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红原,让我们想到的是红军长征走过的大草原。的确,这里是川西高原自己的“阿勒泰”,以旅游业为主的服务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占比高达52.3%,而以牦牛养殖为主的农业占比近5成,牧旅融合发展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共赢的产业链。

如何让牦牛产业这个“第一产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红原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牧民”抱团发展模式和“生态放养+圈养舍饲+牧草种植”牦牛标准化养殖模式提供了新的解题思路。

人民银行阿坝州分行启动了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示范工程建设,指导州农业银行、农商银行运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提供牦牛养殖产业链信贷支持,以更高质量的金融服务打好“助攻”。

“两个平台”,服务好产业链“核心点”。

“牦牛活动正常不?有没有生病?吃草回来没有?我们手机上点一点、电脑上看一看就知道了,农商银行真的是帮了我们大忙。”红原唐日牦牛养殖合作社负责人王青泽郎介绍,红原牦牛养殖抱团发展的特点在于“托管”,合作社负责集中“托管”农牧民2年以上的牦牛、短期饲养后出栏,龙头企业、合作社、农牧民“3:4:3”分红。

阿坝州农商银行这个“忙”是帮到了“点子”上,“防病弱、效益低”是牦牛养殖的“病根”。阿坝州农商银行联合四川省联通公司上线“智慧金农”平台,运用物联网、图像识别、人工智能、边缘计算等技术,实时掌握牦牛的体温、行走路线和疫病等状况,实现了牦牛承栏数盘点、预警。

“这是双向奔赴,既帮合作社提升养殖水平和经济效益,也帮我们提升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红原县农商银行副行长兰桂林说,金融科技有效赋能发挥了小平台的大作用,“依托数字化平台,我们可以实现牦牛活体畜牧抵押贷款的突破,降低客户融资成本,降低银行管理成本。”

月亮湾旁、嘎曲河畔的下哈拉玛村,是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也是 3A级旅游景区,村集体经济重要支柱之一就是牦牛养殖。走进下哈拉玛村牦牛优养牧场,智能耳标、电子围栏、生物识别......牧场管理实现智能化、数字化,满满科技元素的背后是阿坝州农业银行上线的“数字牧场”平台。

“三根链条”,勾画出产业链“同心圆”。

紧扣牦牛养殖联农带农富农产业链,阿坝州农业银行、农商银行围绕“利益联动链、信用评级链、信贷支持链”来提质、增量、扩面,谱写高原藏区特色畜牧产业“阿坝金融服务”新画卷。

红原和牧牧业公司就是当地深耕牦牛养殖业龙头企业之一,主要提供技术管理、饲料及喂养、市场营销,同多个农民合作社紧密合作。龙头稳,产业才稳,阿坝州农业银行紧贴该企业资金需求,量身定制金融服务方案,累计发放420万元贷款帮助企业“渡难关”。

“100万贷款对于别人是小钱,纯信用是我们村大喜事哦,村集体养殖基地正打算买牛,明年发展会更好、分红更多。”下哈拉玛村党支部书记拿波高兴地说。

100万“强村贷”的落地,离不开阿坝州农业银行对“数字牧场”监测数据的综合运用,丰富信息采集维度,优化信用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信用精准画像”实现信贷转化,惠及牦牛养殖主体。

同样受益的还有300公里外的金川俄热乡衔聚牦牛养殖有限公司。阿坝州农业银行依托“数字牧场”平台,破解牦牛活体抵押贷款担保创新的制约难题,向该公司增量授信并发放牦牛活体抵押贷款260万元。

广大农牧民是牦牛养殖产业链的重要基础,“利益联动链”给他们带来了更多的“增信”资源。红原县下哈拉玛村、唐日村分别被评为A级和B级信用村,银行机构累计发放1116万元信用贷款、惠及218户牦牛养殖户。

“四本账”,算出产业“普惠面”。

初夏时节,唐日合作社的万亩牧草种植基地里绿意盎然,老芒麦、披碱草、燕麦......一片生机勃勃景象。除合作社自用外,还开发出草产品远销周边县市和川甘青等地,年实现纯收入30万元,延伸了“牧草种植+绿色养殖”产业链。

“物联网+金融”如同细雨润泽着这片草原,全产业链的信贷支持正悄然实现“两山理论”价值转换,从“五笔钱”看牧民生活的变化:第一笔来自于合作社收购半大的牦牛;第二笔来自于草场和基础设施出租;第三笔来自于“托管”牦牛出栏利润的30%分红;第四笔来自于集体经济分红;第五笔来自于“托管”牦牛后就近务工。

一头小小牦牛承载着广大农牧民的希望,一组数据彰显牦牛产业的经济效益、产业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2023年,红原县第一产业同比增长6.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0.1%、增速高于城镇1.8个百分点。(龙映铖)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