丘区相公庄街道十九郎村,远远望见白雪皑皑的鸣羊山,山脚下,73岁的贫困户齐绍新正忙着扫雪。推门而入,小屋里温暖如春,让人如沐春风,驱散了阵阵寒意。燃气灶上煮着白菜豆腐,一壶白酒已经烫好,电视机上播放着新闻,让人有种回家的温馨惬意。

“变化可大呢。”谈起刚刚过去的一年,齐老汉喜上心头,他呷了口酒,掰着指头算了一笔账:“原先一天打工20元,后来40元,现在涨到60元,再加上低保,全年收入将近3万元。”他笑着说。

鸣羊山自古是远近闻名的“瓜果山”,这里出产的苹果远近闻名,在章丘集市上是抢手货,后来随着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果园逐渐荒废,被野草覆盖。

为了带领群众持续增收致富,村支书牛刚祺和班子成员在外出考察、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种植各类果树、建设“花果山”的设想。经过7年艰苦奋斗,村里先后开垦荒山715亩,种上了“红富士”“维纳斯黄金”等多种苹果树苗,昔日荒山变了模样。

有了“花果山”,更要让群众吃上“致富果”。齐绍新是单身汉,过去曾给人看过养殖场大门,日子刚够温饱,为人忠厚踏实、吃苦耐劳。牛刚祺安排他到果园看林,还在山脚为他修建了一间值班室。

要说吃苦,别人比不上他。每天早晨6点就开始巡山,然后跟着大家,上山浇水、除草。夏天,酷热难耐,强烈的紫外线晒破了皮肤,他从没有叫苦叫累,遇到果树丰收季,晚上还得采摘装箱,搬运到冷库。齐绍新老实负责,为了防止山火和偷盗,除非有村委批示,否则一律不准进园,村民说他“六亲不认”,可他却引以为傲。正是这样,才让这片果林长得又快又好。

展望2021 守好“聚宝盆”“园长”变“区长”

齐绍新虽然脾气倔,但在他的心目中,最佩服两个人:一个是村支书,一个是村里聘的农技员。

“书记的办公室,就是这座山,他走到哪里,就把党旗插到哪里,村民找他有事,远远地看到党旗,就知道牛书记在哪了。”齐绍新说着,不由自主地竖起了大拇指。“他在前面开地,我们就在后面跟着平整。每到农忙期,书记总是第一个来,最后一个走。有这样的书记带着,我们能没有干劲吗?”

说起农技员,齐绍新也是心服口服:“一把小剪刀,在人家手里就能生‘财’、生‘金’。”

“瞧瞧人家剪得苹果树,又整齐又漂亮,挂果量还大,采摘起来也方便,咱是真学不来。”

对于今后的生活,他说:“以后村里要发展旅游,成立鸣羊山田园综合体,成立生态景区,要发展民宿、垂钓、采摘、农家乐和研学游,到时候俺就从‘园长’升格为‘区长’了,嘿嘿。”

他们的振兴故事让人信心满怀——去年脱贫摘帽 今年干劲更足

“蔬菜姐姐”许方霞

回首2020

种大棚起早贪黑 买新车欢天喜地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2020年11月27日,在济阳区垛石街道柳家村“两委”会议室里,脱贫户许方霞庄严地念着入党志愿书。经支部会议全票通过,许方霞成为一名预备党员。

5年前,43岁的许方霞是济阳区垛石街道柳家村一名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早年她的父亲患有肝硬化腹水,多次住院、常年吃药,花空了家里的积蓄,还欠下了不少外债。父亲去世之后,母亲年迈失去劳动能力,看着两个上学的孩子,许方霞时常背地里为生计发愁,还曾经偷偷抹过眼泪,是村里需要帮扶的贫困对象。但她自强不息、踏实肯干,凭借着“勤劳方能致富”的信念和一股吃苦耐劳的劲儿,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支撑起了家庭的重担。

2015年,村集体利用扶贫资金建起了高温蔬菜大棚,并且优先让贫困户承包。在第一书记和村书记的鼓励和帮助下,许方霞报名承包了一个大棚来种植樱桃番茄。凌晨3点许方霞就起来采摘瓜果,半夜给大棚盖膜,没日没夜地围着大棚转,头发都被叶子染成了绿色。功夫不负有心人,凭借扶贫政策的帮扶和辛勤劳动,许方霞收获了第一桶金,2016年纯收入6万余元。

经过几年的奋斗,许方霞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去年翻盖了宽敞的房屋,购买了全新的家电、舒适的轿车、实用的小货车和气派的大型收割机。丈夫在农忙时帮附近村民收割,农闲时候用小货车去拉砖,在济北蔬菜市场租赁了库房,自己成了小老板,一年下来,年收入能达到15万元,顺利实现了稳定脱贫。

在许方霞的言传身教影响下,她的儿子刻苦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2020年9月,以优异的成绩被中国海洋大学录取,收到录取通知书那一刻,许方霞露出了幸福而自豪的笑容。现如今,许方霞家庭日子越过越好,2020年实现家庭纯收入15万余元。

展望2021

“学精种植技术,带领更多群众脱贫致富”

在实现脱贫以后,她心怀感激,热心向村民传授番茄种植技术,积极带动身边的人致富,已成为家喻户晓的脱贫致富典型。同时,她脱贫不忘党恩,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用实际行动帮助更多人脱贫致富,2019年4月她正式向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2019年10月,她被柳家村委会列为了入党积极分子。

2020年11月27日,在柳家村全体党员大会上,许方霞全票通过成为一名预备党员,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

“是党的好政策帮我脱了贫,今天我成为一名预备党员,像第一书记和其他优秀共产党员那样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今后,我会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通过自己的脱贫致富经历,激励和带动更多困难群众,让他们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为乡村建设出点力。”许方霞坚定地说。

他们的振兴故事让人信心满怀——去年脱贫摘帽 今年干劲更足

“草莓大姐”孟凡华

回首2020

摸透草莓“脾气”大棚里多了“回头客”

孟凡华今年54岁,宁家埠街道大桑树村村民,家庭人口3人,丈夫张诗顺,身体残疾,无劳动能力;儿子张凯是曲阜师范大学电子软件学院大三学生。

为了帮助孟凡华一家脱贫,宁家埠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将其家庭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并对其实施了教育扶贫,在2015年帮助争取贫困家庭助学金4000元,2016年、2017年各争取残疾人助学金4000元,缓解了儿子上学带来的一部分压力。

大桑树村位于宁家埠街道西南方向,紧邻潘王路,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多年来,村内一直具有种植蔬菜、瓜果的传统,第一书记和村“两委”班子根据村内实际情况、区位优势,对蔬菜瓜果市场行情及种植特点进行了一番研究后,总结出草莓市场行情好,产量高,而且村内土地适宜草莓生长,孟凡华一家可以通过种植草莓的方式来增加收入,维持生计。

为此,第一书记与村干部多次来到孟凡华家里,与夫妻两个进行交流沟通,不断给他们讲解国家的扶贫帮扶政策,分析草莓种植特点、市场行情,鼓励他们要增加生活的信心,坚持自力更生。多次耐心的交流与鼓励逐渐打消了孟凡华一家的顾虑,也让他们燃起了生活的信心与希望。

2016年,驻村第一书记帮助孟凡华流转了土地,又积极争取上级扶贫资金,帮助其贷款17000元,建了大棚。在家人的支持下,孟凡华踏上了自力更生、勤劳奋斗的脱贫之路。

“刚开始的时候真的很苦,但咬紧牙关也要挺过去。”由于丈夫没有劳动能力,所有的脏活累活都要靠着她一个人。为了能够节省雇工费用,孟凡华一个人顶两个人用,整天扎在大棚里。早上4点,天灰蒙蒙的,还没有完全放亮,她就已经在大棚内打理着草莓。采摘满满几筐草莓后,她再一个人装车,运到市场去卖。卖完后再回到棚里除草、浇水,晚上9点多才能回到家里做晚餐、歇一歇吃饭。

勤劳结出丰硕果。虽然劳累,但也充实着,在孟凡华的精心管理下,种出的草莓品相好、口感甜,深受顾客的喜爱,积攒了许多回头客,也吸引了许多前来采摘的顾客,每年光种植草莓所得的纯收入就能到6000元。

前进的脚步不能停歇。儿子还在上大学,为了能增加收入,在蔬菜作物生长的那段时间里,除了种棚,孟凡华还利用空闲时间去打工,清晨和傍晚在自家棚里打理种植的蔬菜,白天再到周边村帮忙“插葱秧”,赚取每天70元的劳务费。

展望2021

无公害种植 让大棚一年四季“闲不住”

“现在的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这要感谢党的扶贫好政策,感谢政府的帮助,感谢帮扶的人,正因为有了他们,才让我们一家有了生活的希望。”孟凡华说。

三年过去了,孟凡华通过自己的努力从一个草莓种植新手渐渐地变成了种植专业户,熟练地掌握了草莓种植技术,遇到问题时,搭眼一看就能找出问题原因。起早贪黑的辛勤劳作,加上在帮扶责任人关心支持下,孟凡华一家的生活渐渐有了起色。

对于大棚种植今后该如何继续发展,孟凡华一家一直在思索,今年宁家埠街道规划了潘王路农业隆起带,划出农业发展片区,争取了上级资金要在村里建一批高标准、设施功能齐全的钢结构大棚,只要每年交上一定的租金就可以使用了。对比自家的简易大棚,种植更加高效便捷,产量自然也会有所提升。

“草莓过季后,我就种西红柿、豆角、黄瓜等夏季时蔬,让城里人吃无农药的‘放心菜’,大棚一年四季‘闲不住’,收入才能节节高。”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