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广 四川在线记者 郑志浩 摄影报道

3月12日,春耕时节,阳光正好,内江资中县公民镇盘龙寺村,成片阶梯式的麦田里,绿油油的麦子迎风摇曳。

内江游子种植致富_内江游子种植致富_内江游子种植致富

这里位于资中县“五良”融合产业宜机化改造项目示范区。从外地返乡创业的种田大户易良贵在这个片区承包了接近6000亩土地。“去年土地改造时间紧张,小麦晚播种了一个月,不过选了内江市农科院提供的品种,长势已经赶上来了!”他欣喜地说。

易良贵,此前在浙江闯荡20多年,在浙江温岭收获了“种粮一哥”的称号。在外事业有成,为何要回到家乡在土地上“二次创业”?扎根这近6000亩土地,他又要为家乡的农业带来哪些变化?

内江游子种植致富_内江游子种植致富_内江游子种植致富

离乡闯荡浙江

打工仔回归土地成为“种粮一哥”

1986年,由于家庭贫困,初中毕业的易良贵便放弃学业跟着父母一起在土地里挣生计。然而,几年的“庄稼汉”生活,始终让年轻的易良贵心有不甘,他认为改变这个家就必须出去闯一闯。

1993年,22岁的易良贵告别父母,跟随同乡去往浙江打工。由于学历不高,他只能出卖一身力气,打小工、扛钢筋、糊水泥,不少脏活累活他都干过。这种打工的生活并不是他所期待的样子。“最难受的就是夏天,太阳火辣火辣的,汗水一直流,眼睛都睁不开。”提起当年的经历,易良贵记忆犹新。

政策的转变也让他有了重回土地的机遇。2003年农业税试点取消,曾是“庄稼汉”的易良贵动了心思。看到当时浙江温岭的农田排灌方便,承包地价很低,趁机会他承包20亩地种植水稻,迈出在土地上创业的第一步。

经过长年悉心经营,易良贵在温岭的水稻种植面积从最初的20亩扩大到1700亩,易良贵也被当地同行称为“种粮一哥”。“这个称号,主要是因为我敢想敢干,特别是敢在机械化大规模种植上下功夫,当地同行很佩服。”易良贵说。

2012年,浙江日报就曾经报道他种田用上直升机的故事。当时,他还在江苏徐州承包了1万多亩土地。用人工的成本划不来,效率也没法保证,易良贵便大胆租用了美国的轻型直升机,每小时作业面积1300亩。

“万亩水稻一天内轻松搞定,这也让我坚定了搞农业必须走机械化和规模化的理念。”易良贵说。

内江游子种植致富_内江游子种植致富_内江游子种植致富

返乡创业

借力宜机化改造在土地上“刨金”

“振乡兴村”,四个金色的字被印在易良贵的工作服胸前,这是易良贵回到家乡资中后创办的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名称,也是他回到家乡发展的愿景。

2018年11月,资中县专门派团队到浙江拜访易良贵,希望他能回乡支持家乡建设。除了家乡情,还有现实因素的考虑。一方面,浙江的土地承包到期后,续租价格上涨,种地成本涨了不少。另一方面,浙江的气候条件容易受到台风和病虫害的影响,导致粮食减收。相比而言,内陆地区的资中家乡的气候条件更好。

多方考虑之下,易良贵回到了家乡。不过,易良贵心里还是打鼓。“老家巴掌田和坡地多,之前回乡都发现这里机械化应用少,农业生产效率比浙江要低。”

这时候,政策的机遇再次解决了他的后顾之忧。2021年8月,省县共建“五良”融合宜机化改造项目落地资中,公民镇成为全省丘陵地区宜机化改造项目试点。“宜机化改造让原本坡度大的、零散的地块,整合成平整的土地,修上连接道路,农用机械可以直接开到地里作业。”内江市农科院副院长黄辉跃说

易良贵通过农户以土地入股的方式,流转了近6000亩浅丘土地,借助政策的支持和补贴进行了改造 。“改造后的良田,通过机械化作业,6天可播种2700亩,效率大大提升。”资中县农机推广站负责人陈勇介绍。

有了升级后的土地,易良贵在内江市农科院的支持下选择了粮食作为主攻方向。“如果大面积种蔬菜,人工费用遭不住。当前,国家的大方向是发展粮油,我们就建议尽量多种小麦玉米,同时还为他们提供技术服务。”黄辉跃说介绍,小麦、玉米也是生产机械化程度高的作物,规模化生产效益也不错。

“今年种了大约2000亩小麦,仅仅算麦子,估计每亩地的利润能有两百块钱左右。”易良贵介绍,承包的土地还会种上玉米和水稻,主攻粮食作物。

内江游子种植致富_内江游子种植致富_内江游子种植致富

父子兵齐上阵

助推家乡发展志在农业品牌

离开土地,离开家乡,回到土地,回到家乡,易良贵的人生经历了这样一种奇妙的循环。

为什么愿意一直扎根在土地上?“还是因为能在土地上赚到收益。别人都说种地不赚钱,其实是没有按照对的方法。”易良贵表示,在浙江种地的经历,让自己摸到了农业赚钱的窍门——规模化种地,降低成本,提高收益。

“要规模化就必须机械化,这是不可分割的。”易良贵表示,回到家乡就是要把粮食种植的成熟经验运用推广好,挖掘土地的价值。

而且,在农业上摸爬滚打近二十年,易良贵真切感受到了社会对农业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我创业开始就离不开好的政策,回到家乡又赶上宜机化改造的支持。”

在家乡开启“二次创业”,家里还有另一个好帮手。易良贵的儿子易小杰,之前在大学读工商管理专业,跟着父亲搞农业已经有四五年时间。“用时髦的话说,我算是新型农民了。”

虽然当“新型农民”时间不长,易小杰已经学会了开拖拉机和收割机。“我正在学无人机,用来打农药施肥很方便,算是在农业上的必修课。”易小杰说。

父子俩心里还有更长远的目标。“我们计划用三年时间,把我们承包的片区变成国家级的粮油园区。”

品牌的打造也相应提上议事日程。“我回到家乡后,发现老家的人很爱吃‘汉中米’等品牌米,启发了我们做粮食品牌。”易小杰介绍,现在已经添置了五台粮食烘干机,正在安装,未来要探索打造自己的品牌。

“我对小杰这一代的新型农民很期待,希望他的发挥他的管理专业知识,让土地产出更大价值。”易良贵笑着说。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