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胡作政 通讯员 郭 红 王可昌

初秋,正是永靖县千亩黄芪的丰收之际。记者慕名到该县中药材种植乡镇—红泉镇采访。一走进该镇千亩黄芪种植基地,只见郁郁葱葱的层层梯田里,连绵的黄芪长得翠绿茂盛,一团团、一簇簇的黄芪花朵点缀其中。

“以前外出打工挣钱,顾不上家。今年我种了10亩黄芪预计能卖6万多块,再加上养羊和养猪的收入,收入一年比一年好。现在已经买了小轿车,还准备在县城买房。”在红泉村下湾社,祁发举、缐学霞夫妻俩正在自家的黄芪地里锄草,他们边干活边和记者聊了起来。

“黄芪蜜是好东西,滋味浓厚,非常好喝。我们种黄芪,日子就像喝了蜜一样甜!”缐学霞说。

在红泉村的孟家槽社,养蜂人罗春明、刘尚远、赵仕和的蜜蜂忙碌在这花海之中。罗春明介绍说,黄芪蜂蜜属稀有蜜种,具有排脓脱毒、止痛补虚、美容养颜之功效,常服能增强人体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对心血管系统疾病有辅助疗效。

据了解,红泉镇地处永靖县西部干旱山区,是典型的雨养农业乡镇,尽管境内沟壑纵深、植被稀少、气候干燥,但这里的梯田地为砂质土壤,土层深厚、肥沃、疏松,适宜黄芪种植。近年来,该镇通过调整种植结构,积极引导群众发展黄芪种植,让老百姓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

镇长李世云告诉记者,在红泉镇一提起黄芪种植,不能不说金塬村种植大户汪田成。2004年,汪田成从定西引种黄芪在金塬村砂子沟流域试种获得成功后,一直坚持探索黄芪种植技术,并带动周边村社农民种黄芪。2012年,汪田成组建了永靖县天成药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往返河南、陕西、宁夏和甘肃的定西、陇南等地,实地了解掌握其种植技术、市场行情、经济效益,为210户社员提供种苗、农资、使用技术培训与咨询服务,提供市场价格营销信息,代购代销等业务。

这一年,汪田成通过合作社一举打开了永靖黄芪的种植销售渠道,山区黄芪药香飘四方,使一批批中药企业“闻香而来”。汪田成告诉记者,他们合作社的黄芪现在销往河北安国、安徽亳州、河南洛阳建联、甘肃定西等地的药业公司,被制作成大、中、小几种半成品,最终销售到台湾、韩国、新西兰。

在汪田成的带动下,红泉镇2012年发展黄芪中药材基地600亩,亩均收入5000元,户均收入1.75万元;2013年,仅树湾村种植黄芪400多亩,平均亩产达1000公斤,亩均收入7500多元。经过几年的发展,汪田成的天成药材种植合作社的规模不断扩大,种植面积由最初的46亩发展到现在的1700亩,使黄芪种植成为当地农民增加收入的支柱产业。

汪田成说,合作社下一步的目标是要继续扩大种植规模,帮助每家每户都种植黄芪,争取早日实现黄芪当地能深加工,延长产业链,让更多的乡亲们通过种黄芪来致富。

告别汪田成,我们来到树湾村金家湾社,正好碰上村民范金孝在地里干活。她告诉记者,她家有12亩地,去年种了3亩黄芪,产量达3600公斤,以每公斤7.5元的价格出售,除去种苗、肥料等费用,实现纯利润2.4万元。今年,她将12亩地全部种上了黄芪。

“现在我们村的村民尝到了种黄芪的甜头,每天想的是黄芪,村头巷尾议的也是黄芪,我们致富靠的就是黄芪,就盼着有个好收成。今年天气好,我家的12多亩地能收1.4万公斤黄芪,按照去年的价格算,今年就能收入10万元呢!”范金孝看着满山坡绽放正艳的黄芪花,喜在眉梢、甜在心头。

据了解,为帮助群众致富,红泉镇把中药材作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亮点,积极探索“合作社(互助社)+基地+农户”、“企业+基地+农户”、“协会+基地+农户”等多种发展模式,为黄芪种植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指导,推动黄芪规范化、规模化种植,做强做大全镇黄芪种植这一支柱产业。

镇党委书记常全智告诉记者,农民种地膜玉米每亩收入1000多元,但种黄芪的经济效益就不同了。在正常年份,黄芪亩产在1000公斤左右,每公斤市场价最低为5元,年亩均收入5000元,除去种苗、化肥、劳力等成本纯收入可达3000元,经济效益明显高于小麦、豆子、玉米等传统农作物。这个经济账老百姓会算,他们也尝到了种黄芪的甜头,所以今年更多的农户自发种了黄芪。

据统计,今年红泉镇以树湾村为中心,辐射带动红泉、他崖、滩子、朱山等周边村,黄芪种植面积达到4500亩,预计可实现收入2300多万元。看着满眼的绿意,闻着扑鼻的花香,畅想着黄芪丰收的场景,红泉庄户人脸上的笑容愈发灿烂、愈发甜美……

黄芪种植收益及行情2020_致富黄芪种植视频_黄芪种植致富吗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