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张 峰

“张书记,这么早就来山上了啊。”“马上就到收获的时候了,来地里除除草,看看长势。”近日的一个早晨6点,阳光刚照进山林,嵊州市金庭镇济渡村党总支书记张惠东便早早来到山上的桃形李园。而此时,已有不少村民在山上劳作。

拾级而上,进入李园,诱人的果实已挂满枝头。几名工人在除草,张惠东也蹲下身子忙碌起来。上世纪90年代,20岁的张惠东便外出打拼,做过花木生意,贩过桃形李。30岁回到村里竞选上了村干部,“那时候华堂村、灵鹅村的桃形李产业已发展得红红火火,但我们村种桃形李的却不多。”他说。

守着家门口的“金山银山”,却依旧过着清苦日子。张惠东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当上村干部的第一件事便是发动全村人种植桃形李。“没人听,当时村里种花木的比较多,都舍不得把花木地变成桃形李地。”做过花木生意的张惠东深知,村里大多种的都是传统花木,从长远眼光看,迟早要被淘汰,“刚好有一户农户想转让十几亩桃形李地,我就承包下来了。”

当时,桃形李均价为4元/公斤,农户一年能赚5万元已算不错了。而张惠东的李园喜获丰收,一下就卖了8万元。这不仅让村里的村民羡慕不已,就连华堂、灵鹅两个村的农户也前来取经。

有了良好的开端,村民们的思想开始转变,种植桃形李的人也越来越多。第二年,村里的山上几乎种满了桃形李,很快,收获的时节到了。

“不仅销路有了保证,价格也慢慢水涨船高。”村民竺桂火是村中尝到种植桃形李甜头最大的一位村民,他家种植的桃形李,如今已经从几百株扩大到1000多株,一年最多可以销售15万元。

如今的济渡村,95%的村民都种上了桃形李,每到采摘时节,不仅前来收购的商贩越来越多,游客也是络绎不绝,在张惠东的发动下,许多村民又搞起了采摘游,一天就能赚上万元。

为推进桃形李产业可持续发展,嵊州着手建设万亩桃形李基地,出台了《嵊县桃形李生产技术规程》地方标准,注册了“羲之牌”商标,通过生态化种植、全程化监管、科学化采摘、网络化营销,来推动“嵊州桃形李”的“小品种大发展”。同时,每年开展桃形李擂台赛,推出桃形李文化节、桃形李赏花节、互联网+桃形李采摘等活动,大力发展以桃形李赏花、采摘为主,生态观光和文化旅游为辅的“农业+旅游”模式,吸引了广大外地客商和游客。如今,嵊州桃形李种植面积达2万多亩,产值2亿多元,其富民模式成为全省“一亩山万元钱”的典型代表。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