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装修工转行到面点师,专注手工馒头15年,这位收钱吧老板依靠互联网的东风让生意遍布全国。久香园馒头作为青岛特产,除了登上了央视、人民日报,还被陈小春、张智霖等明星争相打卡,连老外都纷纷来一探中国传统文化。本期收钱吧商户故事,带大家走进久香园创始人荆长艳的生意人生。
路过青岛崂山区王哥庄的大馒头一条街,“久香园”浓郁的麦香味扑鼻而来,这里馒头品种齐全,饽花、萁馏、大饼、玉米面馒头等农家面食应有尽有。从老板荆长艳手里揉搓过的面团仿佛有了生命,一个个福袋、寿桃如魔法般“降世”。
“从一张白纸到行家里手,馒头也要做出差异化”
老板荆长艳,18岁便离乡闯荡,当过玻璃切割工、干过装修。2009年,在外闯荡的荆长艳夫妇听闻村里的馒头生意风生水起,经过考察后便决定回乡创业。
想在面食行业闯出一片天地,最基础也最重要的便是手艺。对此一窍不通的荆长艳便找来有经验的老师傅,从简单的大馒头到最难的崂山面塑工艺,反复练习。
如今的她不仅会做各种造型,馒头的色泽也把握到位,作品神形兼备——一个面团、一把勺子、一根签子,经过20秒的捏、摁、揪,燕子雏形便显现了。
但在以馒头为主食的青岛,馒头店遍地开花。为了和本地的大馒头打出差异化,做出自家特色,荆长艳特意赴威海拜师学艺。她把威海的色彩、手艺和传统崂山面塑结合,不但深受顾客喜欢,还被评为山东省“崂山面塑”非遗传承人。
“依靠互联网,大馒头奔向全国各地”
为了把馒头卖到更远的地方,她不再等着游客找上门,而是依托互联网,开启了网购模式。
从2014年起,荆长艳便在微信朋友圈晒馒头照片,发产品信息。凡是到店购买的顾客,都加了微信,又经顾客层层推荐,如今夫妇二人的微信好友已有一万多人。西藏、广州、港澳都有他们家客人。此外,她还注册了久香园品牌,在大众点评开店,在网上投放广告进行推广。
这两年抖音火起来后,荆长艳空闲时就在抖音免费教网友做各式各样的面食,积累了近4万粉丝。去年,她受邀在“东方甄选”直播间展示“崂山面塑”非遗技艺,在全国观众面前又火了一把。如今,荆长艳开通抖店上架了12款热销产品,几乎每天都会亲自直播带货。在镜头前直接展示馒头的制作过程,干净卫生的后厨、精巧的手艺、热气腾腾的大馒头,直播间下单还可享受满减优惠,吸引了不少粉丝下单。
这让她的客人不止于全国的散客,更有以公司为单位的大订单通过抖音渠道来预定。就这样,久香园的名头越来越响亮,改变了过去以本地销售为主的情况。
春节期间,久香园面食订单量多达几万箱,月营业额高达20万,资金安全也成为生意中的重要一环。几年前,店里突遭大火,所有生产机器和店里7万多现金被烧毁,最后在银行的帮助下只修复回1万元。靠着街道慰问金和向亲戚朋友借来的钱,夫妇两人用10天重建了馒头店。这场大火也让荆长艳更重视资金安全。“店里现在用了收钱吧的扫码王和扫码点单,不会逃单漏单,提现到账速度快,做生意安心了不少!小程序扫码下单还能选择外卖配送到省外,来旅游的客人也能多买点送回家。”
“馒头不再只为饱腹,顺应时代创新是关键”
在运营及人气的情况下,让她在从商的路上也想得更多。馒头是什么?只能看只能吃?从前,人们吃大馒头是为饱腹,但随着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人们对馒头的要求也更高了。不仅要吃得美味、健康,还要吃得有仪式感。下午茶+面制小茶点,成了新的“网红”搭配。
荆长艳将传统节日和现代人饮食习惯结合,经过多次改良后,除了在老人过生日时,推出美味又漂亮的寿桃、福袋、苹果等组成的花饽饽取代蛋糕,几年前,荆长艳在牙医亲戚的启发下,意识到现在的婴幼儿吃的食品偏软,不利于牙齿发育,经过多次实验,又做出了适合婴幼儿食用的磨牙棒。
青岛旅游业发达,为了吸引游客,她又推出了全麦、大枣、核桃馒头等多种口味。久香园馒头作为青岛特产,亮相上合峰会,还登上了央视《家乡至味》纪录片,被人民日报、齐鲁电视台等主流媒体争相报道,让品牌被更多食客熟知。
18岁离乡打工,从赤手空拳到创立自有品牌,成为乡村致富带头人。一路走来,久香园影响力不断扩大,靠的不只是勤奋,更有顺应时代发现商机的慧眼。调整产品打出差异化,巧用互联网开拓销售渠道,她说“人生就是不断突破自己”,求新求变才能让店铺长久立足,越做越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