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甘蔗种植视频_致富经甘蔗种植视频_种植甘蔗致富

甘蔗基地

开栏语

新时代,新梦想。又一个新春即将到来,不忘初心,深入基层,温暖再出发。今日起,本报开设“新春走基层”专栏,本报记者以饱满的热情奔赴全区各地,走乡村、进社区、访农家、入企业,在新闻现场触摸新时代的脉搏,见证企业车间生产一线新的动能,倾听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记录开州最基层、最真实的新春故事。

本报记者余清英文/图

1月27日早上,从深圳回家过年的郭小辉在自家田坎上走了个来回,满心欢喜地说:“这下好了,爸妈把土地都流转出去,再也不用辛苦种地了,每年还可以得到一笔流转费。”

“流转费只是一方面,平时在甘蔗地里干活,做一天有60元工钱,还有植补也是一笔收入,真的很划算!”一旁的堂嫂李尤翠说道。

义和镇为了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引进大户唐清海在鱼龙村7组流转土地51亩种植甘蔗,大户占股40%,村委会控股60%。同时,利用甘蔗林养殖土鸡,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家门口务工有收入

春节即将到来,李尤翠已备好年货,她拿出在村里务工挣得的钱,为一家大小买了衣服,还买了孙子和孙女爱吃的水果。

“一年一节,大人娃儿都要置办新衣,高高兴兴过年。”李尤翠说,去年冬季村委会流转土地,栽种甘蔗那段时间每天有60元工钱,到最后结算增收1000多元。

唐淑琼是鱼龙村7组的贫困户,去年冬季,她家流转土地1.8亩,村委会请人栽甘蔗时,她也加入了务工队伍。“不光是本村人,其它村的人坐车一大早赶过来栽甘蔗。在家门口务工,每天都有进账。”

记者在鱼龙村7组看到,除了村民房前屋后的土地留着自己栽菜,远一点的田间地头都种上了甘蔗,并用地膜覆盖。“我在深圳上班,就是放心不下家里的老人干农活,现在土地流转出去,他们轻松了,我也放心了。”郭小辉说,父母年事已高,就是舍不得土地闲置,每年各种农作物都要种,有时累得生了病,令他很担忧。

“栽甘蔗这活儿比干农活轻,我爸也跟着去栽了10多天,挣的钱买肉,灌了20多斤香肠过年吃。”郭小辉说。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在农村,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资源。然而,随着打工大潮的兴起,青壮年外出挣钱,农村存在大量闲置、低效利用土地已是不争的事实。面对如此境况,作为鱼龙村的驻村干部,义和镇党委副书记李学武动起了脑筋:如何才能将闲置土地盘活并实现增收,让农业有奔头,农民尝到甜头?根据鱼龙村7组的土质,适合种植甘蔗,南门红糖卖得红火,村民的腰包鼓了,何不借鉴一下?

李学武与鱼龙村支“两委”班子成员多次到南门镇考察后,决定引进大户在鱼龙村7组种甘蔗。开院坝会那天,当提到流转土地种甘蔗时,有的村民拍手叫好,有的村民担心以后想种粮食不好收回土地,还有的村民对流转土地开出高价,令村委会班子成员“头疼”。

李学武带着村综合服务专干胡光山挨家挨户为村民做思想工作,多次向村民宣传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最终确定在该村7组流转土地51亩。

据李学武介绍,通过前期规划、多次考察,鱼龙村将投资300万元,流转土地种植甘蔗500亩,建修制糖加工厂,成立集生态种植、养殖为一体的专业合作社,通过分红、务工,让广大群众的腰包鼓起来。

新年展望,助农致富奔小康

在鱼龙村7组,大多数外出回家过年的村民对于流转土地种甘蔗的举措表示赞成。“家里的田地荒了好多年,草都长起好高,这下流转出去了,不仅有人管理,还有流转费,是一举两得的好事。”村民郭功万说。

李学武告诉记者,甘蔗种植见效快,且红糖耐储存。经过多方面考虑,鱼龙村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接机制,利用制糖厂打造“扶贫车间”,因势利导,让贫困户主动与村委会对接,自己引种甘蔗栽种,制糖厂帮助制糖、销售,达到助力贫困户增收、非贫困户致富奔小康的目的,让全村的农业有奔头,农民尝到甜头。

“村里建了制糖厂,今年收的甘蔗熬成红糖,我就能买到地道的特产了。”郭小辉说,他与老乡们非常青睐家乡的红糖,到时会购买一些带到深圳送朋友。

审核:陈林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