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见到李喜龙是去年的夏季,一个大学生养蜂人,到政府给全镇的蜂农讲授养蜂知识,他不善言语,但对于养蜂技术却能够侃侃而谈。从养蜂知识的空白到如今的技术“大拿”,他经历了好多曲折,想过放弃,另谋出路,但凭借对养蜂的浓厚兴趣,他坚持到了最后,也尝到了人生的第一滴“蜂蜜”。
2013年7月1日,李喜龙大学毕业应聘到九钢集团榆中钢铁有限责任公司上班,军训、实习,接着作业区各个岗位培训学习,他一丝不苟,兢兢业业,一步一步来到主控室、调度室重要岗位,就这样,两年的时光飞快而过,他将面对人生的第一次转折。2015年,单位效益急转直下,看到同事们纷纷辞职改行,李喜龙陷入了沉思,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他不知何去何从。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从电脑上看到了一个养蜂的视频,从此,养殖中蜂的想法就一直占据着他的脑海。利用闲暇时间,他通过多种渠道观看中蜂养殖视频,浏览各个网站搜集中蜂养殖技术、投资成本、效益风险分析、发展前景等资料,逐步开始考虑是否踏上这条养蜂路。他又多方联系陕西境内宁陕县、周至县、黄龙县等中蜂养殖基地,咨询中蜂养殖情况及蜜蜂出售价格,为日后成为一名养蜂人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2015年9月,李喜龙“失业”回家,但他并没有闲着,而是积极的走在追逐梦想的路上,他去拜访了一位76岁高龄的养蜂老师傅,也许是诚恳的态度打动了这位老人,师傅决定全力帮助他。2016年,面对遥遥无期的复工,李喜龙毅然决然选择了辞职,走上养蜂的道路。来到师傅家,与师傅同吃同住,养殖从最开始的四箱、九箱,慢慢增加到四十箱、五十箱,蜂场初具规模,达到了100箱。李喜龙扑下身子,埋头苦干,查蜂、认王、加脾、抖蜂、摇蜜、修脾、并群、换王等技术都学了一遍,闲暇时光,便与师傅一起在百年老核桃树下一边喝茶一边谈论养蜂、讨教养蜂技术。九月,师傅讲完越冬管理技术后,他便将蜜蜂搬运回张家湾镇炮楼村,开始独自养蜂。
时间辗转来到2017年,清明节前一场大雪,彻底浇灭了他的雄心壮志,由于没有保温材料包裹保温,蜜蜂得病了,网上买药、中药店购买中草药,为蜜蜂治病忙的焦头烂额,最后,只剩下二十多群蜜蜂,本钱几乎赔光,这对于刚刚踏进养蜂行业的李喜龙来说,打击是致命的,他消沉过,也想过放弃,但是对养蜂事业的热爱,让他再次站了起来。靠着野外诱蜂补救,忙碌了两个月收获近60箱蜜蜂,蜂蜜产量也得到了提升,此时,他心中的忧虑渐渐被抹平。
就这样,几经曲折,摸爬滚打,他的养蜂事业逐渐迈入了平稳的发展期,2018年伊始,他处理每一项养蜂任务都小心谨慎,从春繁开始尽可能考虑周全,到分蜂结束,蜂群数量从60多箱发展到200多箱,后因蜂群数量增加管理不便出售蜂群40群,并群近20群,夏季取蜜1200斤,李喜龙终于尝到了养蜂带来的“甜头”,蜜蜂越冬结束后,蜜蜂成活率达92%。
随着春天回归大地,蜜蜂开始了繁殖,种群数量即将会成倍的增加,今年,李喜龙准备发展300多箱蜜蜂,用积累的中蜂养殖技术帮助乡亲们脱贫致富,在他的帮助带动下,炮楼村蜂农发展养蜂8户400箱,他牵头成立了张家湾镇养蜂合作社,吸纳蜂农10余户,在全镇13个村开展集中技术培训30余次,个别指导100余次,在网上建立了张家湾镇中蜂养殖交流平台,李喜龙当年实现纯收入15.8万元,合作社纯收入超过40余万元。
“小小微躯能负重,器器薄翅会乘风”,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李喜龙在全村乃至全镇发挥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引领和示范养蜂产业的发展,让群众摆脱固步不前、犹豫不决的思想包袱,切实将精力投入到致富的“门路”中,同时他坚信,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也必然会得到回报,在致富路上的步伐必定会铿锵有力。
稿件来源于张家湾镇 张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