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花生间作
间作:在同一田地与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即同一田地,同一生长期,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以上的植物,是集约利用空间的种植方式。如玉米、高粱地里可以间作穿心莲、菘蓝、补骨脂、半夏等。间种的两种生物共同生长期长,共生期至少占一种作物的全生育期的一。间种往往是高棵作物与矮棵作物间种,如玉米间种大豆或蔬菜。同时,两种作物间作还可产生互补作用,如宽窄行间作或带状间作中的高杆作物有一定的边行优势、豆科与禾本科间作有利于补充土壤氮元素的消耗等。实行间种对高作物可以密植,充分利用边际效应获得高产,矮作物受影响较小,就总体来说由于通风透光好,可充分利用光能和CO2,能提高20%左右的产量。其中高作物行数越少,矮作物的行数越多,间种效果越好。一般多采用2行高作物间4行矮作物叫2:4 采用4:6或4:4也较多 。间种比例可根据具体条件来定。 但间作时不同作物之间也常存在着对阳光、水分、养分等的激烈竞争。因此对株型高矮不一、生育期长短稍有参差的作物进行合理搭配和在田间配置宽窄不等的种植行距,有助于提高间作效果。当前的趋势是旱地、低产地、用人畜力耕作的田地及豆科、禾本科作物应用间作较多。
套作: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种植(播种或移摘)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或畦间播种或栽植后季作物。如甘蔗地上套种白术、丹参、沙参、玉竹等。集约利用时间的种植方式。对比单作它不仅能阶段性地充分利用空间,更重要的是能延长后季作物的生长季节,两季作物,共同生长的时间短,一般不超过套种作物全生育期的一半。套种能提高复种指数,提高年总产量。套种侧重在时间上集约利用光热水资源,是一种集约利用时间的种植方式。
间-套作复合群体的种间互补与竞争关系及其效益,具体地表现在:空间、 时间、 地下因素 和 生物间互补与竞争 四个方面。
间、套作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①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②提高产量稳定性③增加产品多样性④增强对病虫害的抗性⑤保护资源环境。
意义:①增产作用②增效作用③稳产保收④缓解作物争地的矛盾。
“套种”是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种植(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使生长周期较长的农作物有足够的时间生长,得以成熟。“间作”是在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不同农作物(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使农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在生产实践中,两种方式经常结合使用,形成“间作一一套种”模式,是传统种植业常用的一项增产措施,但近年来采用的越来越少了。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套种“可显著提高
A. 劳动生产率 B. 耕地的肥力
C. 农作物熟制 D. 农产品品质
8.最能体现对气候资源充分利用的间作搭配模式是
A. 株型”一高一矮” B. 根系“一深一线”
C. 播种“一早一晚” D. 需水“一多一少”
9.近年来,“间作—套种”模式在我国农村逐渐减少的原因是
A. 农业劳动力不足 B. 农作物种类减少
C. 农产品供过于求 D. 机械化生产不便
题组说明
本题组以“间作一一套种”模式为背景材料,以套种对农业生产的优势、最能体现对气候资源充分利用的间作搭配模式、近年来“间作—套种”模式在我国农村逐渐减少的原因为切入点,考查农业区位因素、农业生产条件的改造、农业生产变化的影响因素等相关知识及获取与解读信息的能力。题组难度中等,题组以大家接触较少的这些农业生产方式入手,可能很多解题者一看就懵了,其实地理情境设置中会有我们很多没有接触过的信息或材料或名词出现,诸如此类的现象只要出现,必定会在题干材料中给出我们相关的解释与说明,所以大家大可不必去担心如果真的出现不懂的地理知识怎么办?真若出现,那就认真的读取题干信息,提取相关的信息材料进行解读就OK啦。这也是有的老师问后期是不是要给学生们补大量的课外知识,小蹊直接说不必,重要的是夯实同学们的基础知识,教会解题技巧就行了,这么多的课外知识只能作为拓展视野的需要,而不必作为要掌握住的必要知识。
【答案与解析】 7. C 8. A 9. D
7. 题组第一小题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套种”可以使生长周期较长的农作物有足够的时间生长,得以成熟。这样可显著提高农作物熟制;提高劳动生产率需要提高机械化水平或培养一批种植农手,而“套种”这种耕作模式不能实现提高劳动力效率;耕地的肥力则需要通过增加腐殖质、追施农家肥、化肥等实现;套种只是使农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不能提高农产品品质。故本题选C。
8. 株型”一高一矮”,可以充分利用土地空间,能实现对太阳光照的最有效利用,可以实现喜阳喜阴的作物不同的搭配,所以在间作模式中它可以体现对气候资源充分利用;根系“一深一浅”则是对土壤肥力或水分等的充分利用,并不是对气候资源利用;需水“一多一少”则是对水资源的充分利用;间作是“在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不同农作物”,所以播种“一早一晚”,应该属于套种模式或其它模式,不能充分体现间作模式。故本题A正确。
9. 近年来,虽然农业劳动力由于转向外出务工而导致农业劳动力不足,但机械化水平的提升却弥补了这一不足,所以A不符合;近年来“间作—套种”模式在我国农村逐渐减少,但是农作物种类没有什么变化,在不同地区还是多种,并非单一化,还是可以采用传统的这种模式,B不符合;在我国农产品还有大量从国外进口,所以并没有形成供过于求的现象,C错;而“间作—套种”模式由于在不同的时间段种植不同的农作物或同一时期种植不同的农作物,在管理或收割方面均不利于机械化的实施,所以减少原因应该是机械化生产不便。
垄作
一、什么叫垄作
垄作法是指在高于地面的土埨上栽种作物的耕作方式。中国华北、东北和内蒙古等地多用于栽培玉米、高粱、甜菜等旱地作物,其他地区主要用于栽培甘薯、马铃薯等薯芋类作物。
二、垄作的好处
垄由高凸的垄台和低凹的垄沟组成。其优点:①垄台土层厚,土壤空隙度大,不易板结,利于作物根系生长;②垄作地表面积比平地增加20%~30%,昼间土温比平地增高2~3℃,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光合产物积累;③垄台与垄沟位差大,利于排水防涝,干旱时可顺沟灌水以免受旱;地势低洼地区,垄作可改善农田生态条件;种植薯类时因垄作的土壤含水量少于平作,有利薯块膨大。④垄台能阻风和降低风速;被风吹起的土粒落入邻近垄沟,可减少风蚀;植株基部培土较高,能促进根系生长,提高抗倒伏能力。⑤利于集中施肥,可节约肥料。
三、与垄作相关的地理知识
1、垄作昼夜温差大为什么会变大?
这是因为:①垄作,增大了表面积,白天受光面积大,增温快,夜间散热面积大,降温快,昼夜温差变大;②土壤热容量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土壤水分和空气的数量,凡水多气少的土壤,热容量就大,增温慢,冷却也慢,温度变化小;反之,土温变化就大。垄上水分减少,昼夜温差变大。
2、畎(jiàn)亩法也就是一种垄作法
北方抗旱耕作以蓄墒保墒为中心。最早出现的一种抗旱耕作法是畎亩法。畎亩法,由畎和亩两部分组成。畎是沟,亩是垄,畎亩法也就是一种垄作法。这种耕作法对于土地的利用包括“上田弃亩,下田弃畎”两种方式。它的特点是:在高田里,将作物种在沟里,而不种在垄上,这就叫做“上田弃亩”。在低田里,将作物种在垄上,而不种在沟内,这就叫“下田弃畎”。高田种沟不种垄,有利于抗旱保墒;低田种垄不种沟,有利于排水防涝,且有利于通风透光。抗旱主要体现在“上田弃亩”之中。
例1:畎亩法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农业耕作方法,由畎(沟)和亩(垄)两部分组成。该方法对土地的利用有“上田弃亩,下田弃畎”两种方式。图1示意我国某地区的两种吠亩法。读图,完成1—3题。
1. 图1中甲畎亩法有利于
A. 抗风透光 B. 保温通风
C. 抗旱保墒 D. 排水防涝
2. 与图1甲相比,乙畎亩法在农作物生长中的主要优势是
A. 土壤水分充足
B. 昼夜温差减小
C. 风力侵蚀降低
D. 通风透光性好
3. 影响该地区农业耕作方法的主导因素是
A. 热量 B. 光照
C. 土壤 D. 水分
【答案】 1. C 2. D 3. D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图1甲畎亩法的特点是:在地势高的田里,将作物种在沟里,而不种在垄上,这种畎亩法叫做“上田弃亩”,由于水往低处流,把农作物种在沟里,有利于对农作物抗旱保墒。
第2题读图可知,甲为畎亩法的“上田弃亩”,主要是在地势高的田里,将农作物中在沟里,而不种在垄上,即高田种沟不种垄,有利于抗旱保墒;乙为畎亩法的“下田弃畎”,主要是在地势低的田里,将农作物种在垄上,而不种在沟内,即低田种垄不种沟,有利于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充分的通风透光。
第3题读图可知,畎亩法是在我国北方地区最早出现的一种以蓄水保墒为中心的抗旱耕作方法。图甲是高田种沟不种垄,有利于抗旱保墒;图乙是低田种垄不种沟,有利于排水防涝,因此,水分是影响图示该地区发展这种农业耕作方法的主导因素。
例2:图中,左图为华北某乡镇驻地附近的等高线地形图,右图为农田垄作景观图。读图,回答4~6题。
4. 农田垄作主要体现了人类活动对哪一自然条件的改造
A. 气候 B. 地形
C. 土壤 D. 水源
5. 与平地耕作相比,该地进行农田垄作的好处有
A. 利于农田的灌溉、施肥
B. 缩小受光面积,减少水分蒸发
C. 夜间散热慢,减轻冻害威胁
D. 利于防涝但不利于抗旱
6. 该地进行垄作多年后,出现土壤流失、肥力下降等现象,其原因很可能是
A. 常年降水丰富,暴雨冲刷
B. 等高线密集,坡度大,侵蚀力强
C. 沿垄沟走向土壤易被流水侵蚀
D. 低山丘陵地形,土层薄,土质疏松
【答案】 4. C 5. A 6. C
【解析】
4. 读图可知,该种植方式主要在我国华北地区,地势平坦,由于降水少,蒸发旺盛,土地盐碱化严重,为了防止土地次生盐碱化的发生,采用农田垄作方式,是对土壤进行的改造,故选C。
5. 垄作比平作有不少优点,垄作地表面积比平地增加20~30%,使土壤受光面积增大,吸热散热快;昼间土温可比平地增高约2~3℃,夜间散热快,土温低于平地。由于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光合产物的积累,BC错。垄台与垄沟的位差大,大雨后有利排水防涝,干旱时可顺沟灌溉以免受旱,有利集中施肥,可节约肥,A对D错。故选A。
6. 华北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A错。该地为平原地形,等高线稀疏,坡度小,B错。沿垄沟走向土壤在降水集中季节(夏季)易北流水侵蚀,C对。平原地形,土层厚,D错。故选C。
考点:人类活动对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改造及出现的问题
例3:宁夏南部山区马铃薯种植中采用“垄覆沟播”技术,该技术在田面起垄,垄面覆膜,沟内播种。下图示意“垄覆沟播”栽培方式,据此完成7~9题。
7. 宁夏南部山区种植马铃薯的生长期约五个月,其播种时间是
A. 2月 B. 4月 C. 6月 D. 8月
8. 垄面覆膜的主要作用是
A. 阻断水分下渗,汇集雨水
B. 利于增强光照,提高产量
C. 利于增大温差,提高品质
D. 减弱土壤侵蚀,保持水土
9. 南方旱地作物主要种植于垄上,与宁夏“沟播”明显不同,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 地形 B. 土壤 C. 水分 D. 热量
【答案】7.B 8.A 9.C
【解析】
第7题,宁夏南部山区属于温带,种植马铃薯的生长期约五个月,应当在春季播种,秋季收获,因此其生长期应为4--9月,B正确。
第8题,宁夏南部山区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水源是农业生产的限制性因素。垄面覆膜的主要作用是减少水分蒸发,汇集雨,A正确。
第9题,南方地区降水条件好,发展旱地作物需排水防涝,故C正确。
例4:内蒙古包头市固阳县是我国土豆的重要产区,该地通过薄膜高垄侧播技术(大垄双行高密度栽培,机械播种、铺设滴灌带、覆膜、覆土、镇压联合作业),实现了马铃薯每亩增产2000多斤。回答下列问题。
10. 固阳县高垄侧播技术与传统种植方式相比,不正确的是
A. 机械化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B. 滴灌可以有效节约水资源
C. 降低了马铃薯的种植密度
D. 垄体受热面积大,地温高
11. 在高垄侧播的基础上,固阳县通过选用垄顶用黑膜,垄侧用白膜,促进土豆增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垄顶黑膜吸收热量,提高土温
B. 垄顶黑膜削弱太阳辐射,降低土温
C. 垄侧白膜保墒保水,增加蒸发量
D. 垄侧白膜截留水分,减少水土流失
【答案】10. C 11. A
【解析】
第10题,读材料可知,大垄双行高密度栽培并没有降低了马铃薯的种植密度。
第11题,垄顶黑膜吸收热量,可以提高土温,垄侧白膜保墒保水,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
坡耕地上的种植方式主要有两种(如下图所示):一种是横坡垄作,即垄的方向和坡向垂直;一种是顺坡垄作,即垄的方向和坡向平行。据此完成1~2题。
横坡垄作
顺坡垄作
1. 我国的坡耕地大多采用横坡垄作,其主要原因是
A. 可充分利用坡度,提高排水效果
B. 可充分利用光照,提高产品质量
C. 便于机械化生产,降低生产成本
D. 可减轻水土流失,便于保水保肥
2. 下列国家的坡耕地最适合顺坡垄作的是
A. 英国B. 印度
C. 日本D. 马来西亚
【答案】 1. D 2. A
黑龙江垦区的坡耕地多采用垄向区田(在坡耕地的垄沟中按一定距离修筑土挡,把垄沟分成许多小浅穴,如图)耕作方式。
分析垄向区田耕作在改善当地农田生态环境中所起的作用。
【答案】该地黑土流失严重,垄沟中的小土挡能减缓地表径流,减轻土壤养分的流失,保持黑土肥力;该地雨季短,旱地土壤含水量低,小浅穴利于储水,增加下渗,提高土壤含水量,有效改善农田生态环境。
【解析】由材料“坡耕地的垄沟中按一定距离修筑土挡”可知,垄沟中的小土挡能减缓地表径流,减轻土壤养分的流失,保持黑土肥力;东北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7、8月,雨季短,旱地土壤含水量低,小浅穴利于储水,增加下渗,提高土壤含水量,改善农田生态环境。
01
农业区位因素
02
区位条件的改造与变化
03
气象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04
地形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05
市场因素对农业生产影响
06
影响作物品质的因素
07
影响作物产量的因素
08
覆砂类、覆草类、覆膜类
09
间作套种与轮作
10
高床垄作法与树干涂白
11
育种基地与套袋技术
12
季风水田农业
13
商品谷物农业
14
种植园农业
15
乳畜业
16
大牧场放牧业、游牧业
17
混合农业
18
地中海农业
19
我国特色农业地域类型
20
农业污染
农业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解析
一、农业生产活动
(一)概念
人们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等,以获得所需的产品。
(二)特点
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
(三)农业生产特点的实践意义
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特点要求我们要因地制宜,合理发展农业;其周期性和季节性特点要求我们要不误农时,适时播种。
二、农业区位选择
(一)农业区位因素
(二)地理要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地形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土壤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4、水源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5、影响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因素
区位因素
表现形式
主要影响
社会
经济
因素
土地
土地类型、人均耕地、土地租金
生产类型与成本
劳力
数量、素质、价格
生产类型与成本
市场
市场距离、市场大小、消费水平、消费习惯、上市时间、市场价格
生产类型、规模、竞争力
交通
主要运输方式、运输量、运输距离、
销售范围
技术
机械化、化肥、良种培育、冷藏保鲜、信息等技术水平
市场范围、质量、产量
政策
价格调节、法律法规、宣传教育、资金和技术的支持等
产量
(三)区位条件的改造及其变化
1.区位因素的变化:自然因素相对稳定,人文因素则处于不断的变化中。
2.人文因素的变化
(1)市场的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最为直接。
(2)科技进步对不利自然条件的改造:
人们通过技术手段对光热、水分等不适宜农业生产的状况进行人工干预,使之适宜发展农业。
(3)交通运输条件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改进,使市场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
3.我国农业区位选择的巨大变化
(1)经济发展推动了城镇化的进程,农副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大增,在交通运输条件改善的基础上,在远离城市的广大农、牧地区形成了一大批农副产品生产基地。
①山东寿光的蔬菜生产基地。
②内蒙古的乳产品生产基地。
(2)经济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加了高产品农产品的需求。
(3)经济发展也推动育种技术、栽培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使农作物生产摆脱了传统地域的限制。
(4)城镇化的推进使得农村劳动力大量减少,同时农业机械化迅速推广,促使农民选择易于机械化作业的农作物生产。
*高考农业区位因素的常考形式
1、影响作物产量的因素
①降水不足
②热量不足,只能满足一年一熟的需求
③自然灾害
④耕地面积小,总产量小
⑤土壤贫瘠,肥力低,产量低
⑥市场、交通、机械化、科技、农业基础设施等
典型例题:
卤虫生存于高盐水域,以藻类为食,是水产养殖的优质活体饵料,也是候鸟的食物来源。美国大盐湖(下图)属内陆盐湖,卤虫资源丰富。20世纪50~70年代,大盐湖卤虫产业规模小,产品需低温运输,主要用于喂养观赏鱼类。80年代以来,随着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大盐湖卤虫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1)说明早年卤虫产业规模较小的原因。
运输成本高(需低温运输);(主要用于喂养观赏鱼,)市场需求小。
(2)推测20世纪80年代以来,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的原因及其对大盐湖卤虫产业发展的影响。
原因:海洋渔业产量减少;市场需求增大;近海水产养殖技术提高。
影响:对卤虫需求量增加(,促进了大盐湖卤虫产业发展)。
2、影响农作物品质的因素
(1)生长周期长,有利于营养物质的慢积累
(2)昼夜温差大,利于营养物质积累
(3)光照充足,利于光合作用
(4)土壤肥沃,化肥施用少
(5)水源洁净,对作物的污染小
(6)病虫害少(一般害虫喜欢吃植物的嫩叶,冬季考虑害虫虫卵过冬,春季萌发期考虑害虫孵化,害虫最喜欢气温高,干旱的环境,气温越低,害虫越不活跃)
(7)技术
典型例题:
西藏年楚河河谷(图6)所产油菜籽籽粒大、品质优,单位面积产量比我国东部平原高一倍。
分析年楚河河谷油菜籽单产高、品质优的自然条件。
年楚河河谷(位于青藏高原南部)纬度低、地势高,作物(油菜)生长期长,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有机物质的积累。(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
3、影响农作物种类多少的因素
(1)气候差异——冷暖干湿
(2)地形条件差异——类型、垂直
(3)土壤差异——酸碱
(4)品种差异
(5)社会经济因素:市场、技术
4、影响农作物病虫灾害的因素
(1)气候差异——冷暖干湿、温差
(2)生物的天敌
(3)生态环境
(4)技术
典型例题:
建三江位于三江平原腹地,于1957钱开始垦荒,日前面积1.24万平方千米,人口20多万,这里空气清新,水源丰富且水质优良,土壤肥沃。近年来,建三江重点种植水稻,有“中国绿色米都”之称。建三江采用现代技术科学生产,如定点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图8示意建三江的位置和范围。
分析建三江农作物病虫害较少的气候原因(6分)
纬度高(48°N附近),冬季寒冷而漫长,害虫(虫卵)不易越冬; 夏季气温日较差大,日低温较低,不利于虫害生存和繁殖。
5、农作物生长习性的判读
一般从喜温(喜凉或耐寒)、喜光(喜阴)、喜肥(耐贫瘠)、喜湿(或耐旱)、耐盐碱、喜渍(怕涝)、生长期长(短)等角度回答。
(1)从纬度、地势(或积温条件)判断气温,进一步判断喜温(喜凉或耐寒);
(2)从降水、阴坡或阳坡判断喜光(喜阴);
(3)从地势、土壤判断喜肥(耐贫瘠);
(4)从降水判断喜湿(或耐旱)
(5)从地势判断喜渍;
(6)从盐碱地判断耐盐碱
(7)从降水、地势判断喜渍(怕涝);
(8)从时间判断生长期长(短)。
典型例题:
马铃薯是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原产于秘鲁南部地区(如下图),现在世界广泛种植。它生长周期约为3-4个月,块茎含有大量的淀粉、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和无机盐等,收获后要在避光、阴冷、干燥条件下贮存,避免发芽变质。马铃薯既可作为粮食或蔬菜食用、食品加工,又可用于以淀粉为代表的造纸、纺织、化工等非食品类加工。秘鲁年产马铃薯约300万吨,年人均消费量约为100千克。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据马铃薯原产地的自然环境特点,分析推测其生长习性。(6分)
秘鲁南部属于高山地区,海拔高,气温低,说明马铃薯喜冷凉(2分);高山气候,降水少,说明其耐旱(或喜光照)(2分);高山地区土壤发育程度低,说明其耐土壤瘠薄(2分)。
三、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1、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分析生态农业模式发展意义
经济意义:①延长农产品的产业链条,附加值高,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
②有利于改善农业生产结构,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农林牧副渔协调发展;
生态意义:①废弃物资源化,减少环境污染;
②使用新能源,较少植被破坏,改善生态环境;
③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
社会意义:有利于增加就业,提高农民收入。
3、分析某一地区农业发展方向
经济措施:①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生态农业;
②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延长农产品的产业链条,提高附加价值;
③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④发展观光农业等第三产业;
生态措施:①发展循环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改善环境;
②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基础条件;
③退耕还林还草,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社会措施:创造就业机会。
5G备考资源,随问随答,专题设计,优质课件,请扫码加入知识星球
推荐关注防失联纯地理知识公众号——谭老师讲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