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主持人:上饶市信州区教研中心 徐萌
一、研究的背景
随着信州区基础教育进入内涵质量提升阶段。我们在实践中冷静思考,找寻不足。针对信州区的教育发展现状,通过多方调研,我们发现信州区学校的发展现状为:一部分农村学校由于地理位置分散,教师队伍不稳定,学科结构不太合理,导致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总体而言不容乐观。由于缺乏教研活动的组织者和引领者,农村学校的教研发展相比较于城区的优质学校在师资水平、教育资源,教育科研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因此,如何提高教研的有效性?如何最大化提升基层教研组建设的实效性和教师培养的长效性?是区级层面教研工作的难题。此外,作为上饶市的中心城区,信州教育如何在区域内学校课改均衡发展的基础上寻求优质特色发展的路径?也正是我们教研工作的重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以《基于教研共同体的主题式教研研究》这一龙头课题为引领来促进区域内教育教学的高质量发展。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三级联动”助推联片教研
(一)研究的思路
1.以联片教研为基点深化教研共同体
为解决学校分散、教研力量薄弱、教师参与教研活动少、积极性差等问题,我区提出了“联片教研模式”,即以地理位置划分片区,以城区热点学校为中心校,每个中心校带动4--5所相对比较薄弱的学校。每个片区以“1+4”(好+中、弱、农村、民办学校)为基准模式,组成由教研室(教研员)、片区内中心学校(骨干教师)、学校(青年教师)三级联动的教研群体。教研员是纽带,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帮助建立校际教研机制,开展校际互动交流;骨干教师是理论和实践的核心者;学科青年教师则是联片教研的主体,具有研究者、实践者的双重身份,共同体成员之间互相借力,互相推动,互相成就,从而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内驱力和研究力,引发深度教研,实现教研团队的联合教研。
2.以主题教研为基石探究学科教研模式
在区域范围内开展学科主题式教研,我们始终秉持“一个中心”(以教师专业素养提升为中心)、“两个转变”(教师教育观念与教学行为转变)、“三个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教研水平、科研能力的提高)的校本教研目标,在省级龙头课的《基于教研共同体的主题式教研实践研究》引领下,拓宽学科基地教研的维度,挖掘学科教研的深度,搭建片区内教师共同发展平台。
(二)研究的方法
调查分析,摸清现状。我们通过开展“信州区农村中小学教师学科教研工作现状调查问卷”,了解农村中小学教师配备基本情况和学校教研现状,发现农村中小学教研活动存在“系统性不强,主题不明确,组织形式单一,流于形式,交流深度、强度、范围不够,成员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并了解了一线教师对于教研活动的认识和期望。
任务驱动,有效教研。区教研室召开了“主题教研”研讨会。邀请到全国校本教研项目组专家张丰为我们做《校本研修的实践嬗变》的专题报告。他的讲座,拓宽了我们对学科教研范围的理解;鲜活的案例,让我们对教研组织形式有了新的思考,通过创新联动模式,开展“主题+三环”、“主题+X”、“主题+云教研”教研范式;通过教研沙龙、课例研讨、教学竞赛月等活动,促进城乡教师的共同成长。
捆绑评价,特色发展。我们对各片区的中心校和成员校提出明确的考核要求,实行“捆绑评价”,以提高片区教研的实效性,并以中心校为引领、推动,联动成员校,带动各片区的特色发展。
三、研究内容与过程:“三色主题”深耕教研内涵
(一)厚植教研主题“本色”
1.“主题+三环”——联片教研“规定动作”
为夯实学科联片教研,促进校际间资源共享,我们以片区为单位,推进“主题+三环”的教研范式,即确定主题(来源于日常研究中比较聚焦的问题,由问题确定主题),三环:团队研磨(围绕主题,在骨干教师引领下,根据青年教师的求,尝试教学设计)——现场研讨(现场展示,研讨课,骨干教师点评)——反思拓展(反思重建,形成新的问题),我们倡导这一新型的研修方式,既凸显了教师研究过程的亲历性,又能促进学科团队研磨的互助性,引领学科教师在日常研究实践中不断成长。
为引领各片区校扎实开展教研,我们以联片教研的方式,组织了“深化主题教研 共享团队智慧”的教研展评活动。如,五小片区的数学学科基地进行了“教材研读—模拟课堂—优化调整”为模式的“微格”研修;十一小片区的语文学科基地开展“教师走班制”,经过“初次授课→(磨课)→第二个班级授课→(磨课)→第三个班级授课→形成最终的教学设计”。这样的三环研讨,有效地保证教师了对学科的深入钻研。
2.“主题+X”——联片教研“自选动作”
我们以“明确主题·探寻方法·精准教学”为宗旨,充分发扬片区学科的团队互助精神,发挥优势互补、联合攻关的效能,推进学科“主题+X”特色教研,让各片区发挥自身优势,举措可圈可点。
实验片区茅家岭中心小学英语学科基地组织的“探究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的有效方式”,就选题、研磨、感悟进行圆桌推演、现场课例研磨等专题研讨活动,结合学情探讨了在英语单词教学中更多可能性和可操作性,延伸了教师的思维广度与思考深度;明叔小学把优秀传统文化与各学科教学融合,让语文、数学、音乐、美术、英语五门学科先行,围绕“古诗快乐吟、民间工艺知多少、民间乐器开心辨、快乐英语学习吧、趣味数学拓文化”五个课程板块,开展"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感受祖国魅力"的主题研讨活动,以此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在学校得到更好的传承。沙溪中心小学的阅读教学研讨,在"问"中提炼温度,在"读"中感受情感,"融"景入情,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情感有切实体悟。从生情、传情到入情的感悟,从学习、自得到共进的提升,实现教有所向,学有所得,教学相长。秦峰中学则以"序,教研安排有秩序;循,教研全程循规律;效,活动当中重实效;新,教研模式求创新."为教研主题开展学科教研。
“自选动作”的加持,让各校能结合实际,依托学科基地,以课堂研究为中心,以思辨课堂、主题教研为主阵地,开展系列主题教研活动,推进学科特色教研。
3.“主题+云教研”——联片教研“时空动作”
我们依托信息技术手段,组织教师开展丰富多彩的线上“云”教研,拓宽教师学习时间和空间,让教师在开放、动态、交互的教研环境中,开启教师专业成长新模式。
“专家云教研”:为推进信州区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教研能力的提升,区教研室邀请了江西省小学语文教研员徐承芸老师为全区小学语文骨干教师、 3—6年级任课老师做了题为《依托小学语文统编教科书编写特点谈习作教学策略》的专题讲座,让老师们足不出户就能聆听专家的讲授,通过这样的新型教研互动,帮助教师们习得了方法,明确了研究方向,在线上教研的平台中,教师们近距离地接受了专业引领,教师的学科素能也在潜滋暗长。
“中心校云教研”:由片区中心校牵头,利用网络“云平台”,开展联动活动,互通教育教研信息,通过卷入式的线上教学研讨和线下交流,着力培养和提高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和教研综合能力。
“学科云教研”:我们评选出各层面的“优秀学科基地”,把团队中优秀教师的经验提炼出来,搭建教师教研的展示平台,用云录播的方式对全区进行直播或回放,让优秀的教研资源实现区域共享。
其中,“名师讲堂”栏目是我区教研中心在“信州云教研”中开设的一个特色专栏。该专栏是为全区师生开设的一个引领型的学习专栏,通过“课标解读”、“课例展示”、“名师支招”等专题,向广大中小学生及一线教师开设专题讲座,运用实验、动画、多媒体等方式进行形象生动地讲解,为学生解答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疑难问题,同时也为广大一线教师做好课堂教学的示范。
(二)提升教研共同体“成色”
为进一步深化区域教研合作与交流,寻求信州教育共同发展新路径,我们打破校际壁垒,以片区联动的方式组建多元化的教研共同体,提出了构建学科教研训基地的设想,努力创建一个优化整合、多元对接的学科基地建设新平台。
1.引领·提升“联片教研”格局
区教研中心教研员、名师团队、各学科兼职教研员等组成专家团队,依托教研共同体集团校,深入教学一线,指导教学教研工作。
采取片区交叉、巡课并进的方式,在“每周一视导”的片区研讨工作中增设骨干教师巡课环节,以片区为单位成立骨干教师巡课小组,与教研员一同深入课堂,随堂听课,反馈交流。再结合随机的教学效果现场考查和常规抽检,深入到各校各学科,以指导薄弱学校的常规管理工作,特别是村完小的教学常规的规范化建设。此举既增强了全区学科教研专业引领的力量,又让每一次的视导交流覆盖面更广、更为深入,以此促进联片合作校建立合作共享的教学管理模式。
2.互补·促进“联片文化”共融
中心校利用自身师资、理念、研究氛围、课改成果等诸多有形无形的教育教学资源优势,在教研、科研、教师专业成长等方面协作共享、优势互补,发挥引领作用。以学科教研为平台,以主题教研为内容,通过教研共同体做出学科特色、做强学科教研、做好教师专业成长,实现校际教师队伍共同成长,最终达到“理念共融,文化共通”。
为了推广教研成果,并科学地印证教研思想,我们多方面地开展了面向全区的各式各类教学研讨活动。校长层面,组织了校长课例现场评析活动、分管教学校长沙龙展示,聚焦双减政策,围绕研磨团队、研磨形式、研磨方法、教师案例等,讲述了各校主题教研的优秀举措,在分享中交流,在展示中再现教研的精髓;教研组层面,我们举行了全区首届中小学教研组长技能大赛,采取“好+中+弱+农村”的教研集团组合方式,分别对教研组长的学科专业素养和业务管理水平等方面进行考察和提升;教师层面,自2016年以来,我们规整教学竞赛,集中一个月分别组织中小学学科竞赛。活动形式丰富多样,深化“学科基地”建设,以面向全体、专业高标准、录播同步、创新评价等亮点深受老师们好评。
3.创造·实现“联片教研”愿景
为促进不同类群教师专业水平主动发展,督促联片校建立符合本片区特点的教师培养机制,如:逸夫片区把“教师梯队”建设培养机制分享给片区各校,利用“引领型、专业型、成长型”三种教师梯队,做好骨干教师拔尖培养,中青年教师发展培养和青年教师成长培养;五小通过立足于学习主线的“专业阅读”“专项培训”“双向成长”这三种方式,促使教师从“适应型学习”进入更高层次的“创新型学习”,为教研活动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为促进学校优势学科的再发展,形成鲜明的学校教研特色,成为区域学科教研的品牌学校。近年来,联片校的教研成果百花齐放:十五小在实施校本教研的过程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主题式的课例研讨活动对于提高教师的课堂实践驾驭能力十分有效,结合学校实际大胆尝试,以“学习--研究--实践”为主线探究“联结”教研模式,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课例研讨活动。凤凰学校教研活动以“问题研究——互动深入——内蓄强化——个性拓展”四步模式开展,初步建立了凤凰学校个性化创新教育教研新模式体系。
为有效地总结成果,突出特色。我们开展了信州区中小学优秀学科基地评选活动,经专家评审组,评出了20个优秀团队。
(三)探索教研转型“亮色”
1. 盘活教学视导,寻求落脚点
为了促进片区间的教研联动,近年来,我区的教学视导工作在务实开展,推陈出新。我们开展以全面视导+重点视导+跟踪视导的方式,以“1+1”“1+N”的点对点互助模式,一位名师结对定点校一个年级或一位(多位)青年教师,定期开展关键课例展示、作业设计研讨等活动,以名师示范课、听评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双向互动视导。
2.启动名师工程,探求生长点
为促进我区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我区教研中心组建了一支在德、能、勤、绩等各方面表现优秀的“信州名师团队”,团队成员由省特级教师、省市学科带头人、“信州名师”培养对象组成。一方面,我们采取“自主研修+专业引领”的方式想方设法、创设条件组织“信州名师”团队成员参与学习培训,对其进行全方位地培养;另一方面,我们积极组织信州名师团队定期前往新建校、乡镇校开展重点学科视导、名师点单、送教下乡等活动,充分发挥本土名师辐射引领的作用,促进青年教师、新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实现区域教研的均衡发展。
3.落实核心素养,追求实效点
随着核心素养的提出,我国教育正式步入“素养”时代,“核心素养如何在教学实践中真实落地”成为课程和课堂探索的重要方向。这其中“大概念”引领下的单元教学是一条既具操作性又富实效的路径,这条路径的关键是准确提炼并合理运用学科大概念,并在此基础上,转化核心问题、设计核心任务、分解子任务……形成整体化的单元设计。
对此,我们举办了全区中小学新课标(2022版)培训——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能提升培训活动,邀请了省内外各个学科的专家来饶讲学,教师全员参加,规模大,反响好,得到领导、教师的一致好评。
同时,我们引领全区教师在学习新课标的理念基础上探索新时代的新型教研:常态教研,推陈出新,“Yi课”让教学焕发新的活动,我区逸夫小学作了双减政策下的新尝试。
逸夫小学积极探索一种“Yi课”的教研思路 ,“易”有改变、交换的意思。“易课”就是教师的“走班”,学生的班级不变,教室不换,教师轮流走进各班教室进行教学。改变和交换是我们“yi课”的初衷之一,建立起教师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同时实现校内区域的教育均衡,让每一个学生享受到优质的课堂,通过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初步摸索出“易课”四环流程。
围绕“yi”(易---能走动的课,实现校内、校际区域优质共享;“异”--有思考的课;“议”--有讨论的课;“溢”--有整合的课;“疫”---线上云端课......)
依托我区的主题教研优势,采取小学先行,开展学科项目化学习的教研改革。学校教科处负责相关专题学习内容,组织前期的理论学习,每校每学科上报一个项目化学习主题,我们做好顶层设计,出台相关实验方案,部署培育项目化学习先行示范校,打造项目团队。
推动更多的课堂教学从“知识立意”走向“素养立意”,充分发挥课堂主阵地功能,探索和实施素养目标下的课堂教学研究,是当前教研转型的着力点。
在近年来的实践操作中,我们既有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喜悦,也有不断面对新问题的凝重。我们从系列主题教研活动的创新,实现了教研共同体的捆绑式成长,并谋求教研方式的转型,助推了这场教与研的变革,在教学研究上“开花”,在教师成长上“结果”,我们享受着实践的智慧,创造的乐趣,收获的欣喜。我们可以相信,这已远远超越了一个项目的价值,传承下来的研究精神、研究传统,必将在新时代赋予信州教育新的光芒与色彩。
(注:此文在2023年江西省基础教育教科研成果培育高级研修班上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