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路”虽然拓宽了蜗牛的市场,但由于北京、广州等地路途较为遥远,即便他们已经在包装和运输过程中采取夏天放冰块防暑、冬天用泡沫箱保温等措施,还是无法避免活体蜗牛在长途运输过程中的大量损耗,怎么办?

愁眉不展之际,进行粗加工的想法映入了沈福良的脑海:把蜗牛去壳去内脏制成半成品,就可以收进冷库冷冻保存。2003年,嘉兴市潜福食品有限公司成立,蜗牛产业开始步入初加工时代。

“这样一来,蜗牛的保质期就从几天变成了18个月,大大延长了销售周期,更降低了运输成本。”忆及当年,种种艰难困苦依然历历在目,但沈福良不仅挺了过来,还迎来了更好的发展契机。

2004年3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来到潜福调研,肯定了蜗牛产业发展。沈福良乘势而上,于同年成立潜鑫食品,开始研发预制菜,让蜗牛产业朝着深加工发展。

品质提升了,市场也自然随之打开。不久后,潜福成为国际大型西餐连锁店的供应商。然而面对更加严格的管理要求和审核标准,沈福良又发现了新问题:想要匹配用户的需求,蜗牛产品需要一个稳定良好的品质。

2005年,由潜福参与编订的浙江省地方标准《无公害白玉蜗牛》发布实施,更严格的标准,催生更高的品质。蜗牛产业,成功跑进了标准化赛场。

“要让蜗牛更有‘生命力’,一定要做全产业链,否则扛不住风浪。”几番闯荡,让蜗牛“新手”沈福良成长为嘉兴市潜福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成了大家公认的“蜗牛大王”。

“做强蜗牛产业,要靠企业和老百姓相互成就”

烈日当空,43岁的徐勤森热得汗流浃背,却乐在其中。

在余新镇普光村,记者走进徐勤森家的院子,他和妻子两人正挥动铁锹,给蜗牛培养土中加入石灰——这是为了让蜗牛在生长过程中补充足够的钙。

院子里的两间恒温蜗牛养殖室里,摆放着一排排整齐的木箱。打开任意一格,都能看到里面100多只白玉蜗牛正在健康成长。如今,徐勤森家养殖了近500池蜗牛,院子对面的室外养殖区域旁,家里的汽车和三轮车整齐停放。就在前一天,徐勤森刚刚卖掉一批蜗牛。

15年来,蜗牛彻底改变了他的生活。

2008年,徐勤森在朋友的推荐下携妻儿来嘉兴打工,租住在余新镇。当时,他们就希望日后可以在嘉兴定居。然而,不久后他发现,想凭打工的工资过上想要的生活,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看到余新镇有不少人通过养蜗牛致富,他也想试一试。几经打听,他得知只要向潜福公司提交申请,经审核合格,公司就能够提供学习机会。

提交了学养殖的申请后,徐勤森获得了培训机会。他到了现场还发现,这里不仅可以免费拿资料,每天还包一顿中餐,整个学习几乎“零成本”。只用了一年的时间,徐勤森就从刚刚接触蜗牛养殖的“小白”,变成了一边赚钱一边继续投资蜗牛产业的养殖能手。

后来,徐勤森凭借勤劳的双手先后实现买车、盖养殖池等多个心愿,如今,两个儿子已经长大,一家人定居余新,不仅实现了最初的梦想,还在老家盖起了别墅。

徐勤森算过这样一笔账,蜗牛的生长周期是4到5个月,每年大约可交叉养殖3轮。现在的行情是每公斤20元,潜福每年可以收购1.5万公斤,家里可以收入25万元至30万元。与之前打工收入相比翻了几番。

一双勤劳的双手,让徐勤森和家人在奔富的路上拥有坚实的脚步、向上的心态。

身穿白色工作服,步履匆匆走进车间的冯利民今年47岁了,他已经在潜福工作了17个年头。曾经的他,是一名饭店厨师。

2006年,福良蜗牛合作社成立,养殖标准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同年,他加入潜福,从事产品加工的工作。

17年间,产品从简单的半成品逐渐衍生出8种预制菜。如今,他也已经成长为潜福精加工车间的主任。

“我们都相信,幸福等不来、求不来,是靠努力奋斗出来的!”冯利民笑着说。

走进潜福共富车间,墙上的一组数据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自公司2003年成立以来,定向吸纳黎明村、普光村劳动力就近就业,截至目前,已累计吸收劳动力650余人次,目前在岗60人,其中工龄最长的已达18年。

这是潜福作为本地企业的社会责任,更是带动共同富裕的亮眼“成绩单”——

从事蜗牛养殖13年的余新镇普光村蜗牛养殖户应小园说:“合作社带领我养蜗牛致富,我会把自己的一技之长传给更多有需要的养殖户。”

从事蜗牛养殖6年的大桥镇胥山村蜗牛养殖户陈冲林说:“养蜗牛以来,合作社的技术人员多次上门指导,蜗牛养好了,腰包也鼓起来了。”

从事蜗牛养殖15年的普光村蜗牛养殖户郑连荣说:“养蜗牛,就是勤劳致富。”

……

2013年,首个蜗牛规模化家庭农场——鑫华家庭农场成立。余新镇养殖蜗牛人最多的时候,本地农户可以供给潜福近90%的采购量。

前几年,受到疫情的影响,蜗牛的销量大幅下降,但是养殖户们却没受到多大影响,沈福良和员工、农户们打成一片,倾听他们的心声,并承诺无论如何不欠农民一分钱!

“做生意,走错一步就是万丈深渊。”沈福良说,“做强蜗牛产业,要靠企业和老百姓的相互成就,才能实现共同富裕。”

“一个人富不稀奇,一群人一起富才是本事”

“早啊,我们又来卸货咯!”8月17日早上7点半,一辆装载着6000公斤白玉蜗牛的卡车驶入潜福食品有限公司院内,从车上下来的是来自安徽六安的养殖大户李香云和她的丈夫——每个月,他们都会从安徽拉一车蜗牛到潜福。

活体蜗牛按箱称重后先进入粗加工车间,在流水线上,蜗牛被清洗、去壳,成为食材的原料。还有一部分蜗牛则进入精加工车间,经过调味、包装,被制成各种各样的预制菜。

这是他们从事蜗牛养殖的第12个年头。

12年前,原本从事服装外贸的李香云夫妇事业受挫。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们在网上看到潜福蜗牛的介绍,觉得这是一条可行的致富路,就下定决心成为蜗牛养殖户。

蜗牛毕竟是一个小众产业,刚刚接触的时候,亲朋好友并不了解,李香云也因此遭受了不少冷眼和嘲笑。然而,更让人焦心的是初出茅庐的他们缺乏成熟的养殖技术,在从事养殖的最初5年,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农民需要产业,乡村需要振兴。2015年,潜福成立了蜗牛产业协会,致力于蜗牛养殖研究培训,手把手为“李香云们”传授经验,攻克技术难题。经过系统培训,李香云的蜗牛生意终于迎来了盈利,并一举成为养殖大户。

“小家”富了起来,“大家”都来取经。李香云和丈夫不厌其烦地把“致富经”传授给了前来请教的老乡,为方便活体蜗牛运输,还自掏腰包购买专用卡车和装载箱,承担起了安徽六安蜗牛的货运任务。截至目前,他们共带动六安5家养殖户通过蜗牛走向共同富裕。

2020年,潜福的浙江、安徽、江西、江苏、河南、河北、上海六省一市养殖基地框架基本形成。截至目前,全国525户农户平均每户增收10万元到30万元。

“一个人富不稀奇,一群人一起富才是本事。”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蜗牛养殖户,沈福良总是这样说。

如今,潜福所在的大桥镇曹庄片区正积极畅通村企合作渠道,指导散养农户升级为“公司+合作社+养殖户”的共富工坊管理模式。

黎明村建立了12名技术骨干、51名社员、525户养殖户的三级共富工坊梯队框架,对养殖技术标准、养殖技术教学、养殖日志流程、品牌包装营销等进行统一,帮助社员降低养殖成本约30%,带动养殖面积4000余亩。

蜗牛让百姓“富了口袋”。目前,蜗牛产业已成为大桥镇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和致富途径。

每到周末,潜福共富工坊都会迎来大批亲子游、研学游的客人。踏入共富工坊,卡通蜗牛形象吸引着孩子们的注意,再往里走,儿歌《蜗牛与黄鹂鸟》中的葡萄树尽在眼前。

在这里,孩子们不仅能了解到一只蜗牛的前世今生,更能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农民的辛苦,成为学习农事的天然大课堂。

事实上,一只蜗牛的共富故事不仅吸引着小朋友,更让来自全国各地的考察团拓宽了视野。以“山海协作”为契机,丽水市遂昌县金竹镇也发展起了中华白玉蜗牛养殖业,蜗牛产业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新来源。

每当有人问及蜗牛的共富故事能否在其他地方复制时,沈福良的回答总是:“只要愿意好好干,我们都愿意免费培训,提供全流程服务,带领大家迈向共同富裕!”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