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一地六县”产业合作区位于长三角核心区域,有“长三角之心”美称,是目前三省一市“要素齐全”的唯一跨省域产业合作区,地缘相接、文化相亲,具有相互融合、协同发展的天然基础。合作区总面积约1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410万人,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达5707亿元。

11月18日,2023年长三角“一地六县”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主题论坛召开。“一地”,即上海光明集团绿色发展基地(白茅岭农场);“六县”,包括江苏省溧阳市、宜兴市,浙江省长兴县、安吉县,安徽省郎溪县、广德市。

开展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区域合作,既是深入推进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务实之举,也是全面贯彻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部署的具体行动,更是丰富拓展省际毗邻党建内涵和外延的生动实践。

如何推动“一地六县”乡村振兴工作协同联动、优势互补,实现从“点点盆景”到“道道风景”的转变,既是必答题,也是主观题。请看来自“一地六县”部分县市推动“长三角之心”乡村振兴工作协同联动的分享。

党建赋能推动实现乡村振兴

江苏宜兴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钱 怡

党建引领助力乡村振兴,是实现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宜兴作为宁杭生态经济带中心节点城市,在加快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进程中,始终将乡村振兴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对照中央及省市委部署要求,狠抓落实、全力推进,努力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连续3年位列全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县(市、涉农区)综合排名第一等次。

凝聚思想共识

筑牢乡村振兴力量根基

凝心铸魂强思想。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学好用好党章、党的二十大报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摘编》等权威读本,组织党员走进宜兴党史陈列馆、太华山新四军和苏南抗日根据地纪念馆等红色阵地开展党性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将焕发出来的学习、工作热情转化为投身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

上下贯通强体系。健全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工作机制,市委主要领导负总责,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定期向领导小组报告,各镇(街道)党委政府每年向市委市政府报告乡村振兴战略进展情况。完善“镇(街道)党(工)委—村(社区)党组织—网格(自然村组、小区楼栋)党组织—党员中心户”四级组织架构,通过“支部+家庭农场”“支部+合作社”“支部+电商”模式,及时跟进新领域、新业态组织覆盖,成立紫砂陶、酒店民宿行业党委,把组织脉络延伸到乡村振兴各方面、各环节。

狠抓头雁强队伍。突出选优配强镇级党政正职,换届后,镇领导班子中35岁和30岁以下的成员,配备数增幅均超100%、实现翻番,班子运行效能持续提升。印发《宜兴市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三年规划(2022—2024年)》,换届以来,新任村书记平均年龄43.8岁,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100%。全面实施村干部学历提升“8090”计划,扎实推进“定制村干”培育工作,参学人员规模位居全省前列。

夯实组织保障

形成乡村振兴强大合力

突出政策赋能明导向。深入实施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党建领航 夺旗争先”行动计划,创新出台《关于建立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职业年金制度的实施意见(试行)》《宜兴市村干部薪酬保障办法(试行)》,率先将专业化建设扩展到全体村干部。近年来,先后有5名村(社区)书记被选拔进镇级领导班子,52名村(社区)书记选任进事业编,1名书记考取定向公务员,1名被选拔进市属国企领导班子。

突出阵地赋能强服务。巩固“牌子乱象”清理规范成果,出台党群服务阵地规范指引,常态发布党群阵地服务活动清单,按照“15分钟服务圈”要求,推进党建、政务、服务网络“多网合一”,提高为民服务水平。常态开展“为民服务项目进党群”活动,共征集为民服务项目48项,开展爱心义诊、法律援助等专场服务55场,服务群众5000余人次,6个党群服务中心获评无锡市五星级党群服务中心。

突出人才赋能添动能。在“陶都英才”政策中设立农业科技人才专项来引进战略人才,引导和支持高校毕业生人才来农村工作,累计培育省乡土“三带”人才108人,建成江苏工匠工作室5家、省级乡土人才大师工作室20家、省乡土人才大师示范工作室6家、省乡土人才传承示范基地两个。深化驻村“第一书记”工作,推出“一路奋进 兴村富民”工作品牌。截至目前,驻村第一书记共协调后方单位开展帮促工作1446人次,办理惠民实事项目数219个,协调各类帮扶资金数4743万元,解决群众难题数366个。

践行为民宗旨

绘就乡村振兴美丽画卷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印发《关于建立健全农民持续增收体制机制的实施意见》,针对经济相对薄弱村设立6000万元生态补偿资金和1000万元镇村联合发展平台奖补资金,重点用于维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推进“党建引领乡村振兴金融惠民”行动,增强“党建联盟+整村授信”2.0模式,助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截至目前,共预授信18.15万户,累计预授信金额239.85亿元。

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围绕群众对美丽宜居环境的需求,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党组织上下联动、同题共答,加快推进“三清三治”专项整治,对年初纳入测评的2256个自然村、34000余个人居环境问题进行“回头看”,确保问题闭环销号。优化长效管护多元投入机制,发挥3000万环境管护资金牵引作用,对村庄分类测评、分档奖补。今年新增3个省特色田园乡村,总数位列全省县级市之首,创成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扩展增收致富路径。深化产业链党建工作成效,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园区载体,打造杨巷大米、阳羡茶等一批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典型,入选省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典型县(苏南唯一),茶叶产业链获省县域特色产业链推介。建设省竹制品、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形成稻米、蔬菜、水产、茶叶、紫砂、竹制品加工、休闲农业等7个超10亿级优势特色产业。今年上半年,全市休闲农业营业收入达9.14亿元,同比增长43.3%;接待游客总人次约700万人,同比增长68.7%。

描绘宜居宜业乡村画卷

江苏溧阳市委组织部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近年来,溧阳市全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决扛起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政治责任,以“红领聚溧”党建总品牌为统领,以入选“红色美丽村庄”建设、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县、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国家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示范县等国省级试点为契机,坚持抓基层打基础、抓发展惠民生、抓试点聚势能、抓特色创示范,奋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推动实现人居环境有改善、产业兴旺有发展、基层治理有成效、群众生活享实惠,乡村振兴实绩考核连续3年位列全省第一等次。

打通上下贯通“主动脉”

聚焦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不断严密“上下一体、协调一致、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

把责任链条延伸到最末端。严格实行“市镇村三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机制,市级领导带头挂钩联系村党组织,镇级领导班子成员落实包村“四联”责任,在职党员全面下沉“双报到、双服务”,常态化开展“村村到、户户进、人人访”,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让骨干队伍扎根在最基层。从“局部思维”向“全景视野”转变,实施“头雁矩阵”行动,启动村干部“155”成长计划,梯次化培育兴村头雁、治村强雁、助村雏雁,全面深化“1+9”村干部专业化管理体系,确保进入有渠道、干事有梯队、职业有保障。

将党员力量下沉到最前沿。推行“一网格一支部一阵地”,把党员聚在网格中,把资源汇在网格上,751个综合网格党组织实现全覆盖。建立党员中心户“带头示范,上联村和网格、下联党员群众,组织到户、联系到人、服务到事”的“一带双联三到”服务模式,100名创业先锋、228名天目湖英才榜乡土专家驻村办企业、兴实业,带动2.9万名农村党员在乡村振兴一线践初心、作表率。

闯出内外联通“共富路”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坚持内源性发展和外源式推动相结合,打开富民强村发展思路,让农村更富裕、生活更幸福、乡村更美丽。

坚持党旗引路。实施以“干部实干引领、党员创业带领,促进集体增实力、农民增收入”为主要内容的“红领聚溧富民强村”行动,启动“红领建功‘113’”工程,建设北山党员创业示范走廊、南山党员带富圈,为强村富民按下加速键。全市农产品线上年销售额达17.17亿元,第一产业年产值超100亿元。

推动产业铺路。做好“土特产”文章,实施党建引领“一村一品”振兴项目,成立苏南首个民宿行业党委、常州首家优质稻米产业发展党委,带动庆丰丰产方从“苏南第一方”跃升为“江苏第一方”,“红色水西”入选江苏省首批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项目,戴埠镇牛场村连续两年入选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南钱草莓”“姜下风鹅”“牛马塘地瓜”等特色农产品种植区实现农民增收与产业升级同频共振。

注重结对拓路。以中组部“红色美丽村庄”试点水西村、塘马村为核心,联动12个红色村落建设“薪火同盟发展示范圈”。先后开展两轮“政企村挂钩联建三年行动,75个优质企业联村帮带、144名第一书记驻村帮扶,12个“红色主播加油站”累计帮销农旅产品千余万元,人往基层走、钱往基层投、政策往基层倾斜的鲜明导向进一步彰显。

筑造全域融通“红磁场”

坚持以学为先、城乡一体、靠前服务,以党员干部焕发出的干事创业热情推动溧阳在红色热土上加速绿色崛起。

沉浸式党课聚合力。以学习宣传党的创新理论为主题,锤炼“奋斗者的风景”沉浸式党课品牌,原汁原味深化贯通式理解、实景实物营造沉浸式氛围、真人真事展现奋斗模样,成功举办沉浸式党课27场,吸引2万余人次参与,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凝共识、聚能量。

标准化堡垒强引力。以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重要节点,深化打造“1号公路”党建示范带,实施“薪火点亮”行动,聚焦标准化建设制定《实施意见》、《指导手册》、“一图读懂”宣传图解,明确红色教育区、党建活动区、党群议事区、综合服务区和党代表工作室、“四区一室”的功能布局,30个5A党群服务中心成为有温度、受欢迎、聚人心的示范阵地。

代办制服务增活力。创新“党员积分”“全科社工”等现代治理模式,3600名先锋代办员用点滴服务传递红心暖意,512个网格党群直通站、807个“五堂一站”推动基层治理更有精度、更显温度、更见成效,“百姓议事堂”“党员代办制”入选全国基层党建创新案例。

以组织振兴为乡村振兴蓄力

浙江长兴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陆利斌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期间,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做出重要指示,强调要积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早在2004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到长兴县委党校调研时指出,农村支部书记培训班非常重要,这也是县级党校的重要任务,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长兴县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持续深化全省首批“红色根脉”强基示范县创评成果,全力打造一支沉得下、顶得上、能管用的农村“头雁”队伍,切实把组织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发展胜势。

激活“红色细胞”

让振兴乡村的基础更坚实

以组织振兴引领推动乡村振兴,党员作用发挥至关重要。要牢牢把握“党的建设基础性工程”的战略定位,打造一支堪当乡村振兴重任的基层党员队伍。聚焦强化源头把控,加大对农业产业带头人等“乡村振兴新青年”的政治吸纳力度。持续抓实党员发展对象“全封闭、军事化”培训模式,全面夯实理论基础、锤炼党性作风,扣好政治生命“第一颗纽扣”。聚焦能力素质提升,深化推行党员教育模块化,深度打造党的理论、形势政策、知识技能等7类标准化系列课程,整合阵地资源培育党性教育、产业发展、数字赋能等6类实践教学点,常态化开展“周末红色讲堂”,有效解决党员工学矛盾。聚焦模范作用发挥,推行党员“先锋指数”分类量化考评体系,根据党员类别制定8类个性化考评内容,依托“浙北党员之家”系统平台实行“一月一记实、一季一考评、一年一评定”赋分模式,切实引导各领域党员在奋进乡村振兴新征程中挑重担、当先锋、打头阵。

锻造“雄鹰队伍”

让振兴乡村的干劲更充盈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核心在干部。要紧扣乡村振兴发展所需,全力把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好、培养好、使用好。以赋能增效为先导,深入实施“雄鹰书记锻造”行动,深化落实村社干部能力提升、权力监督、关心关爱“三十项”措施,紧扣乡村振兴最新工作重点,办好办实村书记培训班,通过县领导上讲台、书记说给书记听、“金牌导师”帮带、异地交叉实践等举措,着力建强乡村振兴“雄鹰”队伍。以实干争先为主线,大力开展“村社比作为”专项行动,用好“兴村共富”“强社惠民”应用场景,全面推行村干部全员考评、季度“揭榜挂帅”项目现场比看、半年度“雄鹰书记”擂台赛、年度户主大会述职述廉评议等机制,定期发布“强村榜”“强社榜”,着力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以梯队建设为重点,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新青年”计划,全县广泛遴选优秀后备人才,定期举办“乡村振兴新青年”训练营,采取“集中轮训+导师帮带+跟班实训+上挂锻炼”模式开展针对性培养,对表现优秀的提前安排任职压担,着力推动村社干部队伍整体优化提升。

建强“先锋堡垒”

让振兴乡村的组织更严密

组织兴则乡村兴,组织强则乡村强。要树牢大抓基层鲜明导向,持续把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组织保证。以“组织工作助跑共富行动”为抓手,全面深化“7+N”党建联建模式,做深“毗邻党建联建”,强化资源集约整合,迭代“强村十法”,通过组建强村公司统一收储资源、规划开发、招商运营,着力形成“党建联营、市场主营、村庄合营、多方共赢”的新型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探索差异化运营村庄路径,立足各村历史底蕴、生态优势、产业基础,“一村一品”设计村庄规划,招引与发展定位相契合的特色业态,通过统一技术标准、统一培训指导、统一商品标识、统一销售模式,持续打响“本土IP品牌”,全面提升产品附加值。多元化创富增收,开展“百贤百企兴百村”专项行动,持续建强“共富工坊”“共富基地”等创富平台,全面链接政府、集体、企业、村民四方主体,着力实现村民自主经营赚现金、工坊就业挣薪金、流转农房拿租金、流转土地分股金的“四金”发展模式。

区域党建联建实现乡村“抱团”振兴

安徽广德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储德清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对于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意义重大。民族要振兴、乡村必振兴,身处“一地六县”,做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乡村振兴两个重大国家战略结合文章,广德组织部门必须乘大势、抓机遇,切实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在深化区域党建合作上积极探索、率先作为。

共担乡村组织振兴“新使命”

组织兴则乡村兴,组织强则乡村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要振兴,关键是把基层党组织建好、建强。深化区域党建联建,必须聚焦组织振兴这个基础和保障,以强烈的使命担当,在打破区域合作地区分割和行政壁垒中切实发挥组织牵引作用,推动“一地六县”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由“各管一亩地”转向“共下一盘棋”。近年来,广德市聚力打造省际毗邻党建联建“先行区”,先后搭建4个区域毗邻乡镇党建联盟,组织召开“一地六县”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研讨会,选派4批次36名村级“领头雁”赴江浙名村挂职,连续10年组织村级党组织书记赴先发地区观摩学习,以积极的姿态主动向东融入。今年11月,长三角“一地六县”主要负责同志联席会议在广德召开,其中就联动推进乡村振兴达成高度共识。作为联席会议的子版块,首届长三角“一地六县”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主题论坛也在广德同期举办,根据会议论坛发布的成果,“一地六县”将聚焦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在毗邻党建联盟共抓、组织生活资源共享、头雁队伍互学共育、流动党员双向共管等方面采取务实举措,以组织振兴同频共振推动乡村振兴同向而行。

打出乡村产业发展“组合拳”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各地推动产业振兴,要把‘土特产’这三个字琢磨透”“基于一方水土、开发乡土资源”“突出地域特点、体现当地风情”“真正建成产业、形成集群”。总书记的重要论断为新时代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和实践遵循。“一地六县”物产丰富、生态优越,森林覆盖率达44.3%,是“两山理念”的发源地,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绿色康养等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潜力巨大。借助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区域合作平台,“一地六县”将加强区域内产业链配套协作,根据产业匹配度和上下游互补情况,定期开展茶叶生产、竹制品加工、家禽养殖销售、乡村旅游等产业链合作交流,实现区域产业优势错位、配套融合、发展协同,推动优质产业集聚,共同做好做大“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增值文章。同时,围绕打造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示范样板,“一地六县”将各自遴选若干村,根据资源禀赋、要素优势和产业类型,探索开展乡村振兴“村村结对”行动,通过“飞地经济”“抱团发展”等模式,打造一批资源共用、优势互补的村级集体经济示范合作项目。

同答乡村基层治理“一张卷”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沪苏浙先发地区拥有丰富的基层治理经验,在乡村网格化管理、数字化赋能、精细化服务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先后涌现了新时代“枫桥经验”“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等一批国字号治理品牌。广德市作为安徽东向发展的桥头堡,学习借鉴先发地区的先进治理经验既有就近便利条件,也有操作可行之处。根据区域党建合作协议,“一地六县”将联合举办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示范培训班,围绕乡村振兴战略20字方针,每年调学一批科级干部、年轻后备干部、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在村任职选调生、骨干党员等参加专题培训。同时,聚焦乡村规划编制、人居环境整治、文明乡风培育、村级民主议事等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内容,每年各自选派20名左右基层干部、村级党组织书记和后备人才在“一地六县”区域内开展跟班学习锻炼,共同培育壮大基层治理骨干力量。

跨山相融 跨省协作 同题共答 同域发展

安徽郎溪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王 欢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发展战略,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充分发挥“一地六县”合作区先行先试主动性,积极探索建立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长效机制,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不断加强与周边毗邻地区的区域合作,同心同向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和具体实践。

打通区域化互联互通渠道

围绕机制带动、区域联动、示范带动,不断加强区域间沟通交流、互联互通,为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工作搭建广阔发展平台。

强化机制带动。顺应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趋势,积极探索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模式,用好用活《2023年长三角“一地六县”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区域合作协议》等制度文件,常态化、长效化推进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

推动区域联动。充分依托安徽郎溪“山这边”与江苏溧阳“山那边”等毗邻地区地缘相近、人文相亲的发展优势,通过组织现场考察、观摩学习、座谈交流等方式,强化“面对面共话、点对点结对”,推动与周边地区在组织共建、产业共兴、治理共促、人才共育、资源共享等方面深度融合、优势互补、共建共赢,续写“山这边、山那边”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典型示范带动。《人民日报》曾以“三看山两边”的独特视角,持续报道了伍员山麓两个村——郎溪县凌笪镇下吴村和溧阳市社渚镇金山村,在改革开放大潮中,解放思想、你追我赶、合作共赢的发展之路。近年来,“山两边”实现了从比学赶帮、竞相发展到基础共建、生态共治、发展共融的转变,已经成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和“一地六县”共建共赢的乡土样本。要以“山两边”为示范,持续带动毗邻地区党建引领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搭建一体化人才共育平台

聚焦“领头雁”队伍建设,积极开展跨区域跟班学习、互动式考察交流、专题化教育培训等,进一步建强乡村振兴骨干力量。

开展跨区域跟班学习。探索建立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相适应的干部交流机制,依托“一地六县”合作区建设机遇,与周边地区共同搭建跨省交流学习平台,选派乡村振兴、经济发展等一线优秀干部前往先发地区驻点,系统学习借鉴村集体经济发展等乡村振兴、基层治理先进经验,帮助干部全面提升乡村振兴发展能力。

开展互动式学习交流。有效整合各地红色文化印记、党性锻炼基地、党建示范点、乡村振兴点位等优质教学资源,推动“山两边”毗邻地区围绕乡村发展、农民增收、产业发展和乡村治理等方面,常态化开展考察学习交流活动,联合开展“主题党日”等党建联建活动,在学习交流中促进共同提升。

开展专题化学习培训。坚持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重点内容,通过与周边高校合作开办乡村振兴专题培训班、选派干部和在村任职选调生培训班、村党组织书记培训班等培训班次,组织干部赴周边先发地区开展学习观摩、体悟实训。

开辟多元化产业合作路径

加速推进区域间资源共享、产业共商、项目共建,着力推动合作事项落实落细,切实将合作动能转化为发展成果。

加强项目合作。针对本地集体经济薄弱、组织带动不强、稳步收益不高等问题,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推动边界镇村党组织与周边地区建立交流互访、合作发展机制,通过强化“飞地经济”“生态补偿”等“抱团发展”模式,以“强村带弱村”,盘活闲置资源,整合发展项目,逐步形成组织融合、资源聚合、发展联合的乡村振兴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推动产业共建。围绕加强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坚持以绿色发展为引领,以品牌建设为抓手,以质量效益为目标,探索与毗邻地区建立跨区域产业链党委,鼓励企业间加强交流合作,推进区域间人才、项目、服务等发展资源深度融合、成果转化,切实带动周边产业发展,促进村民增收致富。

促进联保共治。主动加强与周边地区在生态环境联保共治方面的沟通与合作,借鉴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在生态环境联合保护方面的创新制度和经验做法,改变以往“单兵作战”的模式,积极与毗邻地区合作谋划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项目,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实现生态保护和民生发展双赢。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