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岭后村,是我市张兰镇一个较偏远的山村,经过村委一班人多年实施脱贫攻坚战略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种植红薯传统产业的基础上注入现代种植和管理技术,种植产量翻了一番,村民的收入也是大幅提升,可以说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今年已经60多岁的上岭后村民张恩智、任国兰老两口,一直靠着6亩地,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为生,生活比较拮据。自从2009年村里号召种植红薯以后,他们家积极改变种植模式,投入到红薯的种植中,经过几年的努力,钱袋子也渐渐鼓了起来,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改变,这两天老两口又在地里忙活着,看着满地品质优良,红灿灿的红薯,他们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今年他们家种植的红薯收获了15000多斤,收入可达2万元左右。
村民 任国兰
这几年我家种红薯好,那些年就不如这些年,我们地里的收入也提高了,给我两个儿子娶了媳妇,又买了摩托三轮车,生活条件也好了。
产业化种植是脱贫致富的出路,现代化的种植和管理技术给脱贫致富注入了活力。2009年,在村干部的组织下,依托上岭后村优良的土质优势,全村首先尝试了800多亩的干果经济林和红薯的立体种植模式,迈出了上岭后村产业结构调整、现代化红薯种植的第一步。2010年,全村红薯种植面积一举发展到2200亩,村民增收初见成效。2011年,为使红薯质量和产量再上一个新台阶,上岭后村引进了秦薯4号、龙薯9号、日本黑紫王、日本新紫等新的优质品种和先进的种植技术,红薯种植产量由原先的亩产3000斤增长到8000斤,村民增收的步子越迈越大。2014年,村干部带领村民成立了“羽腾绿色生态”农业合作社,注册了“岭后红薯”商标,申请了国家无公害绿色产品认证,在网上还开起了卖红薯的网店。“岭后红薯”走出了介休、走向了榆次、太原......村民的人均纯收入由2009年的几千元增长至现在的上万元,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好路子。
上岭后村会计 侯海生
上岭后村近5、6年来,通过红薯产业,老百姓得到了实惠。这些年发展上岭后的老百姓基本脱贫了,下一步,老百姓也很愿意,村委会也有想法,以后再改良,增加亩产,增加单位面积收入,使老百姓更得到实惠,尽快富起来,奔小康。
上岭后村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实施种植现代化红薯产业的脱贫致富新模式,无疑是为“十九大”晒出的一张脱贫攻坚战略的优秀成绩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上岭后村种植红薯的成功实例告诉我们只有靠辛勤的劳动、明确的思路、精准的举措才能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才能打赢脱贫攻坚战,摘掉贫困的帽子。
宏文 张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