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学说平台、知乎
优秀博士生和普通博士生差距能有多大?
精选回答
01
低调雾雨霏霏
作为一名普通博士生,每次看那些优秀博士生简直口水都要留下来了,具体差距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求知欲
这一点是优秀博士生的基础。
普通博士生可能就对自己的研究领域比较感兴趣,对自己研究领域以外的东西就缺乏兴趣。而优秀博士生除了自身研究领域以外,对其他博士生研究的东西也非常热心,会不断问东问西。这一点其实对于毕业毫无益处,但是毕业后如果走上科研岗位就不一样了。如果作为一名科研人员,在毕业后只会关心很细微的领域,那很难做出有意思的学科交叉成果,只能靠钻研某一点来继续科研。但是,除了极个别天赋异禀的人外,大多数钻研某一点的人最后都会因为水平有限而走入死胡同。
辨别求知欲强弱的办法很简单,参加课题组例会、学术讲座时,看看自己和周围人干嘛就能知道了。那种参加讲座还积极提问和交流的人,大概率会成为大佬。
2.执行力
这是优秀博士生和普通博士生差距最大的一点。
当老师问最近科研进展或遇到实验难题时,普通博士生大多套路是:我读了x篇论文,我觉得有以下x项难点,预期后面解决。基本目标就是熬过这次汇报,不被老师怼就算成功。
优秀博士生却不一样,他们在汇报时会报文献中的解决方法进行详细讲述并分析可行性。更优秀的博士生会动手去尝试,看看到底难点在哪儿?
如果遇到缺仪器或实验材料,普通博士生可能就汇报老师,等着老师帮忙解决。但是,优秀博士生却不一样,他们会发动自己的人脉资源,详细调查其他课题组有没有类似的仪器和实验材料,并给老师详细汇报这些仪器或实验材料能不能借用;如果能使用,那使用成本和预期实验效果如何?
有一位博士生大佬想去欧美某顶级名校巨佬的实验室交换、做实验,但自己导师并没资源。这博士生大佬发邮件套磁失败后没有放弃,后面写了几篇SCI论文送审时专门填了巨佬名字,然后又投稿参加了该领域顶级国际会议,直接见到了巨佬,最后拿到了邀请信,学成回国。
而菜逼博士生,每天大部分时间其实都是在磨洋工。除了极个别确实需要手机科研的博士生外,那种一天给手机充电超过一次的博士生,基本上都是中重度拖延症患者。
3.团队意识强
这一点是优秀博士生未来发展的重要指标。
在科研中,确实也有很多博士生只靠自己就能取得丰硕的成果,但是这些博士生如果学不会合作,那未来最多只能做一名压榨学生的老师或者压榨自己的研究员。从长远看,发展是有极大的限制的。
在科研中,在大家合伙做了实验以后,其实经常有争夺成果署名的情况,所以如果遇到了那种没有团队精神、自私自利的博士生,大家离远点,否则啥时候被人从背后捅了一刀都不知道为什么。
我个人建议,博士生们合伙做实验前千万要提前明确成果归属。如果条件允许,签纸质协议最好。虽然看起来显得有些不近人情,甚至还有点小题大做,但是真遇到问题时就知道好坏了。
说个案例,2名博士生一起做实验,按惯例就是有数据了就是大家一人发一篇。甲实验做得多些,乙仿真会多些。到了出成果的时候,甲的SCI先发了,是个二区期刊,所以接下来的数据就轮到乙。不过乙写的文章质量好些,投一区top期刊时给了小修后录用的意见。这下矛盾来了,甲觉得乙没有认真帮自己仿真,所以自己文章只能发二区,最后要求乙的文章也署自己为共同一作,否则会向编辑部举报,大家闹得不欢而散。
最后,我想补充下:优秀博士生和普通博士生只有到了上手科研才能看得出来,之前的成绩没什么太大的影响。我见过很多本科比较菜的人,到了科研时反而大放异彩;而有些本科成绩突出的人,到了科研时反而迷失了自己。
02
KKKKKKK
优秀博士生
远见的鹰(宣传利器):规划明确,一入学就把这几年安排的明明白白。第一年学基础知识,看文献整理成survey,把各种经典方法都自己复现一遍。后几年开始找几个点创新。第一篇可能写作上吃力一点,后面直接起飞。个人认为这算是最理想情况的博士了,这种人导师可以用来给自己做招生宣传。
镇山的虎(冲击best):数理基础及其扎实,怼着一个难点使劲钻,钻了几年出来一个大成果,一举成名。这种人一旦成功成果会很硬核,适合用来冲刺best paper。不过一旦失败有可能毕业困难。所以这种人通常有极强的魄力,或者懂得风险管理,找一些小点发发文章避免到时候毕业困难。
善战的狼(完成项目):导师让做什么就做什么,学东西快,哪怕老师是在瞎指挥也一样能出来个东西,知道如何扬长避短把瞎指挥的部分隐藏一下。有时候项目书里的一些点当时写的时候欠考虑,靠这类人的成果给项目补洞。
敏捷的豹(涨引用):追逐学术热点疯狂灌水。来一个热点,讲究一个速度,三个月就能把low fruit全摘了。后面人再追热点就得引用你的文章,这种主要是用来涨引用量的。
忠诚的狗(其他事务):科研之外的学术事务的得力干将。
普通博士生
划水的鱼:在工位刷知乎打游戏的。
退堂的鼓:怀疑自己研究的意义,不想干。
拖油的瓶:不催就不干,组会上编两句话糊弄糊弄,得过且过。
盛饭的桶:整天约饭k歌,团建之王。
03
德先生
优秀博士与普通博士的差别就在于能不能为自己的博士生活做一个合适的规划。回答这个问题更希望能够让更多知友们能够让自己的博士生活过得更有内容。本文为浙大教授王立铭老师所写,王教授以经验回答博士生活究竟该怎么过。
经常有学生问我:
「博士五年,我该怎么过?」
我认为,这是一个难以回答、给分很高的论述题。
你可能会说,这还用问吗?你不都已经说过了,读博士的目标是为了给未来的科学研究职业做准备,那读博士期间我不就是低头工作,多做研究,发表更多更好的学术论文就行了吗?
还真的没有这么简单。攻读博士可是一段不短的时间。五年,占据了现代人寿命的百分之三四,工作寿命的十分之一二,这个数字想想有没有让你发根直竖?比如说吧,如果五年博士你的目标就是论文论文论文,而且是在最好的杂志上发表论文(拿我们生物领域来说,你想到的大概是CNS=细胞+自然+科学杂志),于是你努力工作,并且成功在《自然》发表了你的论文,听起来不错吧?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如果五年你的收获仅此而已,那也就意味着你漫长一生的价值,也能以此类推地用十几篇论文的价值来衡量。你愿不愿意自己一生的全部价值就是十几篇论文?至少我是不愿意的——我尽管大概这辈子也发不了几篇《自然》,我仍然认为自己的一生可以丰富多彩摇曳生姿,绝对超过一小叠论文的价值。因此,我觉得博士五年,你应该过的更有内容。
安排你的研究
当然,博士五年,科学研究的分量自然还是重中之重。保守估计,这五年里至少一半儿以上的时间、七成的逻辑思维和九成感情都会投入在你的博士研究里。
但是你有想过做什么样的研究,怎么做,在五年里取得什么样的进步和收获没?
在这里,隆重介绍给大家一张图。这张图来自著名的系统生物学家Uri Alon在2009年《分子细胞》杂志(Molecular Cell)发表的一篇文章《如何选择一个好的科学问题》(How to choose a good scientific problem)。
这张图的核心思想是,把科学问题按照两个维度分类:可行性(也就是难易)和科学兴趣(也就是知识收获的大小)。按照两个维度划分后,我们可以立刻得到四种潜在的科学问题:简单但是收获小(所谓唾手可得的「low hanging fruit」),简单但是收获大,困难同时收获大、困难同时收获小。
而我们的第一个建议就是:尽量避免做困难同时也没有什么收获的科学项目。
这听起来似乎不证自明,但至少在生物学研究里,我见过很多人有一种下意识的感觉:困难的研究=重要的研究。一个实验过程繁琐、或者需要极其精巧的手艺、或者消耗大量的时间,我们往往会有一个错觉:把它做出来就能解决重要的科学问题。而从这张图里我们就能马上明白,难度和收获其实是互不相关的两个因素。
而根据这张图稍加修改,我觉得可以用来指导博士研究五年时间内的研究规划:
刚开始做研究的博士生应该从简单但是收获小的科学问题开始做;
之后慢慢过渡到仍然比较简单、但是知识收获更大的科学问题;
而那些难度较大、同时伴随着重要知识积累的科学问题,可能更适合留给没有毕业压力的高年级研究生和博士后。
为什么这么说?
难度低收获小的研究课题容易上手、而且更容易有阶段性的进展,在我看来这样的科学问题会给「见习」科学家们提供一个很好的练手、迅速得到反馈、并积累自信心的机会。同时,在国内的大多数研究机构,博士生毕业拿学位是有明确的发表论文的要求的(生物专业的学生通常还会有对杂志影响因子的硬性要求——一条我很反对但却必须忍受的要求)。一个难度低、收获小的课题,可以帮助学生们在入学不长时间内发表一篇学术论文,至少解决毕业的后顾之忧。我始终认为,科学研究是自由探索的事业,背负着各种各样的条条框框是做不好研究的。我宁可我的学生们,可以在不用顾及毕业压力的条件下,凭着单纯的好奇心、兴趣和刨根问底的热情去做他们的博士论文研究。
当然更进一步的,我相信任何一个有志于科学研究事业的博士生,都不会满足于这样打打擦边球、做点边角料的研究。因此练手热身之后,顺理成章的,你应该开始追逐更大的科学问题、更重要的科学发现、更深入的探索。而在这个阶段,我觉得也正是博士生开始形成自己的研究兴趣和研究风格的阶段。我们在之前的文章里就说过,科学研究的美妙之处在于你永远无法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来衡量她的精彩和意义。那么对于你——一个博士研究生来说,什么样的研究才「有趣」,才「有意义」,才更适合你自己呢?你是更喜欢动手还是喜欢分析?喜欢观察偶然现象还是喜欢定量研究?是喜欢为理论补上最后一块缺环,还是干脆开辟一个新战场?当然,这个阶段的博士生大概还没有能力完全掌控自己的研究课题,仍然需要导师大量的输入和帮助。但是我相信你的研究必定会开始带有你的「个人印记」。从某个具体实验的安排,到实验逻辑链条的设计,到发现的总结和提炼,你应该试着开始有自己的思路。
而等你真正经历过完整的科学研究程序(这一般包括试探性研究——系统研究——分析数据——总结发现——撰写论文——投稿并发表的过程),也开始慢慢体会科学发现的美好和激动,那么接下来,你要做的也许是开始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研究问题和领域了——而她往往位于那块难度较大、但是收获也很大的象限。大家从各路媒体里可能听过一个词儿叫「蓝海」,其实说的正是这个意思。道理也很简单,作为新一代的科学家和未来的独立研究者,你需要的是一个充满未知问题、竞争不是那么激烈、能让你深入探索许多年的研究领域,而这样的领域一定是比较困难的——要是不困难早就被别人研究出来了好不好?
这里再总结一下,我觉得博士研究生最理想的研究规划应该是:一个有趣容易上手的课题初窥门径积累信心;一个深入的研究问题真正做出科学发现并形成个人的风格;然后开始在更困难的科学问题蓝海里寻找属于自己的研究领域。当然,这样的描述也许太理想化了。毕竟五年时间对于很多实验学科来说不算短也不算长,能不能真的走完这三个步骤谁也无法预料。但是即便在五年博士之外,我想这样的三段论,可能也会对你规划科学研究之路有所帮助吧。
规划你的职业
还是那句话,博士五年是段不短的时光,你肯定不希望这五年时光的意义可以用几页论文来称量。五年博士毕业之后,除了留下一些有意义的研究成果,你也应该努力找到自己的职业方向,努力让你自己变成一个更好的社会劳动者。
因此在研究之外,你需要开始规划自己的职业。而对于埋头研究的博士们来说,我觉得一个特别重要的任务,可能是「理解这个世界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话是不是听起来太玄乎了?
我举一个很小的例子吧。过去两三年里我经常会有意无意地问我碰到的生物专业大学生/研究生们,毕业以后想做什么工作。很多人会说「继续做研究」,也有很多人会说「不想做研究了,想找个工作」。然后我就会继续追问,如果你想做研究,那么毕业要做什么才能让你找到一个独立研究的职位?或者如果你不想做研究,那么你心目中的工作是什么样的?
然后我听到的答案就开始很有趣了……我发现很多立志要「做研究」的学生,也并不十分清楚在今天的科研环境里,想要在一流研究机构求职需要什么样的准备:要到哪里做博士后训练?需要怎么规划自己的研究和论文发表?需不需要考虑研究经费?如何建立人脉和寻找合作者?怎样撰写未来研究计划?等等等等。而那些想要离开学术圈的同学们的知识可能就更欠缺。比如很多同学会说,哦我不想做研究了,那我就去药厂做销售吧(或者一个很常见的相反的回答是,我不想做销售,那我就还是做研发吧)。换句话说,在这些同学们心里,对产业界的理解是非常肤浅粗糙的:一家药厂大概就只有两个部门,研发部门负责制造药,销售部门负责卖药挣钱(那么在药厂的生产/市场/质量/采购/物流/法务/商务拓展/政府关系/医学事务/人力资源/环境健康/厂区维护等部门工作的同学情何以堪?)。
所以说,有很多博士毕业的同学们,其实并不了解「这个世界到底是怎么回事」。有志于科学研究事业的同学们,也许对自己的研究课题了如指掌,对相关进展如数家珍,但是很可能完全不知道怎样才能发展自己的科学研究职业,怎样做准备,怎么求职,怎么运行自己的实验室,怎么带学生。想要离开学术界的同学们,也有大概率完全不了解哪怕是和自己专业很相近的产业界的基本逻辑和事实,不知道产业界需要什么样的人,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样的工作。
而且这还是最基本、最接近博士生们自身利益的「世界」呢。在你的关注圈之外,你是不是知道当下各个学科的热点领域是什么?你知不知道世界上哪里正在孕育着激动人心的科学大事件?是否知道为什么今年夏天水漫武汉三镇?特朗普成为共和党候选人和英国脱欧意味着什么?有没有关心过国内空气和土壤污染的监测和治理情况,关于当下热议的教育和医疗困境有没有什么自己的想法?这个热闹的世界其实离你并不遥远,你不想快要30岁了还对她一无所知吧?
你也许会说,这些我都关心啊!可是我的本职工作还是做好研究,我没有时间和精力、而且也没有渠道去更深入的理解这些问题啊。
那么这里我再按照惯例,给出一条有操作性的建议:聊天。
理工科博士生,是非常容易和不同背景和行业的人进入聊天模式的。这个和你是不是内向外向无关,和你做的研究是高大上或者接地气无关。
破解之道在于人人都有的那份好奇心。
就说我们学生物的同学吧。其实你们有没有意识到,你从大学开始的专业积累,哪怕在你自己看来多么平淡无奇,对于很多很多外行的朋友来说都很新鲜有意义?从小番茄(圣女果)是不是转基因,感冒要不要吃抗生素,寨卡病毒对里约奥运的影响或者火星上是不是有外星人,我们学生物的知识面其实比我们知道的要广得多,尤其是和其他背景的人比起来,也许多那么一点点,就是这一点点会成为你的敲门砖,让你更容易认识其他行业的朋友们,也更容易从他们那里学到关于生物科学研究之外的世界。
聊天,也许会是你从自己研究的具体科学问题抬头四望、理解这个世界的入口。接下来,你也需要更多脚踏实地的机会去看看这个世界。校内社团?实习?暑期实践?短期的考察和调研?我相信,只要迈出了勇敢的第一步,你应该能找到慢慢找到适合你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式,在做好研究的同时,更好理解这个世界到底是怎么回事,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
开始你的生活
说完了研究和职业,最后简单聊聊生活。
我在之前的文章里讨论过,出国读博士,可能特别大的一点收获不是研究、而是生活方面的:相比国内三点一线的典型学生生活方式,一般而言出国读书的你会有更高的奖学金收入、需要独立安排自己的衣食住行、会有车和更大的活动范围、休闲娱乐的时间也会多一点——这就意味着你会像这个社会上的大多数人一样,在20出头的时候开始独立生活。而你留在国内读书的同学们,可能要晚上五年才能真正离开校园,离开宿舍-食堂-实验室的三点一线,开始为怎么安排一日三餐和打发周末发愁。
大家可能都从各种媒介里看到过对博士群体的嘲笑——而这些嘲笑几乎都和博士们的生活能力相关:走大街上迷路找不到家啊、不会洗衣服只能反过来穿啊、谈恋爱几句话就开始谈研究课题啊、买东西不会讨价还价被宰啊……作为一名光荣的博士,我自己很反感这样给一个群体(而且是对这个世界的未来负有责任的高大上群体)扣帽子吐口水的行为。但是反过来我也觉得,这也是一个提醒,博士这五年确实是一个好好开始独立生活的机会。
比如,每个月不多的工资奖学金怎么安排,结余的话应该花在哪里;所在的城市有什么样的风情和特点,有没有时间细细品味;和好朋友喜欢聊什么样的话题,怎么安排在一起的周末?
再说的大点儿,你希望未来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穿着什么样的衣服,思考着什么样的问题,在哪里和谁在做什么样的工作?你期待你的另一半长什么模样,你喜欢和她/他一起做什么样的事情?你觉得这个世界在未来会变得如何,你又愿不愿意为这样的未来而努力,以及振臂高呼?
抱歉,也许我过于感性。每个人的生活都应该有不一样的精彩,没有人应该妄加指点。我衷心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每一个博士生,都能度过学业硕果累累的五年,用心看世界的五年,和拥有不一样精彩的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