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采挖天麻的最佳时节。车随山路盘旋,至遵义市板桥镇柏杨村娄山林下天麻种植基地。放眼望去,村民们分散在林间,正忙着采挖地里的“土疙瘩”——娄山天麻。
这是柏杨村全面推行“党支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引导种植专业合作社和村集体全资公司发展的天麻产业。2020年,柏杨村累计种植天麻4万平方米,覆盖林地面积1.3万亩,产量达10万斤,实现产值500万元。
村民正在采挖天麻
“我们家有八口人,以前都是靠种包谷为生,累人不说,还挣不了多少钱。自从种了天麻,日子好过了,每年的收入比之前增加了上万元。”村民杨国学乐呵呵地说道。
村民正在采挖天麻
柏杨村发展天麻产业,既能利用现有的森林资源和林下空间,又能带领百姓增收致富,这是一条发展的好路子。“我们村土地少,林地多。2016年,村里正在寻找合适产业进行发展。考虑到村里优质的林下资源一直没有机会利用起来,柏杨村本就生长得有野生天麻,这是个优势。2017年下旬,我们村开始发展天麻产业。”柏杨村村主任李光五向记者介绍道。
李光五介绍柏杨村天麻发展情况
中国天麻看贵州,贵州天麻数柏杨。柏杨村地处大娄山脉,平均海拔1300米,森林覆盖率达84%,常年气温15—17℃、相对湿度82%,负氧离子极高。在这样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舒适宜人的生态气候下生长的娄山天麻,天麻素含量高达0.78%,约为国家药典标准的4倍。
谈到天麻的种植经验,李光五有话说。“天麻的种植端,完全可以交给村民。因为种植天麻,投入的劳动力成本不大,既不需要施肥,也不用锄草。无论是在家务农的老人,还是年轻人,都可以种。种出来的天麻通过公司来回收,深加工制成天麻产品,再进行销售。”
村民采挖的天麻
近几年来,柏杨村创新了天麻种植模式,结合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三变改革”,由公司负责提供技术指导和生产销售,合作社协调土地流转和组织劳动力,农户通过林地流转、入股分红、参与劳务等方式增收。2017年以来,柏杨村天麻产业创造就业岗位331人次,发放人工工资100余万元。
此外,柏杨村还通过召开天麻种植技术培训,派专人到外地进行考察学习,村民们通过与技术成熟、经验丰富的种植户沟通交流,天麻种植技术得到一定提升,降低了天麻种植过程中的成本,大大调动了村民种植天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下山后,记者前往板桥镇柏杨村村委会,硬化路两旁的黔北民居颇具特色,清一色的小青瓦、坡屋顶、白粉墙......不远处有几幢与民居风格不一样的厂房令人眼前一亮。
“这边是大娄山天麻育种中心,旁边是‘天麻两菌’生产厂。往里走,我带你们看下。”在厂房内见到柏杨村党总支部书记肖碧仙,她正热情洋溢地向大家介绍柏杨村的天麻加工中心。目前,柏杨村已建成1200平方米天麻加工中心,具备清洗、蒸煮、切片、烘干、磨粉等一体化加工生产线,可实现年加工天麻36万斤,同时与茶溶天下等公司合作,研发出天麻干、天麻片、天麻粉、天麻酒等多种初深加工产品。
肖碧仙介绍柏杨村天麻
值得一提的是,柏杨村还与贵州大学农学院和遵义师范学院生物科技学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共同在天麻种植技术、种苗培育、精深加工、食用保健等方面开展研发。目前,贵州大学“专家校院”和遵义师范学院“博士工作站”已落户柏杨。经过近4年的发展,柏杨林下天麻产业已形成集“菌种生产、标准化栽培、初深加工、产品研发”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据了解,该基地生产的天麻已连续三年获得有机转换认证。同时,柏杨村全力打造“娄山天麻”区域品牌,与遵义联盛药业、山咔咔等5家大型企业、20余家销售门店以及“遵品入沪”“遵品直供”等网络平台签订了供销合同,形成线上线下联动、旗舰加盟共赢、药用保健同步的多形式、多渠道销售格局。2017年以来,已累计销售天麻成品11000斤,销售额达200余万元。
肖碧仙表示,下一步要继续完善天麻全产业链,力争建成全市林下天麻种植示范基地,全省林下天麻研学示范基地,全市“两菌一种”示范推广中心。进一步拓展天麻产业创新空间,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创新引领的林下经济发展路径。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汪韵 吕乘 谢光龙
编辑 龙海若
编审 王璐瑶 杨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