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新兴渔业不仅有养、有吃,当然也少不了玩。通过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打破传统渔业产业局限性,整合当地资源,通过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全力打造休闲渔业旅游新模式。休闲渔业已然成为渔民增收、渔业经济发展的新路径。
今天的这两位主人公,一位把当地的“死水泡子”变成旅游胜地;一位把300亩鱼塘打造成了“北京的后花园”。把名不见经传的地方,通过农旅结合,不断升级更新,成为当地休闲渔业的典型代表。他们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一起来看看吧。
找对方向 生态养鱼
“死水泡子”也能成为旅游胜地
康志永,出生在黑龙江省大庆市肇源县,一个死水泡子旁边的村庄里。2004年,26岁的康志永在大庆市的一家大型连锁超市做采购总监,在一次在采购鱼时,他发现,鱼塘产出的鱼,一般是五六元一斤,而湖里产出的鱼,可以卖到十八到二十几元一斤。如此悬殊的价格差距,让他萌生了养鱼的想法。
当时,休闲渔业在全国开始崭露头角,被认为是一种新的产业,康志勇看到了其中的无限商机。打定主意的康志永满怀希望回到老家,在看到又窄又脏水又少、还被当地人称为“哭泪泡”的小河沟时,他决定用养鱼的方式让这片“死水泡子”恢复生机。
2008年,康志永四处筹措资金,历时四年,引入嫩江水,将“死水泡子”扩大成4.2万亩水波荡漾的湖,他还给这片湖起了一个浪漫的名字——“青花湖”。
有了干净的水,生态变好了。接下来他要做的,就是在青花湖里把鱼养出来。康志勇往湖里投入80多万尾鲢鱼和鳙鱼的鱼苗,憧憬着这片湖水能给他带来惊喜。可一年后,他却傻眼了,放下去的鱼,等打捞上来时,一点也没长。
肇源县地处松嫩平原腹地,被誉为“鱼米之乡”,是全省渔业大县。但青花湖所处的区域,生长着很多像碱蓬这样碱性大的植物。
康志勇知道青花湖的水碱性大,但不知道这会导致鱼不生长。想要治碱不难,可很多办法成本过高,比如生物生态修复系统,需要各项微生态系统修复技术综合治理,还需要后期运营维护,才能达到长治久清的效果,造价太高不说,也不利于长期发展。养鱼是个长久的事情,可改变现状刻不容缓,康志永希望能尽快找到一种在降低碱性的同时,也要保障鱼能长大的方法。他到处找专家咨询,最终,找到了一种最可取的办法。
专家告诉康志永,需要套养不同种类的鱼,补齐生态链,才能改善水质。鱼长大后,进行合理捕捞,可以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
从2010年开始,除了鲢鱼、鳙鱼外,康志永还定期在湖里投放鲤鱼、鲫鱼、鳜鱼、翘嘴红鲌、螃蟹等,以此来补齐水中的生态链。
湖里有了鱼,游客才能来,可又一个难题摆在了康志勇面前。
鱼养在湖水中,自然生长的周期很长,最快也要五年才能上市销售。可康志永等不了,于是,他想要缩短养殖周期。
黑龙江的水稻种植面积很大,稻田水浅,水温相对高,鱼苗在里面生长速度快。康志永就在稻田里投放了鱼苗,把鱼苗养在稻田里七个月左右。同时,他又在青花湖边专门建了个鱼塘,等小鱼苗长到10到20厘米左右时,再把鱼苗养在鱼塘里,喂饲料养殖。等鱼在塘里养殖一年左右,就可以投放到湖里,不再投喂饲料,让他们自由捕食。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以水养鱼、以鱼活水”的模式,既净化了湖水的水质,又把鱼的养殖时间成功从5年左右缩短到3年左右,还保证了常年都有鱼可以销售。
随着青花湖环境的改善,周边的村民看到了商机,纷纷办起了农家乐,他们用来招待游客的,正是康志永养殖场的鱼。在游客们参观青花湖期间,康志永还会举办一些活动,赢的人可以免费得到一条鱼。游客们可以选择把鱼带回家,也可以拿去农家乐加工。这样的活动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前来,也带动了消费,农家乐的生意越来越好,买鱼量加大了,卖鱼量也得到了提升。康志永和周边的养殖户就形成了互利互惠,共同盈利的良性合作。
曾经的“死水泡子”,如今成了休闲度假胜地。康志勇在他的青花湖上,践行出一条以渔业为基,以生态为根,以富民为本的发展道路,让保护生态与渔业生产、生态旅游相得益彰。
青花湖,实现了鱼的丰收,而南宫村,也挖到了宝藏。
因地制宜 大胆创新
300亩鱼塘也能成为“北京后花园”
1984年,北京丰台区的南宫村开发建设了300亩鱼塘养草鱼和鲤鱼,供应到北京的一些食堂、饭店。而进入上世纪90年代,外地的鱼大批涌进北京市场,不仅品种丰富,而且成本较低,很受北京市场欢迎,南宫村的养鱼场,在市场上逐渐失去了优势。再这样下去,迟早死路一条。他们急需引入新鲜血液,招聘有识之士,为南宫村开辟一条新出路。
当时,有个叫易献群的人在应聘者中脱颖而出,他有着二十年国企的工作经历。辞掉金饭碗来到南宫村的他,目标可不单单是养鱼,而是要把南宫村打造成以文化旅游为核心的“北京的后花园”。南宫村要搞旅游,这个点子振奋了南宫村人。可在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的北京,地处西南五环外的南宫村当时没什么名胜古迹,拿什么来搞旅游呢?
2000年10月28日,南宫村2000多米处的地下,打出了优质地热温泉水,这一下,为南宫村创造出了别样的优势。易献群随即想到,可以因地制宜搞转变,走上渔业和旅游相结合的发展之路。地热温泉水,本身就含有很多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用来养高品质的鱼再合适不过。而要想吸引游客前来,就要养跟别人不一样的鱼。于是,易献群打算用温泉水养当时在北方很少见的鱼,罗非鱼。
罗非鱼属于一种热带鱼,因其食性杂、适应性强、繁殖快、耐低氧、抗病力强、苗种容易解决等优势,养殖成本较低,在国内外大受欢迎。我国从1957年开始从越南引进罗非鱼,并于20世纪80年代形成罗非鱼规模性养殖,现已发展为全球最大的罗非鱼养殖国家。而在当时,北方几乎没人能养,很多北方人甚至都没见过。
养殖罗非鱼的水温要求是在25摄氏度到32摄氏度,地热温泉水正合适。易献群就想用罗非鱼作为招揽游客的招牌。
2002年,易献群引进了两万多尾罗非鱼,打造出一片当时北京头一份的罗非鱼养殖观光基地。既然是要打造成观光景区,那只有一种品种的鱼可不行。除了罗非鱼,易献群还引进了武昌鱼、锦鲤、彩虹鲷等30多个品种的鱼,都养在地热温泉水中。当时,这些鱼在北京都很少见,有的能食用,有的能观赏。
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蓬勃发展,旅游业方兴未艾,如何把养鱼和旅游结合起来,就成了新鲜命题。那么,鱼有了,怎么能让游客来呢?
易献群想到了用垂钓的方式吸引游客前来,通过让游客在养殖区垂钓,钓上的鱼还可以现场加工。在当时,这可是新鲜事,很多人被这个新方式和没见过的热带鱼吸引过来。一传十,十传百,游客越来越多,南宫村的休闲渔业也逐渐开始步入正轨。
可接下来,易献群和南宫村人面临了一项新的挑战。这种新兴农旅模式复制得很快,被北京市的其他村庄纷纷效仿,南宫村的优势再次被压了下去。怎么能在市场上再次突出重围,成了易献群要考虑的新问题。
农旅融合不仅仅是玩乐体验,同时也可以有文化输出。于是,易献群他们决定,要让南宫村的休闲渔业全面升级。首先,易献群把天然的地热资源作为卖点,建立起地热博览园,在这里可以为小朋友们科普鱼类知识,以及展示地热科普知识和地热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应用,极受欢迎。之后又陆续在南宫村建起了鹦鹉园、植物园、温泉养生园。
为了增加游客粘黏性,每个季节他还会举办不同的主题活动,春节有民族文化彩灯节;夏季有戏水游乐节;秋季有秋文化艺术节;冬日有温泉养生节。是集游览、体验、文化为一体的旅游景区,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将渔业与地热资源、观光休闲等产业相互结合,实现了向都市休闲渔业的历史性跨越,被誉为中国地热第一村。
南宫村还陆续建起了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购物商场、美食街等。2019年,南宫村年接待游客超100万人,经济总收入近20亿元,带动就业岗位3000多个。从300亩鱼塘起步,到打造出城市中一片人鱼和谐的世外桃园,易献群和南宫村人将继续探索这片土地的无限可能。
因鱼而生,因水而旺。休闲渔业,已经成为我国现代渔业五大产业之一。据统计,2019年,我国休闲渔业产值达943.18亿元,休闲渔业已经成为渔业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手段,成为渔民增收、渔业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休闲渔业正在散发强大的生命力。
下集预告▽
《大地渔歌》第九集:把鲜留住
为了把鲜味留住,从捕捞开始的那一刻,就要与时间赛跑。2020年,我国水产品总量6545万吨,在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新基建”助力下,冷链物流重构升级,把新鲜水产品送到千家万户。
而今天要说的两位主人公,陈善平看上了体积小、生产附加值不高的丁香鱼,为了与时间竞争,陈善平建造出中国第一艘海上水产干制品加工船?他为何看上了不起眼的丁香鱼?陈善平又如何一步步建造海上加工船。王飞飞想把新鲜的千岛湖胖头鱼带向千家万户,他是怎样探索出最适宜胖头鱼的运输环境?
明晚CCTV17《致富经》21:30,敬请收看《大地渔歌》第九集——《把鲜留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