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度优秀科技调研论文优秀奖篇目

汉中市留坝县食用菌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贺亚媚 朱克华 王斌 李朝红

汉中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省汉中市留坝县地处秦岭南麓腹地,属亚热带北缘的山地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境内群峰耸立、沟壑纵横,植被茂密,森林覆盖率高达90.3%,是多种食(药)用菌的适生区,具有发展食用菌产业的优越条件。留坝县食用菌生产以香菇、木耳为主,具有朵大、肉厚、色鲜、味浓等特点,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此外,留坝县积极发展药用真菌猪苓、天麻等中药材种植,建成了全国最大的猪苓种源生产基地,猪苓人工栽培规模居西北之首。留坝县食用菌产业为农业支柱产业之一,为农民脱贫致富和区域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2015年7月28日,农业部发布公告,留坝县申报的留坝黑木耳、留坝香菇等农产品符合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程序和条件,准予登记,并颁发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2018年,留坝县食用菌产业被县委、县政府确定为“四养一药”脱贫产业中的重点产业。本报告调研留坝县食用菌产业发展历程、发展现状,分析目前存在问题,并提出产业可持续发展相应对策。

一、留坝县食用菌产业发展历程

留坝县食用菌种植历史悠久,是我国食用菌老产区之一。留坝县历届县委、县政府均十分重视食用菌产业发展,将之作为发展农村经济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突破口。上世纪70年代末,留坝县充分利用当地气候、资源、劳力等有利条件,积极发展食用菌生产;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该县充分发挥栎林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食用菌生产,成为陕西省香菇、黑木耳主要生产基地,60%的食用菌产品出口创汇。1986至1990年间,全县累计点种椴木香菇、木耳24.45万架,袋料栽培香菇68.96万筒,户均椴木香菇、木耳28 架,人均6.5架。全县90%以上的农户大部分时间从事食用菌生产。90年代后,产业规模再攀新高,年点种椴木香菇、黑木耳超过10万架,基本形成户户种菇的局面。1990年全县已形成食用菌专业乡(镇)7 个,专业村3 个,专业组124个,专业户2467户,分别占乡、村、组、户总数的39%、33%、30%和26%。1990年食用菌收入960万元,户均1053元,人均246元,食用菌人均收入占农民人均总收入的52.9%。其中香菇、木耳产值649万元,分别占农业总产值和多种经营总产值的15%和19%。1990年食用菌生产为县财政提供税收70万元,比1985年增长3倍,占当年财政收入的21.5%。食用菌产业已成为振兴山区经济、脱贫致富的主要门路,从农村传统产业转变为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食用菌科技开发列入国家“星火计划”项目,被陕西省政府评为“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先进县”和“调整产业结构、开发拳头产品模范县”,还两次荣获国务院优质农产品展览金奖。

近年来,留坝县食用菌产业发展提速较快,该县提出“生态立县、药菌兴县、旅游强县”发展战略,在贯彻落实国家林业政策的基础上,按照“稳定椴木点种规模、大力发展袋料栽培”的思路,把食用菌产业作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强力推进,精心培育,不断加快食用菌产业升级步伐。该县财政每年列支30万元专项用于食用菌产业发展,发挥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品牌效应和市场经营作用,把农户小生产和大市场有效链接,从而有效提高食用菌生产链整体效益。截止2015年,该县土地流转面积5000多亩,建立食用菌科技示范园等七大产业示范园,发展食用菌333.3 hm2,村15个,代料食用菌栽培突破500万筒,年产香菇、黑木耳等食用菌产品(干品)2000多吨,年产值超过10000万元。实践证明,留坝县以食用菌为拳头产品的开发,闯出了一条具有山区经济特色的富民之路。

二、当前产业发展情况

当前,留坝县按照“政府引领+龙头企业(扶贫互助社)主导+农户参与”的模式,政府投入、扶贫社和村民,股份占比为15:15:70,收益向农户倾斜,依托留坝惠康农业、胜鸿嘉食用菌、汉中天佑等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以夏栽香菇为特色,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带领群众发展食用菌产业。对于有生产能力、技术的农户在扶贫社的带动下,自主发展食用菌产业。对于没有生产能力但有发展意愿的农户的,在扶贫社的组织下,通过购买成品菌筒的方式发展。目前,留坝县食用菌生产规模基本稳定,行业产值稳步增长。椴木食用菌的生产指标每年控制在2万架以内,年发展袋料食用菌200多万筒,年产优质香菇、黑木耳等食用菌产品(干品)800多吨,年产值超过4000万元。

留坝县财政每年统筹整合资金3000万元作为食用菌产业发展基金,重点在菌种选育、生产设备、基地建设、技术服务、品牌建设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具体为:该县对带动发展建设20万筒以上食用菌产业基地的扶贫社,配齐全套代料香菇生产设备。生产设备由扶贫社所有,并由扶贫社统一管理,辖区内所有农户均可依管理规定使用。对新发展代料香菇2500筒以上(含2500筒)的农户,每筒补助0.3元。对新建食用菌生产大棚的,按每筒1元的标准,补助大棚建设费用。对发展2万筒代料香菇以上的专业大户,按菌筒生产成本(3元/筒)的贷款额度,按照国家基准利率贴息1年。对当年新发展段木香菇10架以上(含10架)的,每架补助100元。对2017年镇(街道)与企业签订协议,建设的食用菌产业(托管)基地,继续按代料食用菌每筒奖补1元、椴木食用菌每架奖补100元的标准执行,(托管)基地新建改建食用菌标准大棚的,每棚补助建棚决算费用80%。以项目方式鼓励支持废菌筒循环加工利用。政府分别按每筒0.1元、0.25元的标准,统一购买技术服务和产业保险。

2018年数据显示,留坝县已在全县建立食用菌基地52个,其中重点基地15个。建设大棚1503 个。发展袋料香菇1000万袋,产鲜菇5500吨,产值达5300万元;椴木香菇1.5万架,带动以1140户3263人贫困人口为主的全县农民群众,户均发展代料香菇1000袋或椴木香菇20架,实现户均增收5000元。估计到2020年,该县代料香菇规模将达到3000万袋,产鲜菇1.8万吨,产值1.6亿元;椴木香菇1.5万架,产干菇150吨,产值1500万元,总产值达1.75亿元以上,累计带动全县农民群众年户均增收1.6万元以上,使食用菌产业真正成为县域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三、当前食用菌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生产方式比较落后,规模化生产发展不够

留坝县食用菌产业是从家庭种植副业逐渐发展起来的,工厂化、集约化、规模化程度较低,长期以来处于经营较为分散、生产设备相对简陋、生产方式比较粗放的状态。从事食用菌生产种植的农业龙头企业、生产大户、专业户相对不多,农户低小散的生产方式依然是主流,栽培技术创新和生产工艺提升幅度相对不大。此外,要想可持续的发展食用菌产业,工厂化、规模化、标准化种植生产是必然趋势。但留坝县目前的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仅仅是菌棒集中机械化生产,其它环节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食用菌种植工厂化,相比产业发达地区,技术落后很多。

2. 精深加工龙头企业较少,产业链延伸不足

目前,留坝县食用菌产业链延伸不足,全县从事食用菌行业企业和加工企业不多。进行精深度开发的产品企业较少,二、三产业比重不足,食用菌产品简单加工,主要以干品、鲜品、酱渍品等进行初加工,采用的是简单的分检、包装等。休闲、保健、药用等中高端产品开发的深度、产品线广度还不够。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少,且产量较小,市场知名度较低。

3. 科技支撑力度不足,质量安全认证不够广泛

与地方科研院所的合作深度不足,未能广泛开展产品质量安全认证,食用菌种植基地和食用菌加工企业的规范化管理需要强化。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战略推进,农产品出口壁垒增高,农业部农产品检测中心抽检、国家质监局原产地域产品抽检、出口食用菌抽检要求逐渐增高,食用菌种植基地和食用菌加工企业的规范化管理和质量检测需要强化。

四、留坝县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分析

为促进产业提档升级,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根据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如下可持续发展对策。

1. 加强政府职能,强化产业地位

建立县、乡镇相应行政和技术服务岗位,配备专职干部和食用菌技术员,专门从事食用菌生产的组织、协调和行业管理,负责食用菌生产计划的落实和实施,加强在菌种选育、良种生产繁育、技术引进、生产设备、基地建设、技术服务、品牌建设、原辅材料的供应、产品的加工销售等全程多方面扶持和服务力度。同时,要进一步扩大资金筹措渠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把市场、资金、技术、人才等引进来。此外,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体,积极传播菌种生产、栽培管理、质量标准等专业知识,为全县上下加快食用菌产业发展营造良好氛围。而且,政府应主导大力拓展市场,创新产销对接机制,积极占领省内市场,积极抢占省外市场,积极培育和发展出口基地,争取尽早获评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融入“一带一路”战略,促进食用菌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2. 推进工厂化生产,强化科技支撑

一个产业之所以成为产业,最基础的必须要有一定的规模效应,需要保持一定的产量,因此首先要加快食用菌生产基地建设,大力推进食用菌生产基地、出口企业、出口备案基地等建设,逐步实现工厂化、规模化发展。还要加强与龙头企业合作,健全完善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订单生产、股份合作经营等形式将农户组织起来,着力打造“资源互通、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食用菌产业经济联合体,逐渐形成品牌化经营格局。

此外,要强化科技支撑,与地方院校合作,加强对食用菌从业者的培训和管理,培训推广优质高产栽培、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规范食用菌栽培和生产管理。依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等项目,培养打造出多层次、专业化、职业化的食用菌专业技术队伍,提升从业人员技能,改革种植模式。同时,与地方科研院加强合作,加大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等方面的科技支撑力度,加强产地监管,突出抓好食用菌产地环境检测、投入品质量监管、菌种质量检验检测、产品质量追溯及市场准入等关键环节,因地制宜、科学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食用菌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

3. 加强精细化管理,发展扶持精深加工

食用菌产业要走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须进行规模化经营、精细化管理。要加强食用菌生产设施、设备引进,提高生产效率。研发利用香菇种植后的废菌糠、木材加工厂的下脚料、经济林修剪枝、农作物秸杆等原材料的循环使用,发展杂木使用量少的菇类品种,充分合理利用地方资源。应引导企业、扶贫社等进行菌渣回收综合利用,生产动物饲料、花卉育苗基质、有机肥等,达到菌料循环化利用,以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益,降低成本。

食用菌精深加工市场空间巨大,应对企业新产品研发、产品引进、新品推广等出台有针对性的、高含金量的奖励补助政策。开展食用菌产品的精深加工和高端产品研发,引进和开发高档次、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食用菌系列产品,提升食用菌产业的经济效益,要使食用菌从简单加工向休闲、保健、药用以及食用菌机械等方向发展。可借鉴食用菌产业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开发引进食用菌保鲜技术、开发有机野生食用菌、休闲即食食品、菇调味品、菇酱、菇精、食用菌饮品、酵素产品、胶囊等食用菌保健品、食用菌药品等方面的产品,使食用菌加工产业呈现出多元精深发展的态势。

4. 食用菌与旅游产业相融合

食用菌产业要与全域旅游、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开发食用菌观光、体验等旅游、休闲养生等业态。比如,结合食用菌袋栽特点,开发盆景式食用菌等个性化旅游产品。此外,应对获得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企业予以奖励。支持企业、扶贫社等在休闲食品、生物制品、养生保健、餐饮文化、休闲观光体验园等旅游产业方面的拓展延伸,进一步延长产业链,增加产业附加值。

综上,要实现留坝县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应坚持质量兴菌,立足资源禀赋,发挥生态优势,以发展食用菌代料栽培为重点,积极推行标准化、优质化生产,通过壮龙头、建基地、联农户、深加工、拓市场等方式,实现产业布局区域化、生产规模化、产品质量优质化、菇农收益高效化,不断提高食用菌产业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