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属于鲤形目鳅科花鳅亚科。其分布广泛,存在于我国各地的淡水流域。作为淡水生态系统中的一员,泥鳅扮演着经济小鱼的角色。
尤其在南方地区,泥鳅是常见的食用鱼类之一,备受世人喜爱,在养殖泥鳅时,多采用建造水泥池的方式饲养,这道环节看似简单,其实里面大有学问。
在进行泥鳅养殖时,选择合适的水泥池建设地点至关重要,明确养殖方式同样至关重要。
同时,掌握泥鳅的放养时机和投喂要点,是确保泥鳅健康生长的重要步骤。通过营造有利条件,可有效提升养殖产量,提高经济效益。
«——【· 选址建池 ·】——»
选择建池地址
泥鳅是一类独特的鱼类,喜欢栖息在泥沙较多、浅水的底部。这种特殊的生活方式让泥鳅在白天躲藏,夜晚才会出来活动。适应能力极强,甚至可以在恶劣环境下存活。
如果要在水泥池中培养泥鳅,首要的是选对合适的池塘位置。选址要考虑多个因素,比如水源充足、排水便捷、地势平坦,还要土壤稍带酸性。
为了保证水泥池内有足够的光线,选址时要避开高大的树木或建筑物,而更倾向于选择宽阔的区域。
修建水泥池
(1)水泥池的尺寸要求应该精心考虑,特别是在进行泥鳅养殖时。池塘的面积应当选择适度,通常在250平方米左右为宜。在选择池塘的形状时,最好考虑长方形,如果条件允许,优先选择东西走向,除了长方形外,也可以考虑椭圆形的设计。
关于水泥池的深度,最佳范围是90至100厘米,而水的深度则应保持在40至50厘米之间。在设计水泥池时,务必考虑到进水口和排水口的设置。
进水口的位置应稍微高于水面,并在排水口内侧安装网布,以防止泥鳅逃逸。
(2)水泥池的形制选择因泥鳅养殖而异,涵盖了多种变化,例如地面池、地下池、以及地上和地下结合的池。在构建水泥池的池壁方面,可采用砖石筑墙,随后进行水泥抹面。同时,应在池壁顶部设置防溢出的倒檐结构。
在施工时,首先须在水泥池底部铺设一层三合土。为防渗漏,可在三合土表面铺设一层油毛毡,然后浇筑约5.0厘米厚的混凝土层。完成水泥池建设后,准备引入泥鳅幼苗前,务必进行脱碱处理,以确保水质达到泥鳅适宜的生长标准。
«——【· 合理选择泥鳅养殖方式 ·】——»
利用水泥池对泥鳅进行养殖时,可供选择养殖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有泥养殖,另一种是无泥养殖。
有泥养殖
有泥养殖方式指的是将厚度约20厘米左右的淤泥铺设在已修建的水泥池底部,以此方式养殖泥鳅。这种养殖方法的优势在于淤泥为泥鳅提供了良好的觅食和栖息环境,还有助于改善水质。
但在实际应用中,这种养殖方式的缺陷也显而易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淤泥本身是一种需要氧气的物质,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导致水泥池内的溶解氧含量不足;泥鳅在淤泥中穿行活动,可能导致水变得混浊;钻入淤泥中的泥鳅会增加捕捞的难度,可能会损害泥鳅本身
无泥养殖
无泥养殖方式乃是以不铺设底部淤泥为特征,而是采用人工鱼礁构筑,诸如多孔板、混凝土空心砖等。
这种养殖方式所具备的益处在于,可极大地扩展泥鳅在水泥池中的栖息面积,有效地维持水体的清澈透明度,从容便利地进行捕捞,且无需忧虑对泥鳅生物体的潜在伤害。
无泥养殖已被业界广泛认可为实现泥鳅高产、高效养殖的一项关键技术之一。在水泥池泥鳅养殖实践中,强烈推荐采用无泥养殖模式。
泥鳅苗放养
在引入泥鳅前,新建的水泥池需要经过全面的处理过程,具体步骤如下:利用清水对整个水泥池进行多次冲洗,直至表面变得干净清爽。
将水泥池置于阳光下曝晒,持续时间为3至5天,以确保池内的环境得以消毒和净化。
随后,采用每立方米20克的剂量,使用漂白粉进行均匀泼洒,以达到彻底消毒的目的。经过消毒处理的水池应在24小时后将水放净,然后重新注入约50厘米左右的清水。
经过一周的时间,即可安全地投放泥鳅幼苗至水泥池内。
在水泥池内进行泥鳅养殖的周期通常在5至9个月左右。为了确保养殖成功,放养的泥鳅幼苗应当保持无伤无病、活泼健壮,并尽可能保持相近的规格。
以下是具体的放养要点:
(1)泥鳅苗的消毒是确保在水泥池内正式放养前的重要步骤。消毒液的选择需要慎重考虑,尽量避免使用食盐水,以免对泥鳅幼苗造成过多的刺激,影响其成活率。
建议采用高锰酸钾溶液进行消毒处理,剂量控制在10~20毫克/升之间。在高锰酸钾溶液中进行浸泡消毒时,应注意浸泡时间不宜过长,通常在5~10分钟左右为宜。
(2)放养方面,泥鳅本身具备高度耐受低氧环境的特质,这为泥鳅高密度养殖提供了有利条件。在放养过程中,应结合春季水体的缓冲能力和水泥池的面积,合理确定泥鳅苗的放养密度。
如果采用人工繁育的泥鳅苗,其规格约为3~5厘米,可将放养密度控制在每立方米300~400尾;而如果选择野生的泥鳅苗,其规格大约为6~8厘米,放养密度应适度控制在每立方米200~300尾。
«——【· 饲料投喂 ·】——»
科学选择饲料
在水泥池养殖泥鳅时,精选适宜饲料尤为关键,直接影响泥鳅苗的健康成长。建议优先考虑专用饲料,如膨化颗粒和沉降颗粒,前者适用于投放初期,对水质影响轻微,但价格较高,不宜长期使用;后者价格较低,但易造成水质污染,难以控制摄食量。
解决之道是采用自制的粉状饲料,将其团块化投喂,主要原料包括螺、蚌、杂鱼等,营养更全面。在泥鳅苗早期,饲料中动物蛋白质应保持35%左右,随后逐渐降低,但不得低于30%。
投喂步骤
(1)设置饲养台:根据水泥池的尺寸,合理配置饲养台。一般来说,每25~30㎡设置一个饲养台,每个台面大约1㎡,周边应设立垂直边缘,以避免饲料被泥鳅挖出。
(2)喂养方法:在泥鳅苗投放水泥池后的第二天,即可开始喂养。操作步骤如下:将饲料块放置在饲养台上,喂养应定时、定点、定量,以确保喂食效果。
(3)饲料分配:根据水泥池内泥鳅的总体重,计算每日所需饲料量,力求每次喂食后的饵料在1小时内被消耗殆尽,以维护水体的清洁。
«——【·常见泥鳅病害防治 ·】——»
我国泥鳅养殖蓬勃发展,然而,其持续壮大却受到一个严峻的挑战——疾病问题。正如业内权威所强调,病害依旧是影响我国泥鳅养殖规模可持续增长的最为重要的制约因素之一。
在泥鳅养殖的生态系统中,鱼类疾病每年造成的损失不容小觑。
水霉病及防治要点
水霉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症状表现为患病鳅身上覆盖着白色棉絮状水霉物质,且死亡率较高。不仅如此,在鱼卵孵化阶段,水霉病也会感染鱼卵,导致鱼卵分裂成绒球状,无法进一步孵化发育。
该病不受季节限制,全年都有可能发生,但在早春和晚秋这两个季节尤为突出。
早春和晚秋是水霉病爆发的高发期,这主要是由于这两个季节的水温较低,或者在冬季中鳅体可能遭受损伤。随着春季来临,泥鳅的免疫力下降,使其更容易受到水霉菌、腐霉菌等真菌的感染,从而引发水霉病的发生。
防治方法:
一旦发现水霉病症状,应立刻采取措施。一种有效的方法是将患病的鳅体置于2%~5%氯化钠水溶液中浸泡清洗,持续5~10分钟。另一选项是使用浓度为10毫克/升的福尔马林溶液,将病鳅浸泡清洗,时长为15~30分钟。经过这样的处理后,病鳅有望得以康复。
打印病及防治要点
打印病是由点状产气单胞杆菌点状亚种和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引起的疾病。其症状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的病灶,病灶边缘充血发红,外观酷似红色印记,因此得名“打印病”。
常见患病部位位于鳅体肛门两侧或尾鳍基部。在气温28-32℃的夏末秋初,该病易于爆发,形成流行高峰期。
防治方法:
(1)生石灰消毒:在防治印病方面,首先应彻底使用生石灰对池塘进行消毒。同时,在夏季需密切监测水质变化,定期添加适量新鲜水,这可以有效减少或预防病情发生。
(2)药物处理:若池塘内出现泥鳅患有打印病,应立即对整个水体进行处理。一种常用的方法是,在每立方米水体中添加0.3-0.4克的溴氯海因或二溴海因,确保药物均匀分布在整个池塘中。
赤皮病及防治要点
赤皮病是一种常见疾病,通常由于捕捞或运输过程中对鳅体的碰伤,或者由于恶化的水质为细菌提供侵入鳅体的机会,导致细菌感染。荧光假单胞菌是此病的主要病原体,其属于一种条件致病菌。
感染会导致泥鳅背鳍附近的表皮逐渐呈现灰白色,部分表皮脱落。在病情严重时,可能导致鳍脱落、食欲减退,行动迟缓,甚至死亡。该病在全年各季均有流行,北方地区冬季尤其容易出现爆发性流行。
防治方法:
(1)药物浸泡清洗:将每立方米水体中溶解20克呋喃奈斯水溶液,将患病鳅体浸泡清洗,处理时间为15~20分钟。
(2)药物投喂:按照鳅体的体重计算,将呋喃奈斯量设定为总鳅体体重的0.04%。将这一量的呋喃奈斯与混合饵料拌匀,连续喂养3天,这样的治疗方式能够取得良好的疗效。
常见的疾病还有一类由气单胞菌引起的泥鳅出血病。其中,凡隆气单胞菌即可感染水生以及陆生生物,还可以导致人的腹泻筋膜溃烂、脑膜炎、菌血症、肺炎。
在国内外有研究表明,气单胞菌的菌体耐药性逐日上升,因此在生产过程中处理泥鳅出血病例时,需要进行药敏试验后才能科学用药。因此泥鳅的食品以及安全问题应引起广泛的重视。
«——【· 结论 ·】——»
泥鳅因其肉质细嫩、鲜美,富含高蛋白质且低脂肪,具备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特性。近年来,泥鳅的美味和营养价值引发了广泛的消费者关注,导致其在市场上逐渐受到欢迎。
国际市场对我国泥鳅的需求逐年攀升,订单量持续增加,特别是在日本和韩国,绝大多数消费的泥鳅都来自我国,国内外市场对泥鳅的需求也在不断上升,为规模养殖泥鳅创造了广阔的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