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远近闻名的“橄榄之乡”,近年来,江津区石蟆镇不断加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推进乡村振兴产业向纵深发展,形成以农业为龙头、产业为支撑的发展格局,依托农产品市场需求,鼓励地方企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水稻、甘蔗、橄榄等“升级版”种植产业,大力发展种植、加工、电子商务等配套服务,补齐农业现代化“短板”。

一桑一蚕 织就乡村振兴路

种桑树、养桑蚕、蚕结茧、茧抽丝……晚秋时节最后一批蚕茧收获,意味着石蟆镇天旗村种桑养蚕新“丝”路见了成效。

11月10日,记者来到石蟆镇天旗村桑蚕基地,5000平方米自动化立体养蚕室内数百架蚕房整齐排列,养蚕工人正在忙着挑选结好的蚕茧。大蚕均已上簇结茧,一眼望去,白花花的蚕茧像鸽子蛋般大小,如雪似霜,甚是喜人。

“挑选的过程要多注意,蚕茧形状整齐、茧层厚薄均匀、茧色正常的才是优质蚕茧。”在基地里,负责人朱代金一边仔细查看蚕茧成型的情况,一边向工人传授选茧经验。

对于种桑养蚕而言,优良的自然环境自是必不可少。由于石蟆镇气候湿润、良田肥沃,十分适宜种植桑树……尤其是近几年来,石蟆镇围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的发展宗旨,积极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实施退耕还林、土壤侵蚀防治、建设农田基础设施等一系列举措,加快了该镇桑蚕养殖业的发展步伐。

与此同时,石蟆镇紧握乡村振兴的要点,重点突出“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发展思路,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倾斜,先后拨付150万元财政补贴用于富硒产业发展,组织开展专业实用的农业技术培训,吸引了大批在外务工人员回乡创业,而天旗村蚕桑种植大户朱代金就是其中一位。

政策牵线,企业发力,农户获益。近年来,天旗村采用“企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通过企业带头进行规模标准化养殖,产生可观的效益后,再与农户深入合作,以土地出租、基地务工、公司分红等方式实现增收,同时由镇农业服务中心定期为农户免费提供桑蚕养殖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最大程度降低养殖风险,推动桑蚕产业升级。

“销路、产量、品质有保障,现在越来越多的村民想要加入到桑蚕养殖产业。”天旗村书记谢红介绍道,2021年重庆金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天旗村基地获批市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仅这一基地便带动600余户农户就业,户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

一蔗一糖 催生甜蜜产业链

石蟆镇位于长江沿岸,这里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温度适宜,长江蜿蜒流过,为青皮甘蔗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据当地人介绍,石蟆种植青皮甘蔗已有上千年历史,种出来的青皮甘蔗汁多味甜、脆爽怡人,熬出来的红糖味道香醇、色泽金黄。

如今,11月上旬正是甘蔗成熟的季节,一排排翠绿的甘蔗林仿佛随风摇曳的青纱帐,甘蔗成熟的甜味弥漫在空气中,令人垂涎三尺。

“今年雨水充沛,甘蔗长势喜人,丰收在望”。在稿子社区的甘蔗林里,锦兴瑞红糖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朱红梅嗅着甜味,盘算着好久生产红糖。

今天,石蟆人仍然在延续纯物理古法熬制红糖技艺,据杨泽良介绍,他家祖祖辈辈以熬制红糖为业,最早可追溯至清朝,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他是家中的第六代传人。

在中坝岛上,杨泽良经营着一家古法制红糖老作坊,工人正在烧制柴火,将甘蔗汁熬制成黄灿灿的浓浆。

走进作坊,记者看到在偌大的房间里,七口大锅一字排开,伴随着锅内温度的上升,青绿的甘蔗汁开始沸腾翻滚,师傅们不断搅拌去渣、清除杂质,同时让水分蒸发,待稠度融化得像巧克力时方可出锅,出锅后还要进行搅拌、冷却、碾磨等工序,才能将一块完整的手工红糖呈现出来。“熬制糖浆是制作红糖最讲究的环节,坚持传统制糖法既保持了甘蔗原本的营养,同时又有类似焦糖的特殊风味。”有着8年熬糖经验的师傅赵怀平介绍道。

由于石蟆土壤富硒,生产出的富硒红糖还有延年益寿的效果。近年来,随着政府的扶持和电商的走俏,石蟆富硒红糖渐渐走出深闺、走向市场,以往家家户户单独熬制的红糖现在变成了村民们致富产业。

据统计,石蟆镇甘蔗种植面积1万亩,年产甘蔗5万余吨,主要分布在登云村、关溪村、羊石社区,一蔗一糖,催生出甜蜜富农产业链。

如今,石蟆的甘蔗产业已带动周边320户农户就业,提供就业岗位25个。据统计,登云村的4家红糖厂年产红糖800吨,销售额达1000万元,其中该镇扶贫基地重庆锦兴瑞食品有限公司(大坝红糖厂)2020年收购甘蔗4500吨,生产精品红糖450多吨,销售额已达540万元。

一树一果 盘活6万亩土地资源

石蟆镇被誉为“橄榄之乡”,在该镇的桥子村,有个家喻户晓的“橄榄女孩”何春梅,她让山沟里的青橄榄变成了乡亲们的摇钱树,带领全村百姓走上致富之路,这位90后女孩刚被评为2021年度“全国百姓学习之星”。

时光回溯到2015年的夏天,何春梅在回乡途中发现了商机,网上一抢而空的橄榄,在石蟆随处可见但却无人问津。她瞅准商机,利用学电商的专业优势,决定辞去城里的工作,回乡创业帮助乡亲们走出困境。

通过不断的学习探索,何春梅掌握了橄榄的采摘、清洗等技术,以及电商发货、客服、运营等流程,她还亲自对种植户开展管护培训,引导村民加强品控。这让原本滞销的石蟆橄榄,摇身一变为值钱的“金果果”。

为了让橄榄产业品类更丰富、销路更广,何春梅带领团队创新研制了干果、果脯、饮料等橄榄系列制品,并通过专业的“扶贫直播电商团队”直播带货,拓宽线上销售渠道,如今,在淘宝、天猫、拼多多等各大电商平台,均能看见石蟆橄榄的身影。

又到一年一度的双十一购物节,何春梅的淘家乡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一派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工人们早早地来到车间,熟练利落地挑拣橄榄,电商工作室内淘宝接单的滴滴声此起彼伏,厂房外一辆辆的货运车正等待着装箱运输。何春梅告诉记者,今年以来合作社已销售橄榄600多万斤,销售额达1300万元。

与此同时,在石蟆镇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投入200万元发展“公司+基地+合作社+贫困户”产业模式,辐射带动村民脱贫致富,实现产业增收,提升橄榄品牌效应,推动石蟆橄榄产业发展取得新跨越。

现今,橄榄已成为石蟆镇特色农业支柱产业。据统计,石蟆橄榄种植面积已达5万余亩,年产量5000吨,年产值1.2亿元,占全镇农业总产值30%。该镇建成橄榄建设标准化种植基地3个,成立专业合作社4个,其中蜀津橄榄种植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国家级示范专业合作社,解决当地就业人数超过1000余人次,其中带动80余户贫困户,户均年增收1万余元。

放眼望去,江津区石蟆镇正阔步在“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桑蚕、红糖、橄榄等富硒产业“多点开花”,呈现出产业兴旺、农民致富的喜人态势,也让更多的石蟆乡亲展露笑颜。

蚕房

登云村红糖甘蔗熬制红糖

俯瞰中坝岛

工人在基地摘茧务工

工人正在挑选橄榄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