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俯瞰会昌城乡,一条条农村公路串乡联村、通山入林,时而与河流相伴前行,向远方不断延伸,成为一道道靓丽的风景。
近年来,江西省赣州市会昌县抢抓交通强国、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叠加机遇期,以创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为目标,全力推动农村公路提档升级,畅通乡村振兴“快车道”,铺就群众幸福新生活。2022年,入选“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创建单位名单;2019年,被评为江西省第四批“四好农村路”示范县。
高位推动 打造示范路
农贸市场外,镇村公交自村庄方向缓缓驶来,载着各村赶集的村民。
“我们村离圩镇较远,每逢圩日,公交车就会开到村里来接送我们,很方便!”会昌县永隆乡小寨村村民华先生介绍说。小寨至永隆路段沿途经过小寨、益寮、永联三个村,是20个组2000余人赶集、进城的必经之路。自从会永线“四好农村路”项目建设完成以来,该路段由3.5米拓宽到5米,极大地方便了村民出行。
乡村振兴,交通先行。近年来,会昌县成立了由县委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创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领导小组,高位推动,明确责任分工,建立工作台账,制定考核制度,确保创建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实行干部挂点乡镇责任制,建立一名领导、一个牵头部门、一名责任人、一本管理手册“四个一”工作机制,压实了监管责任,全面推行“路长制”,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养护责任体系。
大道筑精诚,丹心惠民生。2018年以来,该县通过争取上级补助资金、县级财政保障、创新融资模式、社会支持等多种方式,筹措县道、乡村道升级改造建设资金投资13.6亿元,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193.3公里,完成危桥改造30座,新建农村公路桥梁120座,实现了乡镇通三级公路,建制村通四级公路,25户及以上自然村通硬化水泥路全覆盖。结合红色旅游资源、产业发展等现状,重点打造了28条167公里的美丽生态文明农村路,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交通保障。
数字赋能 “智”管农村路
会昌是一个山区县,农村公路点多线长面广,管理起来面临人少事多的难题。
如何让“四好农村路”管护更加高效精准?会昌县探索开发“智慧路长”APP,实现农村公路“建、管、养、运”全流程、全要素的管护数字化、信息化。
“巡查人员可以通过‘智慧路长’APP进行公路巡查并上报公路事件,管理人员对上报的事件进行审批、闭环管理,并自动生成巡查台账,提高工作效率。”会昌县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道,县路长制办公室充分运用“智慧路长”APP开展农村公路GIS可视化分析、项目管理、道路巡检、养护记录、应急管理及养护员考核,实现了县、乡、村三级路长制网格化。
此外,该县还通过“智慧路长”平台对路长制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实行每月一调度、季度一评比通报、半年一盘点评价、年终一总结考核制度,全力推进路长制的实施。并将路长制工作纳入县政府年度目标管理考评。
据统计,会昌县农村公路总里程2424.671公里,全县农村公路日常养护列养率达到100%,路面PQI值保持逐年上升。
“交”融发展 铺就致富路
近日,走进会昌县洞头乡畲族村的百亩果园,红彤彤的桃子挂满枝头、香气弥漫,游客穿梭其中品尝采摘、拍照打卡,欢声笑语不断。
“我家果园今年的产值大概有60万元,可以为当地村民提供20余个就业岗位。每当果子成熟,这里便成为游客的网红打卡地。”水蜜桃种植基地负责人蓝天翔介绍说,直通家门口的“四好农村路”,带火了乡村旅游,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是百姓安居乐业的幸福路。
公路通,产业兴。会昌县立足赣粤闽“三省通衢”的区位优势,做好“交通+”融合发展文章,变“四好农村路”为发展致富路,实现良好的叠加效应。依托“四好农村路”建设,建成了以贝贝小南瓜为特色的万亩大棚蔬菜基地;吸引了大批青年返乡创业,庄口镇大陂村的吴锦彪回到家乡养起了鸵鸟,带动周边40余户村民增收致富;吸引了社会各界来会昌投资兴业,中电建在清溪盘古嶂投资4.5亿元建风力发电站,赣州百纳农业有限公司在永隆乡案背村建成了日产蛋50多万枚的数字化蛋鸡养殖厂……同时,为筠门岭汉仙岩、洞头畲乡、清溪盘古嶂等风景区聚拢人气财气,带动了农家乐、采摘体验、乡村民宿、温泉小镇、和君小镇等乡村旅游。
此外,该县以“四好农村路”为纽带,建立健全多方协调联通机制,以交通运输为主导,联动邮政、供销、文旅、商务等部门,统筹链接各类服务站点,贯连县、乡、村三级物流运输网络,为农村电商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推动会昌豆干、会昌桔柚、贝贝小南瓜、赣南脐橙等特色农特产品通过“四好农村路”走出大山、走出会昌,走向全国市场。目前,已建立5条农村公路客货邮路线,建成县级农产品交易中心和乡村物流站点320个,农村电商发展到345家。(李斌 刘兆春 邱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