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非鱼又名非洲鲫鱼,是原产于热带、亚热带的暖水性鱼类。由于其食性广、抗病力强、成长快、繁殖力强、环境适应性强,成为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向全世界推广的优良养殖鱼类,也是世界性的主要养殖对象之一。近十年来,我国罗非鱼养殖产业进入发展改善阶段,养殖产量以年均1.5%左右的速度递增,稳居世界首位。
目前,我国罗非鱼养殖主要集中在广东省、海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和福建省等地。2020年,广东省、海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和福建省的罗非鱼养殖产量分别为74万t、32万t、25万t、17万t和11万t,这些地区的养殖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165.54万t)的96%。各地因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罗非鱼养殖模式也不同。
一、传统养殖模式
罗非鱼作为主要加工出口原料鱼,养殖方式以投喂人工配合饲料的精养为主。传统养殖模式主要有池塘精养、水库网箱养殖和水库大水面精养等三种养殖模式。
(一)池塘精养模式
池塘精养是广东省、海南省、云南省、福建省等地罗非鱼养殖的主要模式。池塘精养模式又分罗非鱼单养、混养和综合养殖三种,目前以单养为主。养殖池塘面积一般在10亩~50亩,过去采用一年一造养殖模式,目前大多采用一年两造或两年三造养殖模式。罗非鱼一年两造养殖法是指在一周年内使罗非鱼饲养池塘出现两次放种饲养、两次清塘收获的养殖方式。3月~4月放养20尾/kg~60尾/kg大规格鱼种,7月上市。7月~8月放养20尾/kg~40尾/kg的大规格鱼种,年底上市。
罗非鱼二年三造养殖模式是指在两周年内使罗非鱼饲养池塘出现三次放种饲养、三次清塘收获的养殖方式。第一造在当年4月放养60尾/kg~140尾/kg左右苗种,养至当年10月上市销售;第二造在当年10月放养10尾/kg~20尾/kg左右大规格苗种,养殖第二年6月上市销售;第三造在第二年6月放养120尾/kg~160尾/kg规格苗种,养殖第三年4月上市销售。这样循环养殖,在整个养殖周期内实现“两周年养三造”的养殖模式。
(二)水库网箱养殖模式
水库网箱养殖罗非鱼模式主要分布在海南省、云南省、福建省等地。水库网箱养殖的网箱大多为正方形,规格为长度3m~5m,高3m。网箱主要由框架、箱体、箱盖等组成。箱体由聚乙烯无结或有结网片装配而成,用建筑钢管作框架,加仑桶作浮子。网箱内侧与水面交界处用网目为40的网片围堵,深0.6m,水面上下各0.3m,以防止漂浮性饲料溢出网箱。网目大小以网箱内鱼不能逃逸为宜。网排之间相距1m,网箱与网箱之间保持0.5m左右的距离。一般选择常年水温较高的水库进行罗非鱼养殖,可以增加养殖周期。进行网箱养殖的水库应满足交通方便、水质清新、没有污染源、面积超过400亩等条件。网箱应设置在水深5m以上区域,该区域的水体溶解氧应在5mg/L以上,透明度不小于0.8m,有微水流更佳。一般放养大规格的人工越冬鱼种,规格以6尾/kg~8尾/kg为宜。每天分早、中、晚三次投喂饲料,投喂量占比分别为30%、30%、40%,每次投喂时间控制在20min~30min,待80%~90%的鱼吃饱离开后终止。水温下降或摄食率降低时,逐渐减少投喂频次和投喂量。
(三)水库大水面精养模式
水库大水面精养模式一般选择没有灌溉、排洪需求的水库进行,水库面积宜在150亩~500亩。水库大水面精养一般采用混养的方式,青、草、鲢、鳙等都是理想的混养对象,能够起到控制有机碎屑和浮游生物的作用,从而达到减少水质污染的目的。春季放养罗非鱼越冬种,规格50尾/kg,放养密度为1500尾/亩,套养鲢、鳙等鱼种密度为150尾/亩。水库一般使用膨化颗粒饲料,饲料投放面积一般不小于水库总面积的20%,从水库中间逐渐投喂到四周,确保覆盖到各个区域。投喂饲料应考虑季节、气温和天气等因素,气温过高或过低时以及降雨较大时要适当控制喂投量,减少对水质和鱼体的影响。
二、新兴养殖模式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绿色生态养殖理念的推广,以及各类先进养殖技术和设施装备的不断发展,水产养殖模式已由传统方式向工程化、高度集约化、环保生态化方向发展。根据各地养殖生产特点,罗非鱼养殖企业陆续开始尝试采用池塘流水槽循环水养殖、陆基圆形池循环水养殖、陆基集装箱养殖等新兴养殖模式进行生产,池塘养殖中底排污技术、鱼菜共生技术等先进生产配套技术也逐步得到应用。
(一)池塘流水槽循环水养殖模式
自2013年开始,池塘流水槽循环水养殖模式在我国试验示范,近年来逐渐兴起并得到推广。该模式将池塘设置成流水槽养殖区和大塘生态净化区两部分。流水槽养殖区一般占池塘面积的3%~5%,建设有气提、残饵与粪便回收装置,通过水槽末端将粪污收集移出池塘外沉淀处理再利用。大塘生态净化区以养殖滤食性鱼类为主,水草种植占净化区20%~30%,并采用生物浮床等生物净水技术实现养殖周期内养殖尾水零排放或达标排放。水槽内的罗非鱼生长速度快、规格大、产量高、味道鲜美、没有土腥味。此外,江苏省南通市养殖企业采用池塘流水槽循环水养殖技术模式,开展水槽区养殖罗非鱼、净化区养殖三疣梭子蟹、脊尾白虾试验,取得成功。
(二)陆基圆形池循环水养殖模式
陆基圆形池养殖罗非鱼是在大棚中利用圆池养鱼的一种新型高效水产养殖模式。该模式在陆地上建设圆形养殖池,通过配套增氧机、尾水处理池和进排水系统,可实现高密度养殖、养殖用水循环使用,达到零排放或达标排放的目标。根据效果评价,罗非鱼产量可达50kg/m³~75kg/m³,是鱼塘产量数倍以上,且养殖周期大大提升,全年可以循环养殖。陆基圆形池循环水养殖模式的应用能显著促进罗非鱼的生长速度、降低发病率和饲料系数,有效提高养殖产量和效益,是一种健康高效的养殖模式。
(三)集装箱养殖技术模式
集装箱养殖模式是一种利用集装箱进行标准化、模块化、工业化循环水养殖的新兴模式。该模式以标准定制的集装箱为载体,设有物理过滤、生物净化、消毒、增氧、水质监测、粪便发酵和吸污、鱼菜共生及智能监控等系统。集装箱安装在池塘岸边,视池塘大小决定安装个数,集装箱箱体体积一般为30m³~50m³,养殖水体一般为25m³~40m³。池塘主要用于养殖水体的调节处理,与集装箱形成循环系统,池塘中的水体经处理后抽回集装箱内进行流水养鱼,集装箱内的残饵粪便通过收集、发酵,用于鱼菜共生,从而实现尾水零排放。养殖生产时将罗非鱼集中在集装箱内,运用高新技术将水质测控、粪便收集、水体净化、增氧、鱼菜共生和智慧渔业等功能模块进行整合,实现受控式集约化、智能化养殖。与传统的池塘养殖模式相比,该模式具有养殖产量高、环境污染小、病害可控、抗自然灾害、集约化、工厂化等优点。
(四)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模式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模式是一种“一水两用、一田多收、生态循环、高效节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罗非鱼稻渔综合种养是指利用稻田水面进行罗非鱼养殖的生态种养模式。养鱼沟坑面积不超过稻田面积10%,水稻种植穴数不减、产量不降。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模式充分利用动植物间资源互补的生态学机理,采用稻鱼共生、稻鱼轮作的方式进行。在新型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模式中,罗非鱼养殖主要以“稻+罗非鱼+鳖”模式存在,具有明显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既实现农民增收,又保障食品安全。
三、各养殖模式的前景分析
2019年,经国务院同意,农业农村部等十部委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对水产养殖绿色发展作出重要部署。自2020年开始,农业农村部连续两年部署实施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并将其作为“十四五”时期水产养殖业发展的重要工作,助推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水产养殖业,满足人们对安全、优质、绿色水产品的需要已成为新趋势、新要求。
推动罗非鱼养殖由增产导向向提质导向转变,在增加产品绿色供给的同时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是今后罗非鱼养殖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因此,发展循环利用、种养结合、无污染零排放的养殖模式是产业发展的时代要求。挖掘罗非鱼养殖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探索打造集种植、养殖、垂钓、休闲为一体的现代化、集约化、原生态的新型农业经营模式是促进乡村振兴的手段之一。只有贯彻新发展理念,转变传统养殖模式,调整养殖结构,才能保证罗非鱼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罗非鱼传统养殖模式中,水库网箱养殖模式和水库大水面精养模式虽具有投资少、管理方便、水质条件好、病害发生少等优点,但由于水面大,养殖水体中的废弃物如残饵、鱼类排泄物等尚无经济有效的治理办法,对环境水体造成较大污染,在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大背景下,受环境保护约束,前些年已逐渐退出养殖市场。
新兴养殖模式中,池塘流水槽循环水养殖模式通过机械造浪造流,可进行高密度流水养鱼,养鱼占地面积少,养殖密度大,弃物可回收,罗非鱼存活率高,品质好。陆基圆形池循环水养殖模式占地面积少,水资源利用率高,养殖规模可塑性强,适养场所多,同时避免了封闭型“箱式养殖”等引发的“光照生态系统”缺陷,具有智能化程度高、单位水体产量高,以及溶氧、光照、水流、病害预防可控性较强和水质调控过程智能化、数字化及管理节能化等特点。集装箱养殖技术模式具有资源高效利用、养殖尾水生态循环利用、绿色生产、风险和产品质量可控等优点。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模式中的水稻具有很强的净水能力,能有效吸收氮、磷等富营养化元素,通过种养结合、生态循环,有效减少了农药、化肥使用,改善了稻田土壤环境,保证了罗非鱼养殖过程水质良好,提高了罗非鱼品质。总体而言,这些新兴养殖模式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符合国家推动水产养殖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政策目标,是值得大力推广应用的养殖模式。
传统养殖模式中的池塘精养模式仍是当前罗非鱼养殖的最主要模式,对罗非鱼产品的稳产保供起着决定性作用。池塘精养模式养殖工艺成熟可行,但养殖密度大、发病风险高,同时养殖尾水处理水平低,同样面临环境保护压力约束。因此,要维持罗非鱼池塘精养模式可持续发展,需按照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要求,不断提升其养殖工艺和尾水处理水平。对于连片池塘,应将养殖总面积的6%~10%改造为尾水治理区,以确保养殖尾水循环利用或达标排放;也可在新兴养殖模式推广中,将其升级改造为池塘流水槽循环水养殖模式,或与陆基圆形池循环水养殖模式、集装箱养殖技术模式等有机结合。
作者:王祖峰1、张博远1、黄太寿1、周玲2、刘天密2
作者单位:1.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中国水产学会 2. 海南省水产技术推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