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里,记者走进浦北县福旺镇青龙水村,来探寻独属于六万山的茶叶“致富经”。

“儿子,我们的红茶在第九届中华茶奥会茶叶品评大赛(茶王赛)中得了个红茶组银奖!”一大早,浦北县人大代表、青龙水村村民陈桂珍还没进到自家茶场办公室,就高声和正在电脑前编辑客户资料的儿子葛明其分享这份快乐。

这是葛明其接下双亲“接力棒”发展茶产业的第10年。“从未后悔,考上大学走出大山,又因留恋茶山回乡创业,都是因为头峰岭上好‘放歌’!”从郁郁葱葱的茶场,望向远处层峦叠嶂的群山,葛明其一脸的幸福与满足。

茶香引得游子归

在青龙水村,用茶叶来祛痱是受当地村民青睐的一帖良方。

“用嫩茶叶煮水,洗个温度适宜的茶浴,就能祛痱止痒,全身还带着淡淡的茶香。”谈起茶叶护肤的作用,陈桂珍又想起用木桶为幼小的儿子洗“茶浴”祛痱的时光。

岁月沉淀了茶香令人流连忘返,这份呵护也一直是儿子葛明其心中的牵挂。

“爸、妈,我想回来和你们一起经营茶叶生意。”2013年,从贺州学院毕业的葛明其,怀着忐忑的心情和父亲葛儒彪商量回乡创业的打算。征得父母同意后,2013年9月,葛明其正式成为浦北县坡心头峰顶茶场的一名“新员工”。

“父母用故乡的茶山养育了我,我想回来建设家乡、回馈亲人。”如今,已把家里的千余亩茶园打理得井井有条的葛明其说,乡村振兴号角已吹响,国家对农村的投入和关注力度越来越大,正是投身农村、发展产业的大好时机。

“茶歌”越唱越嘹亮

葛明其的整个童年里,茶是不可或缺的记忆,父亲在晚饭后的泡茶、品茶间,总会情不自禁地讲起“茶恋”的往事。

葛儒彪回忆道,1969年上级给青龙水村派了120多名知青,因“头峰岭”适宜茶树生产,便在半山腰一处较平坦处建了茶场和宿舍,大家都叫它“坡心”。来自五湖四海的知识青年,与青龙水村的青年一块劳动,互相传授知识,很快村里产出的“坡心头峰顶茶”蜚声山外。期间,成为恋人、喜结连理的青年就有18对,葛明其的父母便是其中一对。

“所以,我要继续在你们恋爱的地方创业,因为这个地方有灵气。”怀着这份感情,葛明其回到父亲1993年从村里承包下来的坡心头峰顶茶场。

因为大学学的是设计专业,葛明其为父母亲精心护理20多年的茶园设计了商标,又为生产出的红茶、绿茶等产品设计了大、中、小包装。“他的用心我们很支持,现在连冷水冲泡的茶包装也设计有了。”看到儿子的用心,母亲陈桂珍很自豪,此前夫妻俩都是用干净的塑料袋装揉制、烘干好的茶叶,少了一分茶应有的儒雅。

读过大学,会电脑、懂网络,加上对祖传技艺的那份崇拜,10年来葛明其不断挖掘坡心头峰顶茶产业的文化内涵:2021年,坡心头峰顶茶制作技艺成功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23年成功入选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茶叶飘香溢四方

之所以传承父母在茶园施用农家肥、坚持人工锄草的涵养茶树技艺,葛明其就是想为村中几十位叔叔阿姨提供就业岗位。

“人工锄草不比除草剂厉害,一年就要三四次。”葛儒彪说儿子心地善良,喜欢为他人着想。近十年来,在坡心头峰顶茶场务工村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收获的工资就达到了200多万元。

可是,葛儒彪一家并不满足,想要为乡亲们创造更多的致富路子。

“爸、妈,我们来开个会!”2022年6月15日,在父母结婚40年纪念日里,葛明其在敬完父母的茶后,竟然在观景台茶桌前为父母加了一个“节目”。

“你又有什么新花样?”知儿莫如母,陈桂珍问道。

“我想做民宿项目,让游客在品茶之余,在这满天星空和大山的云雾美景中放松压力,找回自我。”葛明其大胆提议道。

虽然上山的水泥路九曲回肠,但离贵港经福旺至合浦的高速公路也只有15公里,于是葛明其的想法得到了父母的赞成。如今,8间能闻得到炒制茶车间散发出的阵阵茶香的民宿,自去年以来已接待近千名游客。

“他的想法多是从为村民增加收入的角度来考虑,这样的返乡创业大学生真是越多越好呀。”福旺镇党委书记刘晋说,“把致富能手培养成为党员”的工作持续推进后,2018年经过严格培养、筛选,葛明其成功入党,现在还担任了县、镇两级党代表。

“未来,我还要与乡亲们一道推广‘党建+’和‘产旅融合’模式,将知青文化和茶业优势充分挖掘出来,通过建立文化园、民宿,帮助更多看着我长大的邻居们增收致富。”面向未来,葛明其说。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