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第一养猪大国,养猪历史悠久。由于多样化的地理、生态、气候条件,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猪种资源。

1973年,在广东顺德召开的全国地方猪保种会议上,确定了八大优良品种。目前,全国八大名猪都是国家级猪遗传资源保护品种,都建有国家级遗传资源保种场。

互助 八眉猪

是在青海高原生态环境条件下,经过长期自然和人工选择而形成的。

具有适应性强、性早熟、抗逆性好,产仔数较多、保姆性好,沉积脂肪能力强、肉质好,能适应贫瘠多变的饲养管理条件,性状遗传稳定、对近交有抗力等优良特性。

据考证,已有六千多年驯养历史,主要分布于黄土高原地区。因历代移民不断西迁,被带入青海农区繁殖。经过长期选育,形成了适应高原生态特点的类型。

因互助县是该类型猪的中心产区,故称“互助猪”。

重庆 荣昌猪

主产于重庆荣昌和隆昌两县,后扩大到永川、泸县、泸州、合江、纳溪、大足、铜梁、江津、璧山、宜宾及重庆等10余县、市。

按毛色特征,分别称为“金架眼”、“黑眼膛”、“黑头”、“两头黑”,“飞花”和“洋眼”等。其中,“黑眼膛”和“黑头”约占一半以上。

荣昌猪头大小适中,面微凹、耳中等大、下垂,额面皱纹横行、有漩毛,体躯较长、发育匀称,背腰微凹、腹大而深、臀部稍倾斜,四肢细致、结实,鬃毛洁白、刚韧。乳头6-7对。

荣昌猪品种形成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以其适应性强、杂交配合力好、遗传性能稳定,瘦肉率较高、肉质优良、鬃白质好等优良特性而驰名中外。1957年,被载入英国《世界家畜品种及名种辞典》,成为国际公认的宝贵猪种资源。

长沙 宁乡猪

是我国著名的地方优良猪种之一,产于湖南长沙的宁乡县。有适应性广,易熟易肥、畜脂力强,屠宰率高、肉质细嫩等特点。特别是加工腌制腊肉,色泽金黄、肥膘透明、别有风味。仔猪作烧烤猪,尤其味美色佳。

宁乡猪,按体形分为狮子头、福字头、阉鸡头3种。

民间传说:明朝正德皇帝龙游行至宁乡草冲,腹中饥饿便到一农户家里,农家用猪肉款待。皇帝感到味道极美,龙颜大悦,说:“这猪肉好吃,一天长一斤就好了。”皇帝开了御口,于是生猪长得很快,肉味更美,声誉日盛。

清同治《宁乡县志》载:“牲猪家家畜之,较他地产者更肥美。”民国《宁乡县志》称:“流沙河、草冲两地相连数十里,猪种极良,家家养母猪产仔,湘乡、安化、宝庆、新化、益阳贩客络绎。”。

广西 陆川猪

具有成熟早、产仔多、母性好的特点;其肉皮薄、肉嫩、脆而不腻;其畜产品可加工是脆皮乳猪、香肠、无皮五花腊肉等。

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为陆川县境内的温泉镇、大桥镇、横山乡、乌石镇、滩面乡、良田镇、清湖镇、古城镇、沙坡镇、米场镇、沙湖乡、马坡镇、珊罗镇、平乐镇等十四个乡镇。

明朝万历已卯(1579)年编纂的《陆川县志》中,已有关于陆川猪的记载。目前,有关陆川猪的资料被联合国粮农组织翻译成四种文字。

江苏 淮猪

全身被毛黑而较密,冬天生褐色绒毛;头部面颊部皱纹浅而少,呈菱形;嘴筒较长而直;耳朵大,下垂;体形中等较紧凑,背腰窄平,极少数微凹,腹部较紧,不拖地;四肢较高且结实;母猪乳头数7对至10对。

主要分布江苏省淮北平原和宁、镇、扬丘陵山区及沿海地区。70年代后期,淮北地区因广泛推广新淮猪,当地大部分淮猪被新淮猪及其杂种猪取代。至1987年,淮猪中心产区主要集中赣榆、仪征、高邮、溧阳、高淳、东台等地。

春秋战国时期,淮北平原农业已相当发达,人们为食肉和农田施肥需要普遍养猪,逐渐培育形成体型外貌和生产性能趋于一致的淮猪品种。魏晋南北朝和南宋时期,淮北平原经济遭受战争破坏,两次大规模移民南下,淮猪逐被引入宁、镇、扬丘陵山区,经长期培育形成为山猪。后随沿海地区的开发,淮猪东移,又逐渐形成适应沿海盐渍地带的灶猪。

江苏 太湖猪

属于江海型猪种,产于江浙地区太湖流域,是我国猪种繁殖力强、产仔数多的著名地方品种。

太湖猪体型中等,被毛稀疏、黑或青灰色,四肢、鼻均为白色,腹部紫红,头大额宽、额部和后驱皱褶深密,耳大下垂、形如烤烟叶。四肢粗壮、腹大下垂、臀部稍高、乳头8-9对,最多12.5对。依产地不同分为二花脸、梅山、枫泾、嘉兴黑和横泾等类型。

明清时期,太湖地区养猪业空前繁荣,养猪除肉食外还可积肥。期间,传统的选育饲养、防病治病、阉割技术更加完善。民国时期,随着西方先进养猪技术的传入,太湖猪养殖业有了新的发展。但因战火不断,特别是日本侵华战争对太湖猪饲养业影响极大。新中国成立后,太湖猪的人工授精、杂交技术、饲料加工等现代科技广泛应用并取得良好进展。2006年6月,太湖猪被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

浙江 金华两头乌

因其头颈部和臀尾部毛为黑色,其余各处为白色,故称两头乌。原产东阳的画水、湖溪,义乌的义厅,金华的孝顺、澧浦、曹宅等地。其皮薄骨细,肉质鲜美,肉间脂肪含量高,后腿是腌制火腿的最佳原料。

金华猪产仔多,母性好,泌乳量大,哺育率高,繁殖性能好。70年代末开始采取保种措施,由金华猪场、市农科所和农试站、东阳良种场按照大、中、小三个类型有计划地开展选育工作。

据金华县古方出土的西晋(公元265-316年)陶猪和陶猪圈考证,早在1600年前这一带的养猪业已相当发达。相传在古代义乌就有"家乡肉"的腌制品,尔后演变成火腿。随着火腿远销,金华猪也随之扬名。

黑龙江 东北民猪

全身被毛为黑色,体质强健,头中等;面直长,耳大下垂;背腰较平、单脊,乳头7对以上。四肢粗壮,后躯斜窄,猪鬃良好,冬季密生棕红色绒毛,是东北地区古老的地方猪种,有大(大民猪)、中(二民猪)、小(荷包猪)种类型。目前除少数边远地区农村养有少量大型和小型民猪外,主要饲养中型民猪。

东北民猪有祖先的野性血统,具有抗病能力强、产仔多、肉质好、抗寒、耐粗饲的突出优点。

考古显示,东北民猪由原始野猪演化而来,再经与二三百年前河北和山东的大量移民经陆路带到辽宁西部的小型华北黑猪,以及由海路带到辽宁南部和中部的山东中型华北黑猪杂交后,经过多年选育而成。

根据相关资料整理编写

仅供参考

近期图文: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