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点播报
编辑
筠连黄牛肉质紧实细嫩,肉呈玫瑰红色,脂肪含量少,肉味香醇,富有自然茶香。理化指标:粗蛋白含量≥18.0%,胆固醇≤90.0毫克/100克,氨基酸总量≥18.0%。 [1]
筠连黄牛
产地环境播报
编辑
筠连县境内水系纵横,常年有水溪河31条,属长江上游上干段南广河水系的有镇舟河、巡司河、定水河、乐义河(浑水河)等共29条;属长江上游上干段金沙江水系的有头道河(即热坝河)、鹿井沟2条。较大河流有镇舟河、巡司河、定水河3条,镇舟河发源于筠连县南端与云南省威信县交界的大雪山北麓,巡司河发源于筠连县龙镇乡池塘沟的山王坳,定水河发源于龙镇乡白果村寒婆岭北麓。
筠连县属四川盆地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降水充沛、四季分明、冬暖春早、夏长秋短、霜雪较少。光热水资源丰富,适宜发展农、林、牧业及多种经济作物。常年日照时数1064.4小时,占可照时数的25%。常年平均气温17.6℃,年际变化小,最高年1998年和2002年18.6℃,最低年1976年16.8℃,相差1.8℃,月际变化大,最热月7月26.5℃,最冷月1月7.3℃,差值19.2℃,适宜养殖筠连黄牛。 [2]
筠连县环境
历史渊源播报
编辑
筠连黄牛
在落木柔区政治乡拱猪洞发掘的“筠连人”臼齿化石共生的17种动物就有“牛”,它证明了筠连县在四万年前就有智人居住,就有牛的踪迹。
明嘉庆十七年(1812年),《高县志》记载“苗子,畜牛马为生……婚姻聘用马牛布匹,祭祖宗以宰盗取之牛为敬”。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6月,《续修筠连县志》原称“筠连山牛”,并曰“山牛黄色,种山者畜之”。
1960年8月,《宜宾农业(1949~1959)》改称“筠连黄牛”。
1994年12月,筠连县从四川阳坪种牛场引进3头西门塔尔公牛开展筠连黄牛杂交改良。
2014年7月,筠连黄牛列入农业部肉牛基础母牛扩群增量建设项目。 [3]
生产情况播报
编辑
2013年,筠连县黄牛存栏达8.26万头,出栏3.49万头,实现黄牛产值27920万元。 [4]
筠连黄牛
产品荣誉播报
编辑
筠连黄牛
2016年7月,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筠连黄牛”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1]
地理标志播报
编辑
地域保护范围
筠连黄牛产地范围为四川省筠连县现辖行政区域。
质量技术要求
一、品种
川南山地(黄)牛
二、环境要求
海拔370-1800m。天然植被丰富,水源充足,饲养用水达到国家水质Ⅱ级以上标准。
三、饲养管理
饲养方式:牧草生长季节放牧饲养,枯草季节舍饲饲养。
饲草条件:放牧期间,以天然牧草为主,补饲适量当地主产的玉米、茶叶干粉等青粗饲料;舍饲期间,以当地皇竹草、象草、黑麦草、农作物秸秆或其调制的青贮饲料、氨化饲料配合适量茶叶干粉为主。
饮水:白天放牧自由饮用山泉,夜晚牧归自由饮用茶水。
出栏:年龄18月龄至24月龄,体重250千克至300千克。
环境、安全要求:饲养环境,疫情疫病的防治与控制必须执行国家相关规定,不得污染环境。
四、屠宰加工
牛源:产自保护区内的符合前述一至三条件的健康牛只。
静养待宰:宰前停食静养24小时,宰前3小时停止饮水。
排酸:在0至4℃,相对湿度为80%至90%的环境条件下排酸24小时,胴体排酸期间之间的间距≥10厘米。
修整、分割:屠宰后1小时内将鲜肉修去脂肪、肌膜、碎骨等。分割温度应≤12℃。
速冻:在-30℃条件下速冻至肉块中心温度-18℃。
五、质量特色
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产品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必须达到国家对同类产品的相关要求。
专用标志使用
筠连黄牛产地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四川省筠连县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经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核,报质检总局核准后予以公告。筠连黄牛的检测机构由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在符合资质要求的检测机构中选定。 [1]