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玉米临储制度的取消,很多农民反映,种地不挣钱了,都不够保本了;另一方面,种蔬菜的农户,又会面临着滞销的风险。那么,在市场决定收入的今天,如何在传统种植中脱颖而出,找到属于自己的发财之路,请看今天的致富经~
蔬菜变盆栽 亩赚10万元
积极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科技支撑、产业带动、品牌引领等多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取得显著成效。
一株株生机勃勃的蔬菜在盆里生长着,红的、绿的、紫的,色彩缤纷……日前,聊城市莘县张鲁镇王楼村的蒋云超在自己的盆栽蔬菜大棚内,一边忙着采摘,一边给记者介绍着红苋菜、乌塌、紫水晶、红油麦、紫罗马等蔬菜的种植方法、生长特点。“他的蔬菜不打农药,随摘随吃,在饭店特别受顾客欢迎。”张鲁镇管区干部马学庆告诉记者。蔬菜升级变盆栽,顾客可以先看菜再下单,满足了人们对健康饮食的需求,莘县县城内两家大型饭店就是订的蒋云超的盆栽蔬菜。“现在的面包车已经不能满足送菜的需要了,我打算买辆厢式货车。”蒋云超说,盆栽蔬菜的“火”大大出乎他的意料,打算让他的运输车更新换代。
“除了送到酒店饭馆,也有不少家庭户来买。鲜亮的蔬菜盆栽摆在阳台上,既是景又能吃。”蒋云超说,他从去年冬天开始种植盆栽蔬菜,选用优质品种,使用东北黑土、草炭灰做基质,用经过高温消毒发酵后的内蒙古牛粪做有机肥,避免了细菌等病虫害,不使用农药、化肥,是名副其实的有机菜。“盆栽蔬菜放置在家中,赏玩盆景之余还能体会劳动的乐趣,我非常喜欢。”正在棚内购买盆栽的一位市民说。蒋云超介绍,盆栽很受外地客商的青睐,目前他的产品销售到北京、邯郸等地,有的是卖给市民,有的直接进了饭店。
有多年大棚蔬菜种植经验的蒋云超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传统的大棚蔬菜一年种植2茬,一亩地年收入在3万元左右;盆栽蔬菜一年能种植6茬,每盆15元左右,年效益可达10万多元,是普通蔬菜的3倍以上。“这是我做的实验,目前来看效益很不错,准备在村里推广。”蒋云超说,他从网上看到有人从事盆栽种菜,为了确保成功,他多次去济南济阳、开发区北城等地考察,发现盆栽菜具有良好的食用价值、观赏价值,符合市民对绿色蔬菜的需求,效益十分可观。“自己先尝试种植,只要见到效益,群众一定会认可。”抱着这样的思路,蒋云超下一步计划成立蔬菜专业合作社,扩大种植规模,手把手教技术、传经验,带领群众走出脱贫致富之路。
温室大棚里的“致富经”
冯军夫妇打理香瓜枝叶。
走进十二连城乡西不拉村的温室大棚,一派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要不了一个月,你们再来就能吃到香瓜了。”正在大棚里打理香瓜的冯军说。
今年冯军种了2栋豆角,1栋香瓜,虽然种的大棚不多,但也让他尝到了甜头。在冯军的蔬菜大棚里,他高兴地给大家算起了他家大棚的经济账:过去种玉米,平均每亩产1000斤,按每斤1元计算,除去种子、水、肥等成本,每亩赚不到1000元。现在改种大棚蔬菜,就拿这3栋大棚来说,除去秧苗、农家肥等一系列成本钱,纯收入4万元是完全有保障的。冯军一边“伺弄”着香瓜枝叶,一边向记者讲述着他的种植经验,“对待大棚里的蔬菜需要像对待孩子一样‘伺候’着,它们才能更好地生长,才能保证产量。” 看着大棚里香瓜和豆角的长势,冯军心里乐开了花。“今年的市场行情不错,收益也不会差的。相信日子一定会越过越好!”冯军笑着说。
像冯军这样的农户在西不拉村还有很多。村民们除了在大棚里种香瓜,还种植草莓、豆角、柿子等品种。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再加上游客采摘、蔬果收购商收购,让这里的村农产品有了销路。
据了解,在西不拉村目前共有瓜果蔬菜棚82栋,其中香瓜就占了大棚总数的一半。虽然草莓只种植了6栋,但一栋草莓的收入就可达5万元。
大棚里的水果、蔬菜一茬接着一茬,品种也越来越丰富,在不断充实和丰富老百姓菜篮子的同时,农户的钱袋子也越来越鼓了。
汪国昌的“致富豆”
每当到了农历的二月初二,青海人家家有炒大豆(蚕豆)的习俗。
2月25日,“二月二”前夕,湟中金豆种养殖合作社的汪国昌带着精心包装好的家乡“炒豆”来到“金豆”文化艺术节进行推介。
“土办法制作、现代化包装、网络化销售。”这是汪国昌“炒豆”之道。
从小生活在省城西宁湟中县山区的汪国昌深知农民生活的艰辛。大学毕业后在旅游行业打拼了11年,正在旅游行业干得风生水起的汪国昌并没有满足于此,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常态下,有着强烈“农村情结”的他毅然辞去城里稳定的工作,选择回乡创业。
在海子沟乡乡政府的支持和鼓励下,汪国昌看到了在海子沟种植蚕豆、发展蚕豆产业的优势。
海子沟乡地处浅山地带,光照时间长、无霜期短,并且所施肥料多为有机肥,所产的蚕豆和豌豆具有豆粒饱满、蛋白质含量高、糖分含量较低、脂肪含量少等特点,为纯天然绿色有机产品;加之当地村民有30年的“炒豆”历史,炒制出的蚕豆和豌豆口感酥脆、豆味喷香,吃起来口感极佳。
汪国昌说,海子沟乡的蚕豆很有名,但农民靠这个发家致富的还不多,如果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形成蚕豆深加工的特色产业,那不但是一个“钱”途无量的商机,而且可以帮助当地农民脱贫致富,一举两得。
说干就干。2015年,回到海子沟乡总堡村后,汪国昌创办了湟中国昌农牧开发有限公司,带领当地农民搞起种植、养殖和农产品加工,并重点对蚕豆种植、加工业进行深度开发,建成了2000平方米的蚕豆加工车间。其间,他争取到创业贷款,申请了“总堡金豆”商标。2016年还成立了湟中金豆种养殖合作社,与海子沟乡的农民合作,发展订单农业,收购农户种植的蚕豆,如今已经形成种、产、供、销的产业链条。
小小的蚕豆,在汪国昌手中,神奇地变成了“致富豆”,也带动了海子沟的贫困户脱贫致富奔小康。
作为海子沟乡总堡村的一户农家,没有念过大学的汪洪昌并不想重复父辈的生活足迹。为此,他曾在西宁周边打工,但一年下来的收入不到2万元。这对上有老人、下有孩子的汪洪昌来说,日子过得也就勉勉强强。进入合作社以后,他开始在家门口上班,自己也种植大豆,一年下来收入5万元左右,还能照顾上老人孩子,这着实让他稳下了心。
汪国昌说,为了保障收购到高质量的蚕豆,他的收购价比其他农民的收购价都要高。这消息如同春风吹遍了海子沟,许多农户扩大了蚕豆的种植面积,而且还有很多周边村落的农户也开始加入到种植蚕豆的队伍。为了方便农户,汪国昌还在互助土族自治县等地设立了收购点,从种植、合同签订、定价、收购各个环节服务农户,维护他们的切身利益。
随着“金豆”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海子沟乡也不断扩大了蚕豆种植规模,2016年,全乡蚕豆种植面积达687公顷,占全乡种植总面积的19%,较去年增长9.5%,年产量达1300吨,带动农户26户,其中贫困户6户,实现销售收入120万元,且蚕豆营销产业链基本完善,“金豆”产业经济效益稳步提升。
借着在大豆这一产业上的作为,汪国昌被共青团中央和国家农业部评为第十届全国农村致富带头人。
谈起下一步的打算,汪国昌说,我们将继续扩大蚕豆种植面积,发展自己的种植基地,让海子沟乡原有的蚕豆散户种植、散户销售转化专业化、规模化销售。同时,将大力发展电商,让海子沟蚕豆走向更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