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行15分钟能去哪里?无论是就医、上学,还是买菜、吃饭,各种生活所需,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一站满足,这就是邻里中心的服务场景。

今年以来,洛阳市积极探索公共服务进社区,推动各类服务设施集中建设,逐步构建邻里中心发展模式,着力让城市功能持续完善、城市品质不断提升。日前,洛阳市编制《洛阳市邻里中心规划设计导则》,明确全市将吸收国内外先进地区建设经验,结合居民实际需求,打造“片区—社区—小区”的三级邻里中心服务体系,让更多居民享受便捷化的优质生活。

何为邻里中心?

邻里中心,顾名思义,就是指邻里之间的聚合阵地,是以一定区域的居民为服务对象,以满足日常生活和服务需求为目标,集多种业态和功能于一体而集中建设的服务中心,根据服务能级和空间尺度大小划分为不同等级。

这一概念最早起源于新加坡的新型社区服务,其核心理念为“家的延伸”,一般包含社区管理服务设施、医疗卫生设施、文化体育设施、教育设施、商业金融服务设施、交通设施6大功能,服务场景以居民日常活动为主,与城市中心商业区明确区分,共同构成城市人居活动中心的完整系统。

在国内,邻里中心也成为许多城市完善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北京、深圳、苏州、珠海等地纷纷借鉴新加坡邻里中心模式,结合当地特点及现实需求,打造各具特色的邻里中心,已取得良好成效。

补齐设施短板,打造三级邻里中心体系

洛阳的“邻里中心”如何建设?覆盖哪些范围?

根据规划,洛阳市邻里中心建设重点围绕三级进行功能配置,采用“等级+半径”的布局体系,以居民需求为基础,形成“片区——社区——小区”三级邻里中心体系。

全市计划打造18个片区中心,服务半径2000米至4000米,服务人口15万至30万人,主要依托大型公园、滨河区域等开敞空间,重点建设文化、体育设施,同时植入运动、游乐、旅游等服务配套等功能,联动打造特色化城市客厅、城市阳台,为城市提供重要公共聚合空间。

社区中心将对接15分钟社区生活圈设施配置,服务半径800米至1000米,服务人口5万至10万人,配备街道办事处、司法所、便民商业、社区体育公园、文化活动中心、卫生服务中心等必备生活场所,并结合社区居民需求,选择建设工疗康体服务中心、学龄儿童养育托管中心等场所。

小区级服务中心对接5-10分钟社区生活圈设施配置,服务半径300米至500米,服务人口1.5万至2.5万人,聚焦餐饮、教育、运动、休闲等需求,完善生活、社交、亲子、健康、休闲、教育六大场景,从“油盐酱醋茶”到“衣食住行闲”,全方位满足居民多样化、品质化生活需要。

聚焦“一老一少”,构建舒适生活圈

“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关于邻里的概念,《周礼》早有记载。随着时间推演,邻里被赋予更多时代内涵,除了地域特性,更强调了内部个体之间的交互往来、情感连接等社会心理特性。

洛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全市邻里中心建设将围绕婴幼儿托育、青少年学习、中青年文体、老年人康养、家庭生活服务等高频需求,重点关注“一老一小”,兼顾全年龄段的功能业态,建设全民共建、全龄共享,充满生活气息与温馨氛围的邻里中心。

目前,洛阳市已有多个邻里中心陆续投用。在涧西区长安路二社区邻里中心内,便民服务大厅、文体活动室、图书室、未成年活动室等场所一应俱全,老年群体在这里切磋书法,青少年在这里阅读玩乐,构成一幅和谐画面。

“在邻里中心既能看书学习,又能交到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这儿真是我们活动的好地方。”在老城区洛浦街道葛家岭社区邻里中心,56岁的马女士满面春风:“我现在只要有空就到邻里中心,找老伙计们拉家常。”

未来的邻里中心还将突出智慧化建设,集基本生活服务中心、“最多跑一次”政务厅、文化共享交流中心、党群服务中心于一体,配备智能停车系统等,通过数字化助力邻里服务,打造智慧邻里中心,帮助居民住得安心、生活舒心,邻里之间“心连心”。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