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陈慧君
清晨,听着啾啾鸟鸣醒来;夜晚,在推窗见景的森林氧吧中睡去,想来这是怎样一番惬意的生活!而这在石梯村早已成为日常。
石梯村民小组位于我国唯一的伊洛瓦底江水系热带和亚热带区域,隶属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太平镇雪梨村委会,因商队为通行在陡峭山崖上开凿阶梯而得名。全村85户363人,是中缅边境上一个以景颇族、傈僳族为主的直过民族村。如今,当地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鸟类资源,打造“中国犀鸟第一村”,通过开展观鸟、拍鸟等自然体验活动为主的“观鸟”经济,走上了生态旅游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另辟蹊径 “观鸟”也能致富
从盈江县出发,一路向上再向上,石梯村就坐落在山脊之上。在新中国成立以前,这里的少数民族群众还处于以打猎采摘等原始生产方式为主的原始社会末期阶段,因地处偏远、晴通雨阻、交通困难、生产力落后等等问题,让石梯村一度处于贫困的泥潭中。
转机出现在2016年,当一群人扛着大大小小摄像机、从省外甚至国外不远万里来到这个中缅边境小山村拍鸟时,石梯村看到了致富的新路子。
石梯村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是全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鸟类最集中的地区之一,有鸟类400多种,国内仅有的五种犀鸟、林雕鸮及灰孔雀雉等珍稀鸟类均分布于该区域。 坐拥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优势,盈江县结合脱贫攻坚工作,于2016年制定了《盈江县太平镇雪梨村石梯边境民族特色村寨——“中国犀鸟第一村”规划》,本着“生态、绿色、和谐、宜居”的理念打造石梯特色村寨,鼓励和引导当地群众发展生态“观鸟”旅游产业,逐步退出香茅草种植,转向发展“林木+林旅+林下”绿色立体循环经济,发展坚果、荔枝、咖啡等林下种植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得以持续发展,群众收入大幅提高。
石梯村找到了致富门路,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也纳入了计划。盈江 县立足石梯村资源禀赋和民族特色、文化底蕴,把该村列为盈江县美丽乡村重点进行打造,多渠道整合项目资金投入到石梯边境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中。新建和改造提升特色民居45户,新建和改造提升道路36.4公里,新建人畜饮水管网10公里,文化广场、文化活动室等配套设施逐步完善,还兴起了餐饮、住宿等服务项目一条龙的农家客栈,村民王玉芬便是其中之一。“自‘观鸟’旅游开展以来,通过政府帮扶,我家客栈一年能有五六万元的收入。”王玉芬说。
高山深壑 村里来了“引路人”
在石梯村生活的基本都是本地人,但曾祥乐一家却是例外。
曾祥乐曾是北漂大军的一员,毕业后进入《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做新媒体工作。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同朋友来到号称中国猛禽迁徙窗口的百望山观鸟,自此,他爱上了观鸟,并开始自学鸟种识别、鸟类分布等知识,渐渐地成为了一名观鸟爱好者。
2014年,曾祥乐从盈江出发,沿着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临沧市、德宏州一线追寻鸟儿的踪迹。这次南部观鸟之旅,曾祥乐被葱茏的原始森林、奔涌的大盈江以及受这片栖息地哺育的鸟兽所深深吸引,经过斟酌,曾祥乐辞去北京的工作,在盈江定居下来。
定居盈江后,曾祥乐发现当地农业依赖着原始的耕作方式,为了改善生计、增加经济收入,成片的天然林被砍伐代之以种植经济作物,鸟类的栖息地被一步步蚕食,可是即便付出了如此沉重的代价,当地的经济却始终没能发展起来。
曾祥乐积极寻求当地政府、村委会的帮助,希望通过培训当地人做鸟导,发展“观鸟”旅游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最终,在政府支持下,他和盈江本地的观鸟达人班鼎盈一起成立了盈江观鸟协会,致力于盈江本地的鸟类保护和观鸟经济的和谐发展。
万事开头难,“观鸟”旅游对村民来说是个陌生的词汇。为此,盈江观鸟协会通过不断的走访、调研、沟通,开设培训班教授“鸟导”知识,有一部分村民开始接受了他们的建议,跟着协会学习观鸟的知识,带游客前往特色鸟种分布的区域进行观赏,村民们凭借当“鸟导”,赚“鸟钱”,收获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如今,曾祥乐成为了一名资深“鸟导”和自然摄影师,专门策划并带团观鸟,他的妻子袁舒也来到石梯村。夫妻俩从老乡那里租了间老房子,翻修成了民宿,还在这里建立了一个读书角,成了石梯村里孩子们读书、玩耍的好去处。
斗转星移 “狩猎人”变成“护鸟人”
石梯村“中国犀鸟谷”名声大噪,越来越多国内外生态摄影爱好者慕名前来,村里从事鸟导职业的人也越来越多,90后景颇族小伙木何门就是最早的一批“鸟导”。
竖几根木桩,引一处山泉水,日常投喂玉米面或面包虫,再在10多米外,搭建一个方便人们进行隐蔽观察的伪装棚,一个生态“鸟塘”便成功建起来了。“为了了解鸟的习性以及方便向游客介绍鸟的知识,我自己也会在网络上学习鸟类知识。” 木何门说,“刚开始没有什么好的品种的鸟,2018年以后鸟的种类越来越多,像我二号鸟塘现在可以拍到大黄冠啄木鸟、黑喉噪鹛、银耳相思鸟,栗背奇鹛等近40种鸟,一个机位60元,住宿一晚100元,再加上300元-500元不等的接送费,年收入最多可以到七八万元。”
今年28岁的景颇族村民徐金春是村里的“预备鸟导”,最初他是村里的护林员,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关系,石梯村里的年轻人都加入了巡边队伍,空闲时间徐金春便会跟着好友木何门学习观鸟技巧,“未来我也想成为一名‘鸟导’,再开一家客栈,日子总会越来越好的。”徐金春说。
“小时候我们都会打鸟,现在连弹弓都不许拿,爱鸟护鸟在石梯村已经成了共识。” 木何门介绍,现在,石梯村建有40多个鸟类监测点,年接待观鸟人达2万多人次,每个监测点实现1万—3万元的收益,村民人均纯收入由2014年不足2000元增长至2020年的10152元。2018年石梯村摘掉了贫困的“帽子”从“直过民族”村中率先脱贫出列。
群众尝到“观鸟“旅游的甜头,在护“鸟巢”、当“鸟导”、引“鸟人”、赚“鸟钱”、结“鸟缘”等经营服务中,更加认识到良好生态、干净环境、文明习惯等的重要性,自觉投身生态保护、环境整治、移风易俗行动中,实现了“旧习惯”向“新理念”的蜕变,乡村新气象、新风尚正在形成,生态致富的小康路也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