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我县盯紧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内谋出路,外谋发展,通过“十种办法”助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村级财力,激发贫困群众自力更生、奋发有为的内生动力,实现村级集体经济从无到有再到逐步壮大的转变。
一、借势用力乘东风
位于城中心、城郊、工业园区腹地及周边、乡镇集镇的村(社区)具有优越的区域优势,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非常有利于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有些村充分利用、扬优成势、乘势而起,让村集体资产迅速增值、村民收入持续增收。比如,鹅峰乡益莲村以前无产业、无资源、无资产,是典型的“三无村”、名副其实的集体经济“空壳村”,村民只能依靠种植农作物和到县城务工赚钱,收入水平相对较低。近年来,益莲村充分利用自身区位优势,通过招商引资、“借鸡下蛋”、投资兴建物业以及采取村集体土地、物业厂房对外租赁或入股等办法,以地生财、以财生财,让“死钱”变“活钱”、让“小钱”变“大钱”,去年全村实现村集体收入70万元。
二、抱团发展闯市场
团结协作、合心合力、抱团发展,是我们面对不确定的市场的有效手段,这样既提升了闯荡市场的能力,又增强了抵御风险的水平。马步乡11个村联手在位于宜万高速挂线南侧银田段集中打造一个村级集体经济商业服务区,项目占地38.76亩,总建筑面积6671平方米,项目投资1899.6万元,目前主体工程已全部竣工。服务区承载功能主要为停车、住宿、餐饮、超市购物和土特产汇展销售。项目完工后,由各村对服务区建设店面进行成本价认购,目前全乡11个村共认购店面15间,成本价2800元/平米。剩余14间店面以3200/平米的售价向社会公开认购,由此所产生的利润全部用于补助各村。另为解决部分村资金不足的问题,由乡财政按补助每村购置店面款的30%,以确保每村受益。各村认购店面办理国有产权,产权归村集体,11个村每村前两年预计可收租金4万元,二年后按市场价可收资金8万元。
三、咬定青山有恒心
发展村集体经济,没有一股子劲、没有持之以恒的耐心和定力,这是肯定不行的。唯有驰而不息、久久为功,才可能真正破解发展难题,打好集体经济壮大这场攻坚战。比如,赤兴乡皂下村原先是省定贫困村和深度贫困村,地处偏远山区、产业一穷二白、贫困发生率较高。近年来,皂下村把全村土地全部流转到村,通过一套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把全体村民拧成了一股绳,大家一条心、一股劲,积极参与到乡村旅游项目中来,并且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个声音喊到底、一年一年干到底”,使皂下的穷山僻壤、陡壁石山焕发出了活力,成为让村民脱贫增收的“金山银山”。
四、思路一变天地宽
观念决定行动,思路决定出路。现在有些人一说村穷,就说穷在山高路远、位置偏僻,怨天尤人、束手无策,这就是思想境界不高的典型表现。无数实践证明,在干事创业中破难题、开新局,解放思想、创新思路尤为关键。比如,高村镇白泉村山高路远弯多,距离集镇23公里,人口仅535人,是典型的地处偏远的山村。村两委积极思变、主动思变,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土地和山林资源中寻找路子,逐步发展了药材种植、油茶林、养蜂等产业。很值得一提的是,白泉村的绿色有机蜂蜜已经通过了国家二级蜜的检测,成功注册了商标“白泉边”,下一步准备新建检测和加工厂房,把养蜂产业做大做强。
五、多种经营聚财力
很多村由于交通、资金、区位、历史等原因,发展村集体经济先天优势不足、客观困难较多,导致没有大项目、大手笔、大动作,但是有些村深深懂得“积少成多、滴水穿石”的道理,从不“一山望着那山高”,“饭一口一口的吃”、“事一件一件的做”,小项目一个一个的搞,村集体收入同样一年比一年多、搞得风风火火。仙源乡株木村就是这样的典型。株木村通过“建房引企”引进了两家小型企业在村投产,种植有机毛豆、有机水稻和有机茄子等作物,在县城购置面积较小的商铺收取租金、与邻村联建光伏发电基地领取分红,出租原旧小学收取租赁费等多种手段,增加村集体收入,日子同样过得“有滋有味”。
六、无中生有找新路
有些村敢想、敢闯、敢试,不等不靠、大胆尝试、开拓创新、突破僵局,没有条件创造条件,营造了别开生面的集体经济发展新局面。白水乡永新村多年来集体经济一穷二白,去年村集体成功引进了永祥画室,主要生产山水画,今年扩大了生产规模,增加了上色工序,新增了展览室,吸纳就业达到50多人,其中贫困户20多户,员工月收入能达3000元以上,在为当地群众搭建增收致富平台的同时,村集体年增加收入5万元。
七、巧借外力求发展
充分利用本地籍在外成功人士这个宝贵资源,他们信息多、渠道广、人脉资源丰富,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推广家乡等方面作用巨大,要建立联系、加强交流、增进感情,多请他们回来看看、走走,多为家乡建设发展出谋划策、倾情出力。还要依托上级挂点部门单位在政策、资金、人力、技术、项目等方面的优势,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凝聚起强大的合力。近几年很多贫困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得到了他们的帮助。比如:潭埠镇的新田村,是一个深度贫困村,充分利用挂点单位资源、在外投资老板和上级的项目资金,修路、改水、改厕,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并结合本村实际通过新建光伏发电站、在万载城投购买店面、引进扶贫车间、利用现有花炮企业、种植虫草参、发展油茶林和“庭院经济”等,村集体的各项事业风生水起。下一步,新田村还准备在市领导的牵线搭桥下,引进正大集团投资1000万元共同经营发展养殖产业。
八、依托资源生效益
罗城镇藏溪村就是依托优越的生态环境和林木资源引进旅游开发公司,按照打造精品乡村旅游点的思路对全村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建设,其中九牧景区游客络绎不绝,十分火爆。茭湖乡上峰村利用其独特的气候条件和响当当的有机品牌,历时三年多发展1000亩茶叶种植,如今已初具规模。在上级项目资金的支持下又投资新建了一个茶叶加工厂,形成了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条,产生了不错的经济效益。
九、传统产业长新枝
三兴镇湖源村采取“村书记+村干部+种养大户+贫困户”的经营模式,集中发展周期短、风险小、见效快的特色种养业,养殖稻田鱼虾、土鸡和水鸭、打造无公害稻谷产品、种植毛豆等,一步一个脚印壮大农业特色产业。并且按照“1234”比例进行分红,即:“1”是10%作为服务管理费用,用于支付农民劳作工资;“2”是20%作为村级集体经济的收入;“3”是30%作为股东分红;“4”是40%作为所有贫困户的分红。这种模式,一揽子解决了贫困户持续脱贫、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村民增收致富、股东获得回报的问题。又比如,双桥镇黄源村发展集体经济面临“四无”窘境:无人、无钱、无项目、无经验,一直以来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产业,但是黄源水酒在万载小有名气、历史悠久,全村自产自销水酒的散户有一百多家,由于都是靠家庭作坊式生产,销路窄、产量低、品质没有保障。于是该村决定成立村级合作社,把黄源水酒这个品牌打造好推向市场,通过建立新型经营主体与群众利益相结合的机制,走出了一条“村集体合作社引领、企业统一培训指导、分户酿制、自主管理、协议保价收购”的新路,为村民拓展了五条增收渠道:一是发展糯谷种植产业带动增收,仅这一项每户农户就可增收2000多元。二是免费学习酿酒技能带动酿酒户增收。三是吸纳劳动力就业增收。四是制作酒饼带动农户增收。五是村民共享集体分红。
十、异地经营创特色
康乐、鹅峰、马步三个乡镇位于城中心和城区,区位条件较好,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具有一定优势,而其余14个乡镇不具备这样的区位条件。因此,县委、政府计划在县城区北至百合东路,南至凤凰华府,西邻建成大道,建立一个绿色扶贫产业园。该项目总规划用地55亩,总建筑面积面积40300㎡,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商业店面、农贸市场用房、顶层车库及配套基础设施,其中外街店面67间、内街店面47间,农贸市场摊位数130个,顶层车库200个。
1.
长按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