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平乡云台村位于建平乡西南方向,与官渡镇紫阳台接壤,巫官、巫庙公路横穿其中,同时也是黄岩景区旅游环线的必经之路。这里群山叠翠,草深林密,景色十分秀丽。村民汪昌春充分利用山区优越的自然环境,独辟蹊径发展刺胸蛙又名石蛙的生态养殖,成功探索出一条特色养殖致富新路子。生态养殖的石蛙,也成了她致富的“金蛙”。
5月13日,记者来到云台村春伟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却不见石蛙踪影。养殖户汪昌春一边介绍着养殖石蛙的注意事项,然后轻轻掀开水池里的木板,只见一只只石蛙纷纷跳跃而出,溅起串串水花。
今年47岁的汪昌春,原来一直外打工。2015年,一次偶然机会她了解到人工养殖生态石蛙的巨大市场,便和家里人商量,回到云台村在青山绿水之间建立起养殖场开始尝试着养殖石蛙。
在石蛙养殖区内,只见整齐地排列着一排排像小房子一样的养殖池,干净的蛙房,流淌的水道,大大小小的石蛙躲在木板下面乘凉。
石蛙因雄性蛙胸口有颗粒状突起而得名。它白天一般生活于山涧或阴湿岩石缝中,习惯昼伏夜出,以捕捉小鱼、小虾及各种昆虫为食。人工养殖的石蛙因其肉味鲜美,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具有食用保健和药用价值,成为餐桌上的美食。目前,人工养殖的石蛙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石蛙肉质细嫩鲜美,销往外地市场价将近150元一斤,通过山林生态养殖,更受消费者欢迎。”汪昌春告诉记者。
然而,石蛙好吃,却很难养。为了掌握这门技术,汪昌春足足花了4年的时间,四处取经学习,并购买了大量的专业书籍自学,在摸索中一步步积累经验。
“2016年,我引进的种蛙就因为养殖经验不足,死了一大半,损失严重。”汪昌春说,石蛙不同于牛蛙和青蛙,不仅环境和技术要求高,养殖时间也较长,一般要养上两三年才能出售,而且养殖成本较高。为了节约成本,她专门组建了一间黄粉虫培育室培育黄粉虫,作为石蛙的日常食料。
养殖石蛙温度和水质十分关键。该基地将蛙池沿山而建,并有纯天然的山泉水,实现了每个池子水源的全天候流动。
“养殖石蛙对水质有一定的要求,必须是无污染的山泉水,温度一般不超过28摄氏度,周围的环境要求比较安静,这样才能适合石蛙的生长。因我们这里生态环境好,适宜石蛙生长,现已发展到数万只的规模,大的石蛙长到200—400克左右,更甚至最大的还能长到500克,现在我的年均纯收入在50万元左右。”汪昌春边给石蛙投喂饵料边说道。
“下一步,我还要扩大生态养殖面积和石蛙养殖规模,带动村民一起增收致富。”对于生态石蛙养殖的前景,汪昌春充满信心。
好山好水好石蛙,鼓了钱袋,富了农家,这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近年来,巫山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依托,积极发挥自然资源优势,进一步探索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科学实现路径,推动生态资源向生态产业转化,推动乡村振兴,助力群众走上致富路。
记者任美连 陈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