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王亚林
2013年11月5日,对于弥渡县弥城镇周伏营村村民时芹芬来说,是个特殊而有纪念意义的日子。这天,云南省农村文化服务与文化产业发展座谈会在曲靖市陆良县召开,时芹芬被表彰为云南省农村文化产业先进典型个人,作为与会交流,她“整合资源、抱团发展”的创业致富经验成为此次座谈会的探索重点,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是的,创业成功是每个人的梦想,然而创业道路无不布满了荆棘。时芹芬感慨万千地说:“在这条艰辛的创业道路上,是县妇联扶着我一路走来,是‘贷免扶补’政策帮助我圆了创业梦想、致富梦想,是弥渡特有的文化孕育我的产业。”
大胆尝试,积极探索寻商机
时芹芬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父母每日辛勤劳作仍不能改变全家拮据的生活。初中毕业后,时芹芬一直外出打工补贴家用,在这期间她学到了不少东西,同时也开阔了视野,总是梦想着能开创一片新天地。可是,自结婚成家后,她上有老人需要赡养、下有年幼的孩子需要抚养教育,根本离不开家,又如何谈创业。于是她总在想,能否找到一条既不需离开家又可以赚钱的好路子呢?每想到一个念头,她总是大胆的去尝试,可每次都以失败告终。
就在时芹芬为如何在家门口念好“致富经”伤透脑筋的时候,一个在四川成都做旅游产品生意的侄女传来的绣球在旅游景区热销的信息,顿时让她茅塞顿开。她激动地想:“绣球我会做啊,我可以在家里做嘛,我怎么就没有想到绣球加工呢?”
绣球加工属纯手工加工工艺技术,所需原材料为绸布、丝线、表布、彩带、订珠、锯末,所需辅料为浆糊、包装礼盒,取材简单,加上弥渡地方传统的刺绣技艺,便可以做出特色独有的绣球。这也让时芹芬心里充满底气。
说干就干,她马上和侄女取得了联系,争取到侄女的销售支持后,她把侄女带回的绣球样品拆了缝、缝了拆,熟练掌握缝制绣球的工艺技术。最为重要的是,充满智慧的时芹芬还结合弥渡县是“中国花灯艺术之乡”、“民歌之乡”的文化特点,融进世界名曲“小河淌水”、“十大姐”文化背景,最终摸索出了一条具有弥渡花灯民歌文化特色的绣球加工工艺。
就这样,时芹芬开始在家里做起了绣球,她做的绣球洋溢着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制作精美,充满了吉祥,在旅游市场上供不应求。一年下来,除了不误农时外,缝制绣球还得到了一笔可观的收入,家里拮据的生活状况彻底改观,这让时芹芬激动不已,甚至彻夜难眠。她心里默默地说:“这条路算是走对了。”
妇联搭桥,创业路越走越宽
2009 年,尝到甜头的时芹芬决定大干一场,她计划在村里办一个姐妹绣球加工厂,把自己加工绣球的技艺传授给更多妇女姐妹,自己负责进购半成品,负责找销路,带动妇女一起加工绣球致富。
带着满腔创业热情,时芹芬上路了,可创业之路刚起步就遇到许多困难,尤其是启动资金不足和技术培训难题让她一筹莫展。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她找到了县妇联咨询。县妇联领导了解了时芹芬的情况和强烈的创业愿望后,高度重视,精心设计了融“项目初审、创业培训、创业贷款、跟踪服务”为一体的“创业组合套餐”。一方面,多次组织人员深入现场调研、出谋划策,及时为她争取了5万元“贷免扶补”资金作为启动资金。另一方面,多次让她参加妇女创业知识培训班和女经纪人培训班学习,不断提高她的理论水平和管理水平。通过培训,她成功采用了“工厂+农户”的经营模式,以减轻资金不足带来的压力。
县妇联还积极与县扶贫办、弥渡县职教中心联合,争取了云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引导性培训项目,分期分批深入全县8个乡镇举办绣球加工培训班,把绣球加工技艺传授给妇女群众,先后培训人员4000多人次,帮助时芹芬解决培训难的问题。在培训会现场,时芹芬作为厂长和1200名妇女签订了绣球加工收购合同,实行订单生产,让广大妇女姐妹吃下“定心丸”。
做强做大,文化产业渐成形
在时芹芬精心打理下,姐妹绣球加工厂越办越红火,产品由单一的绣球增加到绣花鞋、门帘、荷包、飘带、绣花饰品等10多个品种,产品远销省内外,路子越走越宽。2010年7月14日,姐妹绣球加工厂产品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外观设计专利权,并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了“十大姐”商标。年底一算账,年产值60多万元,纯利润迅增至25万元。 2011年,时芹芬成功申办了弥渡县十大姐民间刺绣农民专业合作社,一起吸纳会员520多名,向会员妇女提供设计、制作绣球及为刺绣品提供技术信息、原材料购买及销售服务,支付工时费并定时收回成品,形成一条龙服务经营、销售管理的营销模式。产品除在云南省花灯艺术周、密祉花灯节、春节集市等节庆庙会零散销售外,还固定与成都武庙、云南大理等各旅游景点有长期合作关系,市场前景一片光明。
“山茶那个花开嘛朵朵鲜,不呀知鲜花嘛落哪家。小呀哥来我说给你,不呀知鲜花嘛落哪家?哎……”伴随着《十大姐》美妙的旋律,在沁人心脾的歌声之中,时芹芬的绣球事业如滚雪球一般,越做越大,越做越强,初步形成了一个富有特色的文化产业。2013年,弥渡县十大姐民间刺绣农民专业合作社被评定为大理州农民专业合作社州级示范社。目前,每年生产绣球约30万个,成本投入约100万元,实现纯收入50万元,带动周边农村妇女增加劳动收入200万元,实现总产值约35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